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丨家国端午,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爱国的情怀!
点击上方绿标 收听音频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积淀,它在传承发展中杂揉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和文化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相比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不同于清明的哀伤,不同于中秋的团圆,不同于除夕的喜庆,而它的存在却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在数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它经历了无数风雨沧桑、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却依然广为流传,愈发厚重,在人们心头的分量丝毫未减。
曾有人言道:“没有端午,何以中国”,端午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既是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它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爱国的情怀,内含着报国的大义,是家与国的统一,是家与国的表达。它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饮雄黄,拴彩线,采艾草,佩香囊。人们世世代代沿袭这样的节日习俗,都是为了一个“家”字。艾叶插上门、香囊悬于身,小小的行动传递了为家人驱病、驱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人自古以来爱家、重家、顾家、守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并视传家、兴家为荣辱和已任。“正家,而天下定矣”,“端午”紧紧地与“家”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心头那一抹关于亲情的柔软。
在沈从文的笔下,端午是茶峒人热闹的集聚;在苏童的文中,端午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在汪曾祺的书里,端午的鸭蛋是对乡愁的童年记忆。正因为端午节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饱含着丰富的家之文化和家之情怀,才得以留得住、传得开,历经世代而长盛不衰。
“小家”如此,“大家”亦如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为国尽忠就是为家尽孝,“端午”里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人们心头的重中之重。
穿越时空,跨越千年,汨罗江畔,萦绕呐喊,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他一生胸怀大志,却因黑暗的乱世而屡遭流放不得志,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报国无门,最后在忧郁悲愤和绝望中抱石投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蕴含着古代政客对民生的深深关切之情。正因如此,广大民众纷纷自发划船寻找屈原遗体,后来演变为赛龙舟的风俗;为保屈原遗体不被鱼虾所食,家家户户都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虽然时代不断更迭,但每年这天民众都要自发地赛龙舟、包粽子,这种约定俗成的默契,深深的表明了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根植在了“端午”的节日传统里,更深深镌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爱国是坚定信仰的外化,是自觉理性的笃定,是浓烈情感的升华,它能催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强劲的执行力,引起万千中华儿女强烈的文化认同。这样深沉的情怀,就这样寄托在了这个厚重的节日里,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而军人家国里的“端午”,是默默把“小家”装进胸膛,坚定守护“大家”的安康!
END
●泉涌,上奋,声雷!“趵突泉”专栏即将上线,期待您的不吝赐稿!
●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第十六期,第十七期,第十八期,第十九期,第二十期,第二十一期,第二十二期,第二十三期,第二十四期,第二十五期,第二十六期,第二十七期,第二十八期,第二十九期、第三十期、第三十一期、第三十二期、第三十三期、第三十四期、第三十五期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转载请联系授权)
总监制:周显喆
监 制:李庆领 王宜海
主 编:杨一鸣
编 辑:石 江
校 对:李飞跃 陈杉杉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love139672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