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bot是新时代的围炉夜话吗?
作者:树神
定期发布鲁迅文章节选的微博账号@鲁迅bot是当之无愧的十月最佳网红,开始运营后短时间内便收获了大量粉丝。迅哥儿已经去世了几十年,人们心酸而惊恐地发现,其文章的现实意义不仅没有减弱半分,反倒更胜从前。他批判那些腐朽的过去,对国民的劣根性做了“想象”和预言,而那些腐朽以隐秘坚韧的方式仍留存在今日,有关国民性的预言竟都一一成了真。
|鲁迅bot微博博文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2周年的纪念日。第二天,鲁迅bot改名咸亨酒店遗址(咸亨酒店是中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座酒店,因为在《孔乙己》等多部鲁迅的作品提及而著名),宣布停运。
稍显安慰的是,鲁迅bot停运后,许多同类号接过了他的接力棒,继续横眉冷对现实的荒谬与无奈。
而作为bot届的大佬,鲁迅bot的黯淡反倒让普通网友们看到一大批之前被其光辉掩盖的bot账号,这些千奇百怪的bot有的搞笑有的扎心,已经积累了相当一批忠实粉丝,俨然要促成新的社交平台浪潮。
bot账号起源于twitter。最初,一些账号通过脚本,定时定点在Twitter上自动推送天气预报、地铁消息等资讯类内容,由于不由真人运营,这些账号被称为“robot”,bot是它的缩写。发展到微博中,bot 博主就是像机器人一样不带有主观感情、定期抓取、更新内容的机器人。
他们当然不是像微软小冰或siri一样的AI程序,每个bot账号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真实的人运营维护。建号初期,bot博主凭借着自己的兴趣积累发布某一方面的特定内容,有了粉丝基础后,大部分都转向了接受投稿的树洞模式,成为对某一特定内容感兴趣的网友的精神聚居地。
升级版吐槽君
不难发现,目前流行的几个bot账号在内容上其实并不存在飞跃性的变革,大多数还是以搞笑卖丧为卖点。比如专门发布沙雕明星新闻的@假料bot,搜罗直男尬聊的@直男发言bot,展示明星灾难穿搭黑历史的@瞎几把穿post,丧青年们喜欢的@丧句bot和@失恋bot。
上面这些的内容还算集中在某一方面,像把所有文字和动图倒过来的@倒放bot除了“倒放”本身,内容和以往的娱乐号几乎没有区别,@天秀bot,@糗事bot几乎只是换了个名字的搞笑小视频博主。
|倒放bot
从出生到现在,微博的生命周期已经从积累期走到了变现期。以娱乐搞笑为主的流量大号变得以低质量转发为生,频繁接广告,粉丝更是鱼龙混杂,一条微博的评论下绝对少不了杠精和水军的身影,导致用户只求一笑的简单愿望变得越来越奢侈,更不愿意进行真诚有效的互动。
|糗事bot虽然是目前粉丝数最多的bot账号,但内容质量并不见得比其他高
相比之下,这些刚出生不久的bot账号显得朝气蓬勃,一扫大号常见“僵尸感”,虽然发言口吻很像机器人,却能让人感受到背后运营者的浓浓热情。他们的内容和留言质量都相当高,不会有黑粉恶心人,不会有杠精带节奏,也没有“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式的刻意煽情,给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空间。
|丧句bot评论区可谓非常和谐了
而bot自带的树洞属性也比“xx吐槽君”这样的投稿账号令人放心,粉丝的个人经历借冷冰冰的bot之口说出,给了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大家可以真正地做到以陌生人的姿态表达自己而不会受到价值判断或是指责。xx吐槽君的投稿由于太过人格化,发出后几乎必定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三观审判,反而失去了投稿者排遣烦恼和寻求建议的本意。
机器人不会背叛自己
bot为什么会流行?或许可以在两个很有代表性的账号身上找到答案,即@意难平bot和@千禧bot。
@意难平bot的名字来自《红楼梦》那句经典的“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顾名思义,它发表的内容多是“思潮起伏,泪如雨下”的扎心瞬间,内容涉及文学、影视、动画等领域,每一条博文背后都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
粉丝看到自己的心事被一个机器人用冷冰冰的口吻戳中,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意难平bot是魔鬼bot吗”,“在意难平那里磕了好多让人心碎又欲罢不能的CP”,这样的留言屡见不鲜。
|就……大家自己意会吧
@千禧bot旨在分享一些属于90年代末和00年代初的记忆。内容包括时代大事、老物件、流行文化、代表人物,也可投稿私人故事,它的置顶微博里,配着一张Windows98的图片。
营销号越来越膨胀的自我意识经常会吓到粉丝,二次元博主可能会谴责“精日”,Youtube视频搬运博主可能恐同。喜欢的博主突然有一天发了跟自己观点背道而驰的东西,就会让人有种受伤感,好像投入的感情都白费了。
机器人只用内容说话,从不发表观点,这代表着观点上的背叛永远不会发生,自然会给人带来极强的安全感。
UGC和PGC
说来说去,各种bot到底还是社交网络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另一种变体,“xx是极品”、“xx的日常”改头换面,以新的内容组成形式陪伴着大家。
真正精彩的bot账号几乎都带有一定程度的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有较高专业素养和特定领域知识积累的人通过有组织编排的内容默默输出观点,可谓是春秋笔法。
比如@鲁迅bot看似只是无序的文章摘抄,实际上每条博文的观点都对应着刚发生的社会事件。@千禧bot只是过去千禧年代的记忆碎片,可它们显得那么珍贵动人,因为那时的人在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里真诚地觉得一切都会变好,光明就在眼前,谁能说它不是对现今社会鬼怪横出状况的讽刺呢。
bot是否会作为一种长久的内容形式存在,目前来说还无法确定。@意难平bot就因为一条有争议的投稿最终选择停运。由于它的内容质量实在太高,虽有新的“意难平”出现,网友却纷纷感叹“已经不是那个它了。”
任何平台受到关注之后都会引来大量的围观,变得鱼龙混杂,内容变质、粉丝抱团排外都是可能的事。但它肯定不会是树洞型表达空间的终点,无论硬件、平台和行业规则如何变迁,人们总会创造一个地方存放自己的精神絮语,这便是互联网的新陈代谢。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日刻观】系列 生娃英雄煮肘:直男癌面具下,藏着一个瑟缩的皇帝梦 | 张雨绮的快意恩仇,不代表女性力量 | 吴秀波出轨并不奇怪,权势阶层向来都一夫多妻 | 为什么有些家长要在微信群晒学历、晒关系,晒背景? | 你为什么喜欢察言观色 | 你是精芬吗
▼
ID:reknow24
日 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