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五年,上海凭什么值得相信

陈昌智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轮值CEO、主管合伙人、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日前落幕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开放”无疑成为高频词汇。回顾过往五年,上海开放成绩可谓精彩纷呈:从平台载体到制度创新,从名企汇聚到英才齐聚,开放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内生基因。展望未来五年,曾在开放中引领的上海,也必以开放求再生。历经“大上海保卫战”磨练与洗礼,上海又将如何以开放底色实现城市进阶?


全文5768字,阅读约13分钟


6月最后一个周末,上海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其他省市最近也陆续召开了同样性质的党代会,赶在11月份的重大历史时刻之前。



对上海来说,这次大会时点特殊、意义非凡,因为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上海保卫战。虽说经过全员努力和全国支持,2400万人在夜以继日的奋战中挺过一个个极限挑战,但经济重振和信心恢复仍需一段时间,我们对未来的新思考和新征程刚刚开始......


从众人的模范生,到众人的绝地反击


这个春天之前,上海给人的是高位勇进而又专业极致的抗疫模范生形象。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2020年初,我们看到,新冠疫情爆发2年多来,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经历冰火两重天的毁誉。


从2020年除夕夜全国第一支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到号称“世界最小中风险区”的20㎡奶茶店,再到火遍全网的上海迪士尼乐园6万名游客在烟花下排队做“最浪漫的一次核酸检测”,上海的疫情防控在此之前既做到科学精准有效,又充满人性化、柔性化。


但奥密克戎疫情的爆发,让上海的抗疫经验、危急处置、民生保障和城市形象直转而下。几乎一夜之间,上海不再是大家熟悉向往的繁华、文明、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引以为豪的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也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和质疑。


好在“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刚一宣布全城封控,各地支援力量一夜之间奔涌而至,倾力支撑上海顶过了最难熬的日子。



有理由相信,经此大会战后,国家战略布局密集的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常年援滇、援青、援藏、援疆的上海,曾大力支持内地大三线建设的上海,一定更深切懂得雪中送炭、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意义。更感恩、更共情、更包容、更开放,一定是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对内对外的关键词。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反思一定会继续深入,更大的改变一定会到来。


关键是,下一步会怎么样、要怎么办?这也是最近上海解封后外地的同行、朋友、客户以及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排个序,我想应该是伴随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逆袭为国际大都市的最重要基因:开放!


如党代会报告强调,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上海的发展历程和最近官方的频繁动作,可以看出,这个城市要用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举措来找回失去的东西,在开放中创新,在开放中链接,在开放中服务,在开放中卸掉包袱、赢得尊重。


曾在开放中引领,也必以开放求再生


过去五年,上海开放发展的成绩无疑是精彩纷呈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的顶级枢纽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上海每一个国家级、世界级战略性平台,都是上海以开放集聚和配置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的重器,令人羡慕又充满想象。



而当中央于2020年底确定将浦东打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更是让黄浦江以东再次扬起三十而立的逐梦激情和无限期待。“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激越的不仅仅是流水,更在于人心。


实际上,这些年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的开放性也是光鲜夺目的。自2015年上海明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上海系统性、持续性的天量投入、科技攻关和产业培育取得肉眼可见的大踏步。


自从拼多多、小红书、B站等新兴互联网企业迅猛崛起,舆论就很少见“上海为什么没有BAT”“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这样的论调。而当特斯拉在疫情最吃紧时刻决定扩建其临港新片区的超级工厂,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中心,更是告诉世人:上海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上海坐稳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位置。


不管是代表新兴经济的互联网科技产业,还是代表高端智造的汽车制造业,上海都用其面向全球开放的姿态和格局欢迎各方选手在此面向亚太、逐鹿全球。所以近年来上海引进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外资金融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新兴科技企业和归国创业人才均位居全国城市数一数二的排位。


上海是国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世界500强企业最青睐的“安家”地。截至2021年底,上海拥有83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22年1-4月又增加15家)、506家外资研发中心,集齐全部世界500强企业;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超16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30%,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主要集聚地。


