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对话观点集锦 | 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与现代化】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辛丑年八月廿七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6634

阅读时间 | 20 分钟

2021年9月27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专题活动之一的“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与现代化”学术对话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该学术对话由内蒙古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乡村委”)联合承办,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荣丽华教授为分论坛主席,学会乡村委副主任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段德罡教授为学术负责人。邀请了学会乡村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耿虹教授,学会乡村委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杨毅教授,学会乡村委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赵兵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毕凌岚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建厅原城乡规划处归玉东副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政旭副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邹怡情所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院吕慧芬副院长等嘉宾到会,就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传承与创新、生态保护、遗产管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共同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适宜路径。

开场和引导性发言

荣丽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丽华教授进行了引导性发言,主要从内蒙古地区的乡村调查出发,分析了内蒙古乡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差异性,指出农业地区呈现均质分布特征,林业地区呈现集群分布特征,牧业地区和沙漠地区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农牧混合区呈组团状分布特征。分别探讨了河套灌区、蒙东林区、草原牧区的不同自然约束下的现代乡村营建模式。


以河套灌区的光伏新村为例,指出该村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自愿”的原则引入光伏,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探讨了这种基于土地流转模式的乡村发展途径;对于蒙东林区的乡村,讨论了林业资源环境如何与文化产业、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产业振兴;对于草原牧区的乡村,则探索了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段德罡教授从翁丁火灾、独克宗古城火灾、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化、岜扒侗寨的代际冲突、新疆民居传统智慧的存续价值、回族新村里的传统延续等民族村庄现实观察出发,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使用逻辑的新旧冲突、代际诉求矛盾、传统营造与现代技术在乡村的应用、现代空间中的传统生活等现实问题。解读了当前民族地区新村发展政策背景,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现代化势在必行”与“民族特色保护尤为重要”等政策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引导大家来讨论二者间合适的“度”。


在乡村发展是注重民族性还是现代化的问题上,当专家观点、村民诉求存在冲突时该何去何从?民族特色的传承与现代化进程,作用于村庄物质空间和村庄精神层面,会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产生完全不同的规划建设结果。


我们需要从价值观层面作出判断:

民族特色是什么?

民族特色是谁的特色?

民族特色必须被保护、传承吗?


从制度层面梳理清楚:

谁是保护的主张者?

谁是保护者?

为谁的保护?

谁来为保护买单? 


这些问题的思考如何通过规划指引民族地区乡村的建设发展?

在规划人才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展开规划教育?

如何进行规划普及以使老百姓能有效的参与到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真正发挥村民主体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希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专家、学者能展开具有张力、观点鲜明的讨论。

主旨报告

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

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问题

——对川西北地区的几点思考

张尚武教授认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范围广,在地理空间上与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高度重合,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提升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加强对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地方城镇化路径这两个基本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川西北地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约束性强,城镇发展和农牧业生产受限严重,存在生态保护与超载放牧、原住民人居空间的冲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乡村现代化矛盾突出。


张教授介绍了同济规划院正在编制的川西北国土空间规划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 “三增三减” (增加生态管控层次,增加特色农牧业产出,适度增加旅游开发;减少空间冲突,减少低效农地,减少低效建设用地)的总体思路。空间策略上提出,

第一,应该强化生态管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

第二,重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农牧业空间,构建整体生态安全格局。

第三,制定分区管控策略,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乡村人口分布优化。


最后,张教授结合川西北地区,提出对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深入思考:


第一,自上而下构建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凸显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大意义和公共政策内涵,针对川西北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其生态价值转化需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


第二,自然生态环境约束造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是长期矛盾,难点是更深入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寻找保护和开发的更优平衡点。


第三,生态脆弱地区乡村现代化,既面临城乡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求,但也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民族文化式微的风险,稳步推进是一项重要策略。


第四,外部依附性与内部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要在渐进开放环境中,关注当地年轻人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毕凌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川西乡村振兴中

社会活化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毕凌岚教授基于川西林盘的田野调查,从情感、现实、挑战三个视角对崇州林盘居民的人口、收入、生活、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虽然许多村民乡土情节仍在,但年轻人已然开始流失。农民不离土,但农耕不养家,未来农村产业发展能否基于社会生产赋予“农民”基于经济身份的归属感是一大问题。当前,传统乡土生活场景流失,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高品质的新乡村生活方式尚未建立。乡土技艺在延续,乡土本身要素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正在逐渐脱节,村庄的心理场域正在消失。


基于川西林盘现实的观察分析,毕教授对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三点思考:


第一,产业植入与当地社会无关,本地农民沦为在地“打工仔”,社会生产不能赋予“农民”基于经济身份的归属感。当地农民对外来带资、带技术、带项目入驻的“新村民”普遍存在心理排斥。社会生产如何与当地社会结构紧密结合,形成有机整体是赋予农村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关键。


