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以其丰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朋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外国朋友关注中国发展,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翻译、出版、创作关于中国的作品,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彩故事,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杰出贡献。来自埃及的侯赛因·伊斯梅尔先生就是其中一员。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向世界写中国、译中国、讲中国。在6月14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作为20位获奖者之一,侯赛因代表获奖者在仪式上发言。
1992年秋天,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思想斗争之后,对中国了解甚少的侯赛因只身从埃及来到北京,开始在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阿文编辑部工作,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探索中国之旅。三十年间,他的脚步遍布除西藏、云南和青海以外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他常常为中国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到惊叹。针对当时阿拉伯世界关切的中国话题,他以阿拉伯人的视角、生动的笔触撰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刊登在《今日中国》阿文版上。他深入新疆采访,对新疆的社会及各民族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客观报道,对分裂势力的造谣污蔑给予了有力的回击。他自费参加香港回归庆典活动,撰文反驳了敌对分子对中国内地的抹黑言论,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为了潜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1998年他干脆把家搬到了中国,他的夫人和儿女都来到北京上班上学。他说:“我的家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也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侯赛因在199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大会上致获奖感言中谈到许多阿拉伯人说他“比中国人还中国人”时,全体中外与会者起立,长时间鼓掌,向他致敬。后来,他在《今日中国》阿文版开设《中国街头的咖啡馆》专栏,一开就是十余年,直到今天仍然笔耕不辍。作为栏目主笔,侯赛因就像一位坐在中国街边某个咖啡馆里的外国客人,观察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并将这些变化发展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此专栏和由他撰写或改写的《致读者》成为杂志中最受阿拉伯读者欢迎的文章。200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侯赛因第一部关于中国的专著《中国纪》。这部书不仅是他,也是阿拉伯人著写的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的书籍,反响强烈。2010年,巴林国家研究中心再版此书,向阿拉伯世界发行。该中心秘书长穆罕默德·本·加希姆·埃塔姆先生为此书撰写了前言,评价它是“了解中国奇迹的重要书籍”。埃及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贾拉勒博士为此书做了推荐,称其“思想深刻,内容全面”。
多年来,侯赛因撰写的中国主题图书还有2015年阿联酋米斯巴尔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合作)以及埃及驻华使馆新闻办公室2006年出版的《中埃关系五十年》等。不仅如此,1992年到2023年间,他还撰写了三百余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发表在《今日中国》《中国日报》《人民日报》《阿拉伯世界》以及埃及《金字塔报》、《共和国报》、《国际政治》杂志,科威特《阿拉伯人》杂志,巴林《战略研究》杂志等中外报刊上。早在侯赛因初到中国,他就应中国著名阿拉伯语翻译家、时任《今日中国》阿文版主编王复女士之邀,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的诗集《新疆,我可爱的家乡》阿拉伯文版改稿。侯赛因说,这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印在中国图书的封面上。从此,他与中国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经翻译和审校了五十多部中国书籍,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和现代的思想和文化。他积极参与了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中的《西游记》(全套6册)、《庄子》(上、下)、《孟子》等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独自翻译了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引进出版的吴根友博士的《和平,中国文化与价值之根》,此书是中国外文局对外出版合作重大项目成果之一,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前秘书长苏莱曼博士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本书让阿拉伯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本质,了解了中国今天发展的基础是和平。”
他参与翻译的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群书治要360》,被视为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齐家修身精粹的著作。2016年,埃及文化部部长看到了这本书的阿文电子版,十分欣赏,高度评价其内容,并委派一位副部长参加当年的中国国际书展,委托有关方面引进阿拉伯文版版权。新疆媒体人库尔班江的《我从新疆来》经侯塞因翻译成阿文出版后,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重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处和新世界出版社在埃及举办推介活动时,孔子学院学生和埃及各界人士对此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直到2017年的艾布扎比国际书展,此书仍然是热销的中国书籍。
