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 | 何秀古: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创新实践

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3-10-24

何秀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采编丨张孟月、吴政希 编校|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多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为“省农科院”)致力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支撑水平,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本期,《科技与金融》采访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何秀古在与他的对话中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Q:何院长,请问在您看来,科技如何支撑中国人餐桌的变化?近四十年来,农业科技改变餐桌有何规律可循?


何秀古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餐桌经历了从“吃不饱”到“吃饱”“吃好”,再到“吃得丰富、营养和健康”的过程,科技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产量提高了。水稻亩产由过去的100多公斤增加到现在最高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靠的是良种良法。20世纪50年代,我院水稻研究所的黄耀祥团队开创了水稻矮化育种,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使水稻产量由当时的亩产150~250公斤迅速提高到亩产350~400公斤,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第一次大飞跃。


二是品种丰富了。多位育种科学家历经数十年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培育出的优良品种不仅实现了优质高产,还能保证四季供应,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如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黄华占”“美香占2号”,引领广东红茶产业发展的“英红九号”,占领高端市场的“仙进奉”荔枝,全国推广的“岭南黄鸡”等均为省农科院的研究成果。“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获通过审定(登记、评定)品种1199个,获植物新品种权273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全省占比分别达到63.5%和70.2%,为农业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品质提升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老百姓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营养和健康。


如在农业实践的过程中,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的选育,相关疫苗的研制,以及绿色循环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量;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种种改变都有赖于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以食为天”,农业科技的发展,一是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在推进乡村振兴及建设农业强国中依靠科技、发展科技。二是要遵循农业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农业科技要实现自立自强。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也买不来的,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集成推广用;加强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活力,这样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Q省农科院推出了一系列“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请举例说明这些主导品种是如何产生,主推技术是如何总结而成,目前推广情况如何?


何秀古:根据《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评审管理办法(修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每年组织农业专家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经过行业评审、最终评审与对外公示,每年评选出广东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一些省、市、县的农业部门也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布本区域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以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例,我院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品种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是省农科院的专业优势。我们建有国家种质资源圃库(分圃库)6个,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圃3个,收集保存国内外农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为种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通过省农科院地方分院、院企合作平台、示范基地、省农技服务驿站等推广渠道进行示范推广。


据统计,我院农业主导品种已连续6年占比超过或接近60%,主推技术连续年 超过或接近70%。2022年,全省共遴选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114个、主推技术165项。我院共有65个品种、119项技术入选,分别占比57%和72%,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Q您曾指出“科技创新要用于生产和产业化,要主动走出去,服务广东农业”,强调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请您先向我们介绍“院地合作”方面的总体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工作重点。


何秀古:建设地方分院是省农科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投入乡村振兴主战场的重大举措。


2016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高水平的农业科学院,鼓励省农科院与地方合作开办科研分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我们按照“只带动、不代替,只帮忙、不添乱”的工作思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地方分院、促进中心,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和人才下沉,全面铺开科技服务“三农”工作,形成了“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的院地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我院已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个地方分院(促进中心)、100个专家工作站、95个地方和企业研究院、40个市县农科所联系点、586个示范基地,实现分院在全省主要农业市全覆盖。


通过自筹资金和承担项目,累计安排5000余万资金,派出400余名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驻点基层,持续向基层下沉科技资源,撬动各地累计安排超亿元产业科技专项,切实解决了地方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科技资源共享渠道不畅等问题。


“院地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工作有:

  • 一是加强县域的科技支撑,围绕“百县千镇万村”

    高质量发展和“绿美广东”工程,在发展县域农业、农村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共建一批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转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着力提升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培训基层农技人才,打造院地合作升级版和示范样板。

  • 二是加强院所合作,建立一个研究所(中

    心)协同2~3个市县农科机构的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与农技推广服务,带动地方农科机构科技水平提升。

  • 三是启动“千名专家进村入企服务乡村振兴

    大行动”计划,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助力“农技驿站”服务广东大地,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科技服务“百园”(科技支撑全省100个现代农

    业产业园)、“千家”(科技服务全省1000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万户”(科技辐射全省1000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的目标。


    Q科技与产业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请您分享一下“院企合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重点发展方向。


    何秀古:“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累计与2600多家企业开展了科技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激活了科技创新潜力,有效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需求导向、资源共享、联合研发、强企兴业”的院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位居全省科研院校前列,“十三五”以来,累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600余项,合同金额达6.47亿元;技术入股48家企业;单笔转让超500万元的重大成果共12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水稻三系不育系“广8A”及其组合,创国内杂交水稻市场品种转让价格新纪录;“粤甜28号”甜玉米创当时国内甜玉米单一品种转让收益记录;“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生产技术研制和产业化,成功解决了困扰兽药界多年的鸡球虫病药物耐药性及药物残留难题。


    我院组建了262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科技服务了全省近90%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惠城丝苗米、海丰蔬菜、翁源兰花、陆丰甘薯、英德红茶、新会陈皮等产业园示范样板;我们针对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与企业联合攻关,在解决荔枝“大小年”,菠萝“黑心病”“水菠萝”,红茶规模标准化生产等产业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我们还牵头组建预制菜研发平台,研发、推广预制菜技术,助力我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院企合作的重点方向共有五个要点:

    • 一是深化院企合作,根据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

      路,强化院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 二是共建产业研究院。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对接全省农业优势产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产业研究院;

    • 三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组建全产

      业链专家服务团队,持续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咨询规划、良种良法、加工物流、品牌打造等全链条服务,打造产业园科技服务平台;

    • 四是建设好广东金颖农科孵化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打造“华南A谷”品牌;

    • 五是推广院企合作

      模式。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联合研发、强企兴业”的模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Q在您看来,科技如何延伸产业链,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何秀古: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在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等方面,农业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提供了关键支撑。我们通过组建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全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海丰油占米产业园为例,依托我院全产业链专家团队科技支撑,派驻1名研究员长期驻企服务,同时带培企业技术人员2名、本地农技人员1名。


    我们创新“地方编制、农科院保底”的引才模式,引进10名农科博士到汕尾工作。围绕海丰油占米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大米精深加工和种植全程机械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种子包衣、机械整地铺膜,机械播种、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联合制定了“海丰油占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


    而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当地依托省农科院规划设计团队,连续3年开展海丰油占米“稻田画”活动,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往打卡。“稻田画”打破了传统的水稻农业生产模式,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标准化生产加工、社会化服务、创意观赏农业转变,以此带动特色乡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3年1-2月刊
    已正式发售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购本刊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