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底层密码:是哪些因素酝酿和滋养了科技创新?
记得若干年前,有人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如果好好干不折腾,从落后状态开始起飞,达到一个不错的发展水平,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大体30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然后就是天花板了,能不能突破这个天花板,靠的就是科技创新。
并非原话,大意如此。
我们现在大体就是处在这个瓶颈的阶段。因此,最近我用四篇文章的篇幅来探讨科技创新的问题,探讨科技创新的底层密码。
歪瓜裂枣们创造的世界
人们整理过无数份影响了世界的创新者名单,虽然每份名单中的名字有所出入,但大体少不了下面的一些人: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还有这次的山姆·奥特曼。实际上,这个名单会很长。
仔细看,当中的不少人给人的感觉都是怪怪的。其中,大多是移民的后代,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相当的一部分是辍学生,以至于有人说,几个辍学生影响了全世界;行为怪异的不在少数,扎克伯格见投资人的时候,在PPT里面演示的是你不应该投资我的十大理由;山姆·奥特曼就更是神经质,不但因为怀疑自己得了绝症而整天忧心忡忡,还为担心世界末日做着种种怪异的准备。
这至少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他们后来影响了世界的奇思异想与这种种的怪异和非常规有没有关系?第二,如果社会将他们打磨得循规蹈矩,还会不会有这些重大创新的发生?换句话说,创新与自由的土壤是什么关系?
金融支持着他们的脚步
从这些天才们脑子里的奇思异想,到一个成熟的重大科技突破的实现,这中间其实有很大的一个距离需要跨越。那是什么东西助推了他们的这个跨越?答案无疑是钱,是资金。问题是这钱从哪里来?
科技创新有这样的几个特点:投入大、周期长、成功的概率低。这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得到支持。因此,他们要成功,就必须有一种独特的有关钱或金融制度安排的支撑。实际上近两百年来整个人类工业化的过程及人类财富的爆发性增长,都是与金融制度的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英国的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独特金融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这就是风投。风投与银行贷款不一样:不用还本,不用支付利息,有的甚至都没有盈利的压力。只要有前景就行,甚至有故事就行。如果失败了,钱打水漂了就打水漂了。这源于风投的赢利模式:它投的不是一个项目,投的是概率。他追求的是成功率,而不是每个项目都盈利。
延伸阅读:孙立平:什么东西助推着几个辍学生往前走?
谁来进行辨识和筛选?
无论在哪个社会中,虽然天才都是凤毛麟角,但奇思异想从来不是稀缺品。不过,这些奇思异想,有的是靠谱的,有些是不靠谱的;有的是比较成熟的,有的是相当幼稚的;有的是有可能实现的,有的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有的是很有价值的,有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社会如何以及由谁来对这些奇思异想进行辨识和筛选?这是一些奇思异想能够成为创新突破的前提。
筛选者无非是两个,市场与政府。对各种创意进行辨识和筛选,并对其中具有具有重大价值者进行支持和扶助,无疑是国家的职能之一,尤其是在与国家重大战略有关的项目上。但在更多的时候,市场是一种更有效的辨识与筛选机制。因为市场上的这些投资者有时更专业,更独具慧眼,也更有弹性。风投就是市场筛选的一种形式。而且,还要强调一句,不同的辨识和筛选机制,会决定创新未来的前景与命运。
市场对他们的耐心
在今天这样的世俗社会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但实际上,很多奇思异想是源于好奇、冲动甚至有点荒谬的臆想,而与商业考量无关。而资本和市场是追求利润的。
下面的这个比喻,是意味深长的:你把AI想象成一个小孩,欧美的AI属于精英教育路线,出生后家里就一路砸钱供他读书读到博士。等到毕业之后,一出场就王炸,惊艳全场。中国的AI属于功利教育路线,出生就接受生存教育,养到15岁,就开始逼着他想办法给家里挣钱。学的都是如何市场化的技巧。他的这声感叹更令人深思:人的命运在子宫里就注定了,机器人也不可幸免。
延伸阅读:孙立平:市场对他们的耐心和弹性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孙立平教授拼配大随心白茶
香甜均衡,鲜爽与醇厚兼备
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