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他俩逝世一周年

2017-02-19 王珏、负二 深港书评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2月19日

今天正值美国作家哈珀·李与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逝世一周年。这两位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尽管哈珀·李一生只写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守望之心》两本书,却足以凭此跻身不朽作家之列;而埃科被《剑桥意大利文学史》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被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 。


为此,我们今天特别邀请了译林出版社新译本《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责编为我们撰文;以及就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版的埃科新书《试刊号》,献上书评一篇——以此纪念哈珀·李与翁贝托·埃科。


哈珀·李(1926年4月28日--2016年2月19日)1926年出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 1960年发表她一生中唯一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令她获得巨大的声誉,这部小说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小说奖,至今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


2016年2月19日,哈珀·李(Harper Lee)在家乡阿拉巴马州门罗维尔逝世,享寿89岁。


哈珀·李


哈珀·李和她的知更鸟


文|王珏


哈珀·李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读者对她的了解可能更多地是来源于她的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甚至是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同名电影。然而在美国,她却是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多次受到总统接见,并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一个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荣誉。然而,作为一名隐士,她能给外界提供的消息确实也很少——有些国外媒体用“famously reclusive”(显赫地隐居)来形容她的状态。哈珀·李一直拒绝各种采访和社交活动,就如《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怪人拉德利一样习惯远离人群。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海报


2016年7月,哈珀·柯林斯公司出版了哈珀·李的第二部小说《守望之心》,立刻引发了销售狂潮,出版当日销售10万册。此前哈珀·李声称不会再创作第二部小说,在《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后的几十年间,她仅发表过几篇散文,这横空出世的第二部小说成为了当年出版界的大话题。


出版方称,哈珀·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守望之心》是在1950年代中期完成的,但她以为原稿已经遗失;而她在哈珀·柯林斯公司的长期编辑休·冯·杜森听到的版本则是:书稿被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了,就夹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手稿里,多年没有人发现,最后是哈珀·李的律师在查看她的银行保险柜时找到了手稿。甚至还有人质疑,哈珀·李在认可《守望之心》出版的过程中,是不是受到了胁迫,或者意识是否清晰。总之,关于此书的出版,可谓众说纷纭。


哈珀·李


然而,哈珀·李并不愿意提供什么新闻,我们对她的性格和生活也知之甚少。也许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女主人公斯库特身上可以看出,哈珀·李小时候大概是这样一个纯真率性的假小子,早熟、脾气火爆;哈珀·李的发小,《蒂凡尼早餐》的作者杜鲁门·卡波蒂在他的《别的声音,别的房间》里将她化身为霸道叛逆的假小子伊达贝尔。


我们从哈珀·李的行文风格和人物塑造中亦能发现,她应该是个幽默、敏感,思维活跃的人,热爱古典文学;除此之外,从她有限的专访材料和他人的描述中,也能发现一些线索。如哈珀·柯林斯公司老板米切尔·莫里森评价:“很多人不知道哈珀·李是一位‘异常欢快、谦逊与和蔼的杰出的女士’。”当被问及其姐姐是否真的是一名刑事律师时,哈珀·李答道:“不,她不是罪犯。”也许她还是一个犀利刻薄的人。


《守望之心》

[美] 哈珀·李 / 张芸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2


哈珀·李本打算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律师,前往亚拉巴马大学攻读法律,却并未毕业。上世纪50年代,她去往纽约寻找机会以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却因生计所迫当了一名机票预订员,整天疲于奔命,直到有一天得到卡波蒂的朋友作曲家迈克尔·布朗的资助,完成了其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守望之心》。


经过八年的写作,《杀死一只知更鸟》终于在1960年得以出版,并立刻引起轰动,随后获得1961年的普利策奖。半个多世纪以来,《杀死一只知更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累计销量近4000万册。


《杀死一只知更鸟》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以回望、反思的姿态,通过一桩白人控告黑人的冤案展现19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小镇的生活风貌。种族歧视并非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主题,但是这个世界的残缺与丑陋却是永恒的状态,如何与之对抗并加以修正是超越时间、地域的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哈珀·李是一个停留在童年的人,她一直执拗地保持着一种纯真的世界观,对于世故的处世之道,她选择了退出而非妥协。她这种因纯真而勇猛的世界观和教养观恰恰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理想。这是这部作品具有如此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 哈珀·李 著,高红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2-9


《杀死一只知更鸟》最初是在1983年引进中国的,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伯尔尼公约》,该书以译名《枪打反舌鸟》出版,并未引起反响。2009年,译林出版社独家出版了《杀死一只反舌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2年,译林出版社又推出了新版,第一次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书名译介这部作品,一是与同名电影统一,以增加辨识度,二是迎合中国读者对于意象的理解。随着国内这几年对于成长主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这本书纪念版的销量连年激增,已经成为译林出版社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2015年,译林出版社又斥巨资买下《守望之心》,并着手筹划出版《杀死一只知更鸟》新译本,与《守望之心》同步出版。如果说被收入“译林纪念版”奠定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经典作品的地位,那么新译本则是希望引导读者更多地关注这部作品的个性,从装帧到译本各方面都更有特色,跳脱了人们对“经典”刻板印象。而新出版的《守望之心》则丰满了“知更鸟文化”,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珀·李 著,李育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2 