第二,村庄的传统心理场域正在解构(林、宅、坟、祠、庙),传统的乡土生活场景不断流失,被动接受式的“宅家”生活方式成为主导,主动创造型的高品质的新农村生活方式尚未形成。乡村社会凝聚力和对本地人的精神影响力正在下降。


第三,乡村田园景观保护与建设与本地乡民的生活、生产日益脱节,成全了离土离乡城里人的“乡愁”,但村民自身对景观及其传统文化价值与自身生活关联认知不足,乡村的文化自信尚未树立。

耿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民族地区乡土传统

在当代时空环境下的资源转化与价值提升

耿虹教授从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当代时空环境背景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民族地区乡土传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进而引出了如何谋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与协调,以实现乡土传统的资源转化与价值提升的问题。耿虹教授认为,应该发掘、萃取民族性的文化精髓,植根乡土环境进行文化资源凝聚,同时抓住现代化与区域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机遇,在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当代语境与时空实践中谋求价值提升。她还根据自己的乡村实践阐述了两种乡土传统的资源化利用模式:


其一是基于民族性传统要素识别、提取与内部激活的“活态致用”,即通过对乡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搜寻、发掘、识别与整理,系统提取、凝练可利用资源要素,继而充分发挥规划的空间整理与文化附着效用,实现乡土性与民族性特色文化在新时空环境中的“活态致用”。


其二是依托当代政策、技术背景的现代性“外部嫁接”,即强调将工业化、信息化等背景下衍生的现代技术文明与时尚文化嫁接到乡土传统之上,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时代延续与有机更新,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有特色、有意味、有根基的健康景观环境,并例举了对临沧萝卜山村进行现代环境形象嫁接、现代市场需求嫁接以及现代技术(互联网-网红经济)嫁接、现代人才(大学生、明星)嫁接的实践案例。


最后,耿虹教授提出了四点结论:


第一,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当代时空环境下谈乡村振兴不能脱离其内在的固有乡土传统;


第二,乡土传统的资源转化与价值提升必须谋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平衡,而不能顾此失彼,导致建设性破坏;


第三,民族文化资源丰厚的村镇,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可以帮助其实现民族性的“活态致用”,从而有机、有序并最大程度的实现乡土传统的资源价值;


第四,现代文明的介入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通过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现代性“外部嫁接”,能够帮助民族村镇在传承乡土与民族意绪中快速融入现代市场与技术轨道,满足现代化的振兴发展需求。

罗震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流乡村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可能与规划应对

罗震东教授从网红主播惊天销售额、鸿星尔克促使网民野性消费等热点事件出发,引出了“我们在规划什么”、“我们能规划什么”、“虚拟空间可以规划管控吗”、“技术方法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对“流乡村”的理论渊源进行溯源,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异质性优势凸显,这包括特色产品(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和独特环境魅力(文化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罗教授提出民族地区流乡村的可能形式:通过“网红+电商”发展模式,实现虚拟集聚与流量变现;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强化实体基础支撑。然而,民族地区流乡村在人才储备上相对匮乏,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罗教授提出了基于“流乡村”理念的发展策略与规划方法:确立虚实互促良性发展理念,重构民族乡村潜力识别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规划体系。认为乡村发展要以“产业兴旺”为前提和基础,产业发展开始导致空间供给不足或失序时就是最佳规划时机。而“流乡村”的出现加速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空间结构的重塑,城乡关系与城镇化路径具有更多可能。

赵兵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藏彝羌

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赵兵教授分享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的课题部分阶段性成果,他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出发,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藏羌彝走廊的关系,即藏羌彝走廊跨越7省11市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主要地域,该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


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在我国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这里既是多民族聚居区域、也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既是中华水塔所在的三江源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这个特殊的区域,还有许多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亟待保护的传统村落还是藏在深山无人识。


从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等角度,对藏羌彝走廊中的传统村落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一般村落的区别主要在民族性、差异性、农耕性、封闭性、边缘性、兼容性等六个特征上。


阐述了该研究的开展首先是调查传统资源,其次是分类型、分地域、分阶段进行研究,探讨了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明确提出要真正让本地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努力寻求“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多方合作,促进活态传承”的思路,摒弃忽视村民主体地位的越俎代庖思维和单一旅游开发模式,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等多元化保护发展的途径。

归玉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建厅原城乡规划处副处长

归玉东副处长对新疆开展两年全覆盖的乡村规划编制经验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新疆住建厅对“两年完成村镇规划”做了综合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梳理了全疆的规划思路,对领导干部进行规划宣贯,培养规划理念,树立规划意识,强调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权威性,还通过做试点,编制乡镇、村庄的技术导则,组织专家指导各地规划工作。导则有几大突破点:


一个是规定编制内容有增减项,规划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个是制定了符合新疆实际的区分牧区和农区的用地标准,规划编制单位可根据各因素的控制指标确定人均用地指标。


