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视野下的中泰关系
导读
中国曾经有过一段向泰国移民的潮流,这段移民史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当代中泰两国关系的感知。泰国曾经针对中国的大量移民颁布了一系列反移民政策,社会上也存在大量恐华话语,因此这段历史被认为造成了当代泰国的恐华症。本期推荐来自香港大学韩恩泽副教授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上的研究成果,该文聚焦于中泰之间的移民史以及当前的移民群体对两国交往的影响,期望将国际移民纳入区域关系的讨论之中。
更多内容,敬请阅读:
Enze Han, Sirada Khemanitthathai.(2022). Through the Prism of Migration: History of Migr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Engagement with Thailand.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DOI: 10.1080/10670564.2022.2109811
1
引言
在泰国有一句与中国移民潮相关的俗语,“suea puen morn bai”,字面意思是被褥和枕头,其寓意为当时华人移民初到暹罗时的窘迫情境。人们常说,早期华人移民的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他们在暹罗致富的原因,因此当地泰国人十分担忧中国人会主导泰国经济。瓦基拉伍德(Vajiravudh)国王,也被称为拉玛六世,当时受到欧洲“反犹太主义”的影响,在1914年的出版物中创造了“东方犹太人”的概念来指称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拥有赚钱的头脑,但却缺乏道德信念和政治忠诚,不愿意为暹罗的社会经济作出贡献。早期移民的行为方式等会对后来者造成遗留效应,当代泰国人对华人移民的感知是建立在过去映像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会对当代两国关系造成一定影响。进而,该文章指出分析当前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崛起所持的态度以及各国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到移民历史。在多个层面上,华人移民至泰国的经历在整个东南亚是典型案例,在移民政治与身份构建上有其独特之处,从国际移民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当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学术研究有所启发。
当前,中泰之间看似享受着一段前所未有的友好往来关系。经济上,至少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国成为了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外直接投资甚至超过了原来对泰投资最大的日本和欧洲。此外,中国每年涌入泰国的超过1千万的旅游者占据了泰国入境旅游者总数的1/4。同样,仍有大批的中国移民前往泰国务工或投资经商。随着新一代移民以及中国游客与泰国人之间前所未有的接触,中泰之间的交往将如何被泰国社会所感知,拉玛六世曾经的厌华话语又是否会影响当代泰国社会对华态度?
在研究方法上,文献作者主要采用深入访谈和线上二手信息的使用。2018年10月-2019年2月期间,作者在曼谷对5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受访者进行访谈,每人大约30分钟。访谈内容围绕着中国向泰国的移民,中泰关系,泰国社会对中国移民的感知。作者通过收集泰国在线论坛 Pantip 关于中国、中国与泰国关系的讨论来补充研究材料。
文章首先提出以国际移民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其次,讨论了中国移民泰国的历史,冷战时期的中泰关系,以及在更宏大的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的中泰当代关系。第三,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移民如何塑造当代泰国对中泰交往的感知与看法的。
2
移民视野下的国际关系
当前,学者们十分关注国际移民和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因为国际移民可以塑造国家间关系感知,相反,国家间关系也可能影响移民方式,也就是说移民产生的紧张局势和机遇可以被理论化为全球政治中的杠杆。
然而,这些国际移民文献并未有效地被纳入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国际关系文献中。现存的关于中国崛起和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建立在地缘战略结构演变的现实主义框架内。国际关系学者往往缺乏对历史进行讨论,但鉴于中国与泰国邻近且有着历史悠久和大规模的移民历史,移民史以多种方式影响当代两国关系,研究移民史对分析当代中泰关系是有必要的。首先,不同社会对待移民的方式是不同的,若某个社会对待移民态度良好,则两国之间拥有较好的交往基础,而过去对待移民的刻板印象或偏见则可能影响当代接收国对输出国人民的看法。第二,过去移民的经济状况和他们的职业也会影响后来者,当新移民到来后,有可能与过去的移民产生竞争。最后,移民接收国对此前移民采取的措施与态度,也会对移民看待迁出国与迁入国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下文以泰国为例对以上三种机制进行论证。
3
移民历史及当代关系
数百年来,来自中国沿海省份的福建、广东的商人以及工人乘船前往东南亚,许多人就此定居暹罗。到1904年,暹罗的华人人口到达3-4千万。国王拉玛六世对待华人的到来反应激烈,于1914年发表文章将华人描述为“东方的犹太人”,谴责中国人是“吸血鬼”,认为中国人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却又背叛暹罗,将钱财寄回母国。拉玛六世对中国如此消极的描述可能是想阻断中国发展模式在海外的传播,以维持其君主专制。
1932年君主专制政权垮台后,人民党政府加大了对华人社区同化的力度,1939年修订的《国籍法》,要求所有想要入籍的中国人必须将他们的名字改为泰文名字,将孩子送到泰国学校就读,讲泰语,并放弃服务祖国。另一方面,1938年至1939年期间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夺取了中国控制下的泰国的经济权益,禁止中国人从事多项贸易活动,同时也被限制进入某些住宅区,1943年,中国人被禁止购买土地。1950年代初,在新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中国向泰国的移民进入了短暂的停滞期。1955年,北京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改变了对待东南亚华侨国际问题的立场,鼓励东南亚华侨华人加入当地国籍。
泰国政府还试图限制该国的汉语教育机会,通过一系列私立学校法案,逐渐控制了汉语教学的管理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经济、语言、身份、教育等的同化过程,泰国试图将居住在泰国的华人变为泰国化的华人
目前,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关系中是最好的之一。在没有领土争端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和中国没有任何重大的直接冲突,这使得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可能。双方在经济关系上已经十分密切,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有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将泰国看做一个商机,住过的一些地产也进入了泰国的主要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旅游者数量高达泰国入境旅游者总量的1/4。同时,泰国还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连接东南亚的重要国家,例如在泰国修建高速公路连接老挝。两国关系被描述为全天候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国官方外交语言经常将两国关系描述为中泰一家亲。然而,在这种整体积极的双边关系下,当代泰国社会对于中国仍存在一些消极的看法。