《杀死一只知更鸟》从来都不是一部老书,正如奥巴马所评价的,这本书仍在向我们言说“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所共同拥有的普遍价值”。有人问我,在哈珀·李去世一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祭奠这位伟大的作家。我觉得,对于一位从来都不喜欢喧嚣的隐士来说,表达爱意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翻开她的书,通过斯库特的眼睛默默审视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2016 ),1932年1月5日出生于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


2016年2月19日,埃科(Umberto Eco)在米兰家中逝世,享寿84岁。


翁贝托·埃科


别人的一章,他写了一本书

文 | 负二


《试刊号》

[意] 翁贝托·埃科 著

魏怡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埃科戏耍那些为他点赞的人,或许并无恶意,只是耍耍他的小聪明。写专栏时是这样,写《傅科摆》时是这样,写《波多里诺》时是这样,到了写《试刊号》时——哈,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这次抓到你了——我们已经知道你想干什么了。


即便是有心理准备,《试刊号》也不像《傅科摆》那样从重量上就给人压迫感,这仍是本让人感觉被冒犯的小书——我随便挑了其中一小段贴上“知乎”,几天后收获了足足两页的吐槽——对于一个不到百赞的回答来说这并不寻常。


《傅科摆》

(意)翁贝托·埃科 著,郭世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1


“同所有自学成才的人一样,失败者总是比成功者更有学问。要是想赢,你只需懂得一件事情,而不是浪费时间去了解所有事情,因为博学的乐趣是专门为失败者准备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事情的发展就越是事与愿违。”


知识分子在埃科笔下总是扮演失败者、狗腿子、偏执狂、自闭症、受迫害妄想家等等不堪的角色——书名叫做《试刊号》,你以为这是本嘲讽媒体业的小说,它确实是,但是,如果硬要归类,它应该算作“悬疑惊悚小说”。就和之前一样,埃科从一开始就给它套上一个“悬疑惊悚”的壳子,虽然这壳子就像大漏勺一样千疮百孔,但也没必要去修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从那些破洞里漏出来的都是些有趣的东西:阴谋论、不存在的典故、变形的历史、朽烂的现实、错位的人物。你试着把这些和之前我们提到的知识分子搅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将寓言反写的荒诞感,没错!



除掉埃科给故事加的“佐料”,其实整个故事简单到不行,道貌岸然的有钱人假模假式地想搞家“独立媒体”来作为勒索“上流社会”的筹码,于是“主编”纠集一帮失败的知识分子来假装做一份报纸的“试刊号”,往里面填些腐朽的内容,用那些老掉牙却仍有效的方法操纵读者的视线,直到某个热衷阴谋论的记者忽然被人捅死在街头——大家都吓破了胆,作鸟兽散——主角仍是疑神疑鬼,直到……呃,我还是给这部小说留一点点神秘感吧。


总之,整个《试刊号》的故事,差不多就是那些把故事搞到三四厘米厚那么复杂的悬疑惊悚小说家们一个章节的容量——这是本小书,你可以当一篇超长的专栏来看。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埃科尖刻的幽默感和煞有介事乱扯的能力,你会看得很开心。



但最后你会读得寒毛直竖——我究竟在那些报章杂志上、网站首页上、弹出页面上、新闻App上,以及微博上浪费了多少注意力?那些做媒体的卢瑟们真的有想让我看哪里就让我看哪里的魔法吗?


在传媒泛滥的时代,我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还是整本《试刊号》的故事,本身就是个关于媒体的阴谋论?


我怎么知道?你自己到天上去问埃科本人吧。



延伸阅读

《玫瑰的名字》

作者:[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沈萼梅 / 刘锡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名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牧师们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埃科谈文学》

作者:[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翁德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埃科谈文学》是埃科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专著,收集了作家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从乔伊斯、博尔赫斯,一路谈到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乃至更加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以不同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跨领域视角,精确地分析了诸多古今呼应的重要文学概念、文学名作反映的恒久人性追求以及文学内蕴的历史进程。


编辑 | 罗婉  夏天良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别等到跨越死亡之时,才懂得去抓住幸福 | 这位老师用诗人的细腻,连接了青春的生命情人,有礼 | 开学啦!陪伴你这么多年的文具,竟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 什么是心理学,人性实验、玄学解梦还是最强大脑?你不喜欢的每一天都不是自己的 | 如果是真爱,每天都是诗词大会止庵:有时候小说更适合用沉默来完成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