另一个是强调入户调研,要求必须深入调研,入户征求村民意愿,并且将调研成果作为规划验收的重要内容项。


最后针对规划的实施及乡村建设体会,提出了倡导住户参与设计和施工,一户一设计的做法,可激励村民主动投入美好家园建设并有效传承民族地域风貌和建筑特色。

杨毅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民族志与西南民族乡村规划建设

杨毅教授强调用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乡村规划建设发展与现代化。结合西南少数民族多而杂居及传统乡村的特点,阐述民族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进一步对村民进行精准的社会学、人类学调查,从而定位其空间需求的理念及方法,达到规划建设更有针对性的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民族志方法及其特征;

二是从西南夷到西南的民族基质;

三是以人的规划引领乡村的空间规划;

四是民族乡村规划的人类学的测度探索。

邹怡情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云南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

邹怡情所长结合云南景迈山的实践分享了以下观点。


第一,遗产认知与遗产价值载体的问题。遗产保护需要明确保护对象,即遗产价值载体。景迈山遗产要素有古茶林、传统村落和分隔防护林,及其遗产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遗产价值认知,景迈山文化遗产首先是遗产地社区每位村民的家园,遗产保护要有对人的关怀。


第二,景迈山作为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在整体保护、活态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理念指导下,希望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带动整个遗产地甚至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


第三,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解决不同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开展工作。例如对传统村落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导致的村落风貌比较凌乱,通过建立法规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建设活动导则、建筑改造设计等不同的工作方法对建筑风貌进行管控提升。


第四,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有机结合。


第五,重视遗产价值阐释展示,思考实践如何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转译为公众、社区、政府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信息,通过多样的展示方式和手段,将遗产价值传播宣传,促成遗产保护相关利益者达成共识,继而群策群力地去保护、解决遗产地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周政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贵州高荡布依村寨适应性改造更新

周政旭老师在谈及贵州高荡布依村寨的适应性改造更新时,主要谈了四个适应:


第一,从工作流程上来谈适应于乡村特色传承的研究型设计。先对民居营建、公共空间组合、防御体系、整体格局进行系统调查、专题研究来学习传统的经验智慧,然后通过科普推介来凝聚共识,继而进行整体保护、有机更新、讨论评估。


第二,从人工与自然的角度来谈适应喀斯特脆弱生态的“山林-村寨-稻田”均衡格局。主要是延续选址原则,合适择地满足新建房与产业发展需求,尊重山水林田格局,形成与山水适应的新聚落总体格局。


第三,从传统和未来的角度来谈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传统民居更新。主要是增强结构稳定性、优化民居功能、提高民居物理性能、采用地方材料技艺与工匠。


第四,依托遗产,塑造适应地方民族文化发扬的场所空间。主要是重塑村寨中心广场与日常生活空间、遗址保护与展示宣教以及遗产系统的保护与展示。


最后,周老师提出乡村设计要适应乡村生态可持续、适应乡村未来美好生活需要、适应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发扬、适应乡村发展更新的客观规律。

吕慧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吕慧芬副院长对于乡村建设现代化主要谈了三点建议。


第一,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和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愿望和意愿,发挥当地的力量。民族地区乡村较为分散,很多农牧民不愿放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此可以在公共服务设施上有些探索,比如公共服务设施的流动化,尊重人口的两栖化,如在内蒙、西藏的牧民,春夏秋去牧民地,冬季就去县城生活,这种两栖性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需要持续的投入,内生的发展是根本,但是外部的投入也是特别需要。应该从生态保障、国土安全以及共同富裕的角度考量。


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陪伴式的成长。

学术负责人总结发言

近四个小时紧张热烈的学术交流在意犹未尽中走向尾声,段德罡教授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进行了总结发言,并表示,此次学术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很多人在关爱关怀着民族地区的乡村。我们应该不断组织这个主题的讨论,以更好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的工作。

会议照片

 END 

供稿 | 内蒙古工大建筑学院、西建大建筑学院

村委资讯

相关回顾

【专题会议观点集锦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志愿者名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处

【上海新场站】“201314”:遇见新南村,遇见大都市地区的乡村振兴

【浙江丽水站】缘见云和你: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学术交流会在浙江丽水举办

【浙江台州站】艺术乡建在新一代学生中的反应:“新文科在横渡 | 学生论坛”

【浙江台州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八届费孝通学术思想论坛在台州三门举办

【再见2020】“乡村规划与建设”在2021等你!

【学委会资讯】2020年度规划学会乡村委委员工作会议在贵阳镇山村举办

【热点|贵阳年会】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

【专题会议观点集锦 | 学术季】全面小康与乡村规划

【志愿者名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第二届委员推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再见2019】“乡村规划与建设”在2020等你!

【韶关武江年会】乡村的事情在乡村做!2019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

【专题会议观点集锦 | 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陕西西安站】“乡村振兴·美好家园”学术交流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2018-2019

【再见2018】“乡村规划与建设”在2019等你!

【学委会资讯】2018年度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
【新鲜播报 | 长沙年会】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长沙)暨2018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

【年会专题会议观点 |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回顾】“乡村规划与建设”的2017年

【2017年会专题】“城乡共荣,振兴乡村”专题会议观点集锦要刷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