只要城市恢复运营,开放底色立马彰显。在复工复产调研中,上海市长龚正指出,上海将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高能级外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继续巩固上海作为国际资本最青睐投资目的地的地位。


实际上,不仅是世界进入中国需要上海,中国走向世界也需要上海。就在2021年,在拥有中国商飞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东方航空集团、中国交通银行、太平人寿及中远海运集团的基础上,上海迎来第八家央企——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成为北京之外央企总部最多的城市。


这显然与央企对外开放的诉求有关。上海有证券交易所,是重要的资金流入地,央企总部在此可方便与外资企业沟通,并就近吸纳更多资本和国际人才。


此外,上海有全球第一大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可以预见,未来落户的央企、民企、外企的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将会越来越多。



6月25日,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经过本轮疫情考验,上海外贸已进入快速恢复轨道。最新数据预测,6月份上海口岸进出口(全国各省区市企业通过上海口岸的进出口)有望同比基本持平,全市进出口(上海企业实施的进出口)有望实现正增长。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显现出以上海外贸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具有强劲韧性和发展潜力,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正在接续注入来自上海的动力与活力。”高融昆说。


从1843年开埠至今,上海就是从区位、交通、功能、要素、规则等角度,在承担对内对外的开放链接服务中,一步步从内港码头到国际第一大港,一直到建国前的中国一流港口城市、全国工商业中心。


哪怕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在深圳获得对外开放“先手棋”的情况下,上海虽然曾有短暂徘徊,但觉醒后重拾对外开放的旗帜,在浦东开放开发引领下,城市发展再次实现蝶变,与深圳一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考察上海,为新时代上海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指明前进方向。他多次提出:


“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探路破局,在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的征程上破浪前行,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和国家战略,在聚焦发展“三大先导产业”、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上正开足马力,期待“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而这一切,都基于其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地位。



开放进阶:从载体到制度,从企业到人才


如何开放,哪里开放,路越走越深,但目标更明确:“探索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开放新业态新形态加强更高水平的开放制度供给”“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吸附力”。


这是党代会报告提出的要求,当然这些话哪个城市都可以说,也可以做,但上海无疑要做得更全面高效、更超前引领,因为对上海而言,开放不仅是因为实力、因为基因,更是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生态。


上海是民族意识觉醒和群众革命动员最早的城市,新文化运动、工人运动、中共一大,各种启蒙活动、革命运动,以及工商业文明、产业形态、生产要素等,都从这里走向全国。中西方文明在此交相辉映,各界精英、中外商人、知识分子、贩夫走卒等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一座必须引光、发光的城市。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最高体现,是城市的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配置力;而一座城市资源配置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开放度,而彰显开放度的,是全球大量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尤其是新兴企业和人才的涌入。


2020年,欧洲最大的科技公司、德国市值最大的企业——sap,将其区域研发总部和业务总部都放在上海,这是目前首家大型跨国科技集团把双总部放在上海。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总经理sam li表示,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在人才、科技、资本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有理由相信上海可以为中国制造和全球制造贡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的样板,我们信心扎根上海、服务中国。



目前的开放环境越来越充满风险和变数,但越是矛盾纷争、前景不明的时候,越需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尤其需要上海的对外开放,这应该是一座伟大城市的格局和姿态。


党代会报告也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要推动上海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更多的“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照系、更多的“上海创新”“上海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


这里的核心要素是“开放”,只有对外开放,才有说服力,才有话语权,才有配置权,才有机会引领。而目前的上海,不缺国家战略,不缺开放载体,不缺链接手段,但需要更进一步凝聚开放的人,更进一步激活开放的精神。


所以,要让来上海的人更开放,让开放的人愿意来上海。


开放靠什么:远者来之,近者悦之


这些年,对于人才的渴求和尊重、招引和服务,上海确实没少下功夫。从人才计划、人才政策到人才服务、人才环境,多维度支撑人才建设,努力打造海内外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看重的户口。上海从2018年试点北大、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落户,到2020年允许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落户,再到2021年宣布在五大新城和自贸新片区试点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希望通过放宽落户政策让更多年轻人才扎根上海、建设上海。