4
移民史与当代移民群体的作用
不同于西方对中国的忌惮,泰国人民的忧虑主要来源于在其境内生活的中国人民。他们认为中国人具有高效的办事能力以及刻苦的精神品质,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在矿空航天、核能、电子、电脑芯片、铁道工程等核心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他们担心中国人会主导泰国经济。
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描述,拉玛六世将中国人描述为“东方的犹太主义”,斯金纳在评论19、20世纪泰国和中国之间的种族分工时,将中国描述为“勤奋”,他们愿意延长工作时间、目标坚定,目的性强等等,而对于泰国人的描述则是“懒惰”,他们不愿加班、保守、满足于当下等。对中泰两国人之间的差异描述至今仍具影响力,它塑造了当代泰国人对中国的感知,并造成了对本国经济有可能被中国人主导的焦虑。
其中一位50多岁没有中泰血统的受访者说:在年轻的时候,他的祖母常告诉他,中国人是多么勤劳,中国移民做了很多泰国人不想做的脏活累活。同样,一位70多岁曼谷唐人街的米店老板说:中国人擅长吃苦,所以能在泰国扎根、发财。
从这些叙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过去移民的话语仍具当代意义。泰国人所感知到的中国人的一些特质,如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等,加之中国当代的快速崛起,造成了泰国社会对华人的忧虑。这种历史上的感知直到当代都影响着泰国人民对中国的看法,也正说明了中国移民叙事的持久性。
2,经济竞争与中间商地位
即使是在过去连接两国交往老移民群体,对于中国的日益壮大也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在中国投资及与其他企业合作取得了巨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新一代移民移民企业的威胁。
从历史上看,老一代移民社区在殖民社会中经常被描述为“中间商”,他们充当“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经济和政治中介,但被双方视为局外人”。例如,在暹罗,中国人被法院雇佣为鸦片、赌博、彩票等的征税人,他们还充当中间商参与暹罗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正是这些早期的中国移民在泰国特殊的经济地位导致了他们的在经济上的发展。
然而,早期移民社区中间商的地位随着新移民(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移民)的到来有所改变。1990s之后,中国经济有所发展,这个时期,各种规模的企业开始向泰国投资,并以泰国作为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门户。虽然说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在泰国务工、居住的人口区楚良,但估算2016年的人口大致在35万-40万之间。另一则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在泰国的工作许可证持有者占外籍人口的13.3%,成为了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籍人士群体。此外,中国旅游者成了泰国街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泰国,许多人在泰国置办房产,在当地退休居住的趋势也越来越大。
新移民的到来逐渐取代前人中间商的地位,因为老移民社区世代在泰国居住,同化程度高,因此与中国国内的经济大环境联系减弱。同时新移民来自中国的各个地域,并不一定是广东和福建地区,因此享有国内更多的社会商业资源。
3,老移民的同化和再中国化
过去,在泰国政府主导下,老移民从名字、语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同化过程。与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区别对待华裔以及本国人民不同,泰国要求中国的泰国化。因此,在此前一段时期内,迫于同化压力,部分中国人隐藏了他们中国的文化特征。
当前,强劲的双边关系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意味着泰国对汉语技能的需求量激增,据2019年的一项民意调查,76%的泰国受访者强调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种对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与移民社区当中出现的再中国化的现象一致。
总体而言,再中国化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而是由于东南亚内部各种利益驱动的。在中国崛起的年代,老一代移民社区试图与中国再次建立起联系,许多人积极宣传他们的华裔身份,以表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汉语教育和中国文化。中国一直在努力通过孔子学院向泰国传播中文教育,泰国目前设有16所孔子学院,自2003年来超过10000名中国志愿者来到泰国进行汉语教育。2010年,据估计有近50万中小学生在学习中文,这一数量在近10年内也有所增加。
就华人而言,泰国政治有一种明显的去种族化的趋势,许多政治家以及王室都有华裔血统。在2014年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后,比起担心老移民社区的文化再中国化,泰国更担心中国会影响其经济和政治活动。
5
结论
历史上的移民模式会影响输出国和输入国以及不同代际移民间的关系,因此需要认真考量早期海外华人的移民经历,这是解释当代两国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本文所论证,泰国社会对过去中国移民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延续至今。关于“勤奋”的中国人和“懒惰”的泰国人的话语持续塑造当代人的感知,且导致当代泰国对其本国经济的担忧。
同时,老一代移民“中间商”身份受到新移民冲击,这导致了一部分的抱怨,但也使得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在这一群体当中再度流行。而近期中国与泰国政府间建立了更紧密的经济和政治联系,默许了这一再中国话的进程。然而,这种再中国化并不完全是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认同,也有因为利益的驱使。
另一方面,中国移民或游客与泰国社会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碰撞导致了彼此民族主义意识的冲突。以游客为例,来自一个不断发展的强大国家,游客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影响其与泰国社会的互动方式,而泰国人民则对中国游客“粗俗、吵闹”的行为表示不满,由此产生自豪感,两者之间的冲突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国际关系研究并没有明确关注到当地移民以及移民历史。正如该文献所示,老一代移民造成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及新一代移民的介入都对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交流传播产生影响。因此,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研究两国关系应当关注两国间的移民史以及移民群体。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有着非常悠久的移民历史,有必要将移民群体纳入到区域关系研究当中 。
【推文作者:油炸布丁】
【校对:高教村詹姆斯】
【编辑:陈三岁】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