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过察言观色的你,可能是在用假自我讨好别人

日刻 日刻 2019-06-11


作者:刘启豪

视觉设计:大西



心思细腻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少见的性格特质,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也同时拥有较高的共情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在比较普遍的情况下,跟这样的人做朋友,自己的需求和顾虑都会被对方考虑到,相处起来让人觉得安心舒适。

 


但当心思细腻发展到极端的察言观色时,当事人的亲友会觉得气氛太过紧绷严肃,担心自己做任何事都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对当事人自己而言,旁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暗藏深意,为了讨好他们、取悦他们,自己会像犯了强迫症一样过度解读每一件事。

 

《红楼梦》中品貌广受两府主仆赞誉的秦可卿就饱受其苦,甚至因此而死,太医评她是“心性高强聪明不过,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87版红楼梦的秦可卿


察言观色的性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存在有效的解决办法?最近,一位名叫GeekDawson的作家在个人网站上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他解释说,过度解读事情的性格主要是在成长期受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所影响而形成的。

 

|GeekDawson


我们翻译了Dawson的文章,全文如下:

 

成长于父母情绪不稳定的家庭中,我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别再用察言观色这件事折磨自己了。

 

你的朋友很可能没有注意到他在对话中已经打断你四次了。

 

你的弟弟没有意识到他的音乐太吵妨碍到了你学习。

 

你最好的朋友找你聊天时忘记了你正在赶一个很紧急的项目。

 

没人注意到你的朋友圈中已经有四个分组了。

 

长期跟精神状态不稳定的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倾向于注意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夸大每一件很细微的小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曾因为这样的小事崩溃过。解读别人的情绪,揣摩别人所说的每句话的深意,最后成为一个很有“眼色”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试图和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相处而形成的结果。

 

然而事实是:大部分人并不会这样做。我不是说他们都很粗疏,我想说的是,过度解读细微的小事是被精神虐待而形成的习惯。

 


我给自己下了一个规定:不回复有潜台词的话。这包括让我有负罪感的话、冷战、被动攻击型的话。虽然看见这样的消息时我还是会忍不住去分析,去在意,但我会做一次深呼吸然后让自己不要回复。因为不管那句话是不是真的有潜台词还是我又在过度分析,让多疑而过分敏感的那个我掌控自己都是一件对我有害的事,更会对我的恋情造成很大的负担。

 

我对我自己和我的恋情做过的最好的事就是坚持诚实交流,并且绝不使用带有潜台词的话。有些人可能难以接受这样的做法,但对于被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深深影响的人而言,这是恢复正常的必要条件。



成长开始时,每个人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好的事情时,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坏的事情,我们也会认为是自己造成的。

 

不去分析、理解孩子需要的家长们对待孩子会以自己的喜怒情绪为前提:有些家长会过度溺爱孩子,有些家长会威胁恐吓孩子,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粗暴无礼,有些家长又对孩子过分严格苛刻。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会让孩子产生莫名的恐惧和得不到安全保障的心理反应,心理学将此称为“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所产生的压力会令孩子无法以自己真实的情感自然地与人沟通,对于一个因基本焦虑而自觉处境危险的孩子而言,人们对他的种种行为所表现出的好感就会让他从此依恋于这种行为。孩子们在和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用“仔细分析、投其所好”的方法能让他们对自己好一些,那么他就可能会认为将这种相处模式沿用到所有人身上。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

 

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甚至将别人的感受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的。

 


 这便会让孩子形成一个假自我,即孩子的一切好恶都围绕着身边人转,甚至将令别人感受良好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的,而掩盖了真正的自我。而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建立更舒服的社会关系,来避免像儿时一样受到伤害。

 

但这样做只会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压抑,围绕着他人的生活满足感始终来自他人,不能够由自己创造,积压的情绪可能会依着某种扭曲的渠道发泄而出,酿成祸端。



媒体网站Lifehacker对过度分析提出了尝试性地解决办法,作者Thorin Klosowski和上文中的Dawson一样,“每次谈话时,我都会分析对方做的每件事,我会看着他们的眼睛,注意他们的肢体动作,我努力读句子之间的话,这让生活比以前艰难了很多。”

 

以下是他提出的几条建议:

 

1.更加关注当下



停止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和潜台词,将注意力放在对话本身上。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可以拿看电影来类比,有的时候,我们太过注意电影里的某件物品或某段音乐,等回过神来时发现剧情已经推进了不少——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不要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不要将谈话视为下象棋,不要提前考虑三步之后的结果。这在写作上可能很棒,但在对话中只会让人无暇顾及当下,尝试去解决一个还未产生的问题没有意义。


3.接受有时候人们并无言外之意的事实



4.寻找平衡



解读别人的言外之意并不是一件始终负面的事情,但你必须理解什么时候该使用这种技巧,什么时候只是顺其自然地进行对话。人们会撒谎,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寻找那些话语之后的意义很好,但别让他成为一种强迫症。尝试去分辨需要使用这种解读的时机,和对自己很重要的人进行很重要的谈话时可以细心一些,其他时候,就单纯享受对话的快乐吧。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日刻观】系列 你是精芬吗 | 感谢贫穷的社会正常吗?雷闯性侵案 | 疫苗事件 | 甘肃女孩跳楼 | “姥姥”还是“外婆” | 世界杯 | 104岁科学家安乐死 | 该不该师生恋 | 美团收购摩拜 | 武汉研究生坠亡 | 妇女节谈女权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