实际上,上海的城市功能、发展机会、开放环境,加上给力的人才政策,还是让上海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


全球科学家眼里“中国最理想的工作城市”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高峰人才引育,采用国际通行的人才遴选机制,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因为其国际化开放环境,上海对海外人才确实更看重,也收获颇丰。



数据显示,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23.7%),核发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数量约5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根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发布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显示,上海是全球科学家在中国最理想的工作城市。(详情请点击《上海,何以成为全球科学家的理想之城?》


报告显示,在调研的全球654名一线科学家中,约1.8%的科学家选择将上海选为在中国首选的工作城市,北京、香港、深圳和杭州紧随其后。而在科学家对于其首选工作城市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中,上海的科研基金支持得分最高,超过波士顿和旧金山,其他优势依次是领先科研机构、科研工作机会、高技术产业和科研基础设施等。此外,科学家们普遍期望上海提升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给海外学者提供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更多机会。


海内外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城市


在科技部主办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唯一由外籍人才参与评选的中国引才引智城市榜)中,上海连续8年高居榜首。虽然2020和2021年被北京反超,但据海外人才招聘平台Lockin发布的《2021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上海连续几年成为最受海归欢迎的城市,对海归的吸引率高达70%,远高于北京和深圳。



根据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创近5年新高,并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


而58同城《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首选城市第一名是上海。在有那么多高校毕业生要就业的情况下,上海依然呈现出毕业生净流入的状态,可见其人才吸引力之旺盛。


疫情期间,网传不少毕业生等着上海解封然后离沪,引发了关于上海是否会产生人才流失的探讨。但近期猎聘大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要走的可能极少数,上海在留住本地高校人才能力上依旧排名全国城市第一。



国际化大都市:指向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令全国全球人才刮目相看,令其他大城市感到压力的是,上海这些年的抢人政策越来越具有含金量。上海在引人留人上,在前4年每年一个大招的情况下,继续抛出具有诱惑力的政策:


6月1日,全城刚重启,上海就出台《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上海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


6月28日,不到一个月又出台《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年上海应届毕业研究生生可直接落户;在五大新城、南北地区工作的“双一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一个城市,不断有人想来就有未来,年轻人越多就越开放。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意味着城市经济总量、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要素配置、城市能级等都必须是世界顶级的。


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解释,报告主要讲需要什么人,怎么引来人,怎么服务人。如“人民城市”“人民民主”“人民主体”“五个人人”等概念,都在彰显上海这个开放城市对人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的尊重和弘扬。



对全球人才的渴求,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就是开放城市的包容和活力。如报告所说:


未来的五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创新创业、追逐梦想,人的个性得到尊重、才华得到展示、价值得以实现,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真正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不管是“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还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指向都是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都是上海开放发展的软实力支撑。


风物长宜放眼量。经历过大上海保卫战的考验和洗礼,这座城市一定能化危为机、迎来新生,迈向一个更安全韧性、更开放包容的超级城市生命体。


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开放的上海依然是值得我们相信、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家园。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月刊】烟火气回归的六月,华略智库发生了哪些事?

【原创】华略智库王豪:后疫情时代哪些产业将脱颖而出?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长三角一体化要素市场如何助力疫后企业重振?

【原创】我和我的家乡:小平故里广安,西部内陆城市也有高光

【原创】国际枢纽建设:虹桥经验与胶东之路

【原创】这个中国最西部的城市,为何一定会再次崛起?

【热文】今天,我们为什么怀念邓小平?

【热文】一位卸任省委书记40年官场心得倾囊相授,值得一读!

【热文】把脉中国经济!黄奇帆、杨伟民、刘伟、刘元春等重磅发声

【热文】山东省长这篇美文推介,壮阔雄浑!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