他与王复女士合译的贾平凹的作品《倒流河》,则获得了由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大赛”的一等奖,在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他翻译的中国书籍还有《三体》(合作)、《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大医马海德》《请用中文说》《中国乐器》《中国成语故事》《中国文化精粹》《中国昆曲》《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智者说》《中国瓷器》《中国天地图》《中国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美食》《中国绘画》《汉字五千年》等等。除了翻译中国图书,侯赛因还承担了多部重要书籍的改稿工作,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三卷)、《中国关键词》系列丛书(共十一册)、《中国未来三十年》《中国新教育》《陈毅诗选》《丝路商旅》《我们与你们:中国和埃及的故事》以及多部中国政府白皮书等。▲侯赛因·伊斯梅尔审校的《中国关键词》系列丛书(阿文版)。“我对我所翻译和审校作品的内容很熟悉,得益于我在《今日中国》杂志多年工作中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章。每期杂志八十页,我至少要审校四遍,每年近一千页的阅读量,过去三十多年就是三万多页。还有五十多部翻译和审校的中国图书,有六万多页。然而,中国故事依然像广袤的土地和深邃的大海那样无穷无尽。每当我开始写作、翻译或审校时,我都觉得我为了解中国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我一直记得我在《中国纪》这本书中提到的那句话,‘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中国有无尽的奥秘,我们不可能对它了如指掌,但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而我,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中国。事实上,撰写、翻译和审校任何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籍都是充满乐趣并极具挑战性的,我为我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文化工作中成为受益者而感到满足,为我能成为传递知识与文化的桥梁而感到骄傲,为读者能读到以我为传播者的报纸、杂志或者研究论文而感到自豪。”侯赛因在回忆时深情地袒露心迹。2000年初,《今日中国》阿文版改版,开始发行彩色版,侯赛因和同事们努力让这本杂志在中东地区传播中国声音。2002年,侯赛因被任命为《今日中国》阿文版副主编,这给他带来了更大的责任感,他和同事们一起致力于《今日中国》阿文版的本土化,将阿文版选题策划和印刷发行工作前移到埃及首都开罗。当中国外文局准备创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China.org.cn)时,侯赛因也是筹备阿拉伯语网站的团队一员。2012年,侯赛因又被任命为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从改稿人到副主编再到中东分社副社长,他从起初协助向阿拉伯读者讲述中国故事,开始向组织者角色转变,利用自己和埃及媒体的联系以及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帮助《今日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组织了许多颇具影响的大型活动,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甚至经常面对外媒的镜头直接讲述中国故事。
▲2018年10月29日,第23届阿尔及尔国际书展期间,侯赛因·伊斯梅尔就中阿关系接受阿尔及利亚国家电视台采访。2016年1月20日,在习近平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今日中国》阿文版出版“纪念中埃建交60周年专刊”,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分别为专刊致辞,一些重要稿件的约稿和在开罗举行的专刊首发式都有他的功劳。2016年7月,针对“南海仲裁”和部分西方媒体妄图混淆事实,侯赛因主动回应阿拉伯媒体及舆论关切,先后接受CCTV、BBC等媒体的采访,并在埃及著名报刊《共和国报》发表文章,详细梳理了中国对南海主权主张的历史依据。
▲《今日中国》阿文版“纪念中埃建交60周年专刊”。在侯赛因的积极联络与组织下,2017年2月,中国外文局与埃及《金字塔》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闻报道和培训、翻译、印刷、发行、举办展览、文化及新闻活动以及多媒体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侯赛因还积极开拓合作传播形式,埃及三大官方报纸之一的《共和国报》经常以整版形式刊发中国主题系列文章,从政治、经济、中阿合作、全球化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中国主张。每年中国两会期间,侯赛因都策划组织相关的论坛活动,邀请中阿专家、学者、官员就两会热点问题展开热议,积极宣介中国政策、表明中国立场、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北京是侯赛因一生中除了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在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他说:“(因受疫情影响)时隔四年我又回到了北京,真是太好了!我很荣幸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与其说这个奖是授予我的,不如说是授予我的祖国埃及,是我的祖国给予我优质的教育和广博的知识。我还要感谢中国外文局和《今日中国》杂志,我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是这里的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今天站在领奖台上接受这项荣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速度极快的国家,我很幸运能够见证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特别是过去十年,中国一直走在世界舞台的前列。近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也是我用阿拉伯语传播真实的中国的新动力。我很高兴地看到,中阿关系日益密切,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今天获此殊荣,让我肩负起更大的责任,继续努力向外国读者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6月19日,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为其颁发了“中国外文局外籍专家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外文局从业三十多年来为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突出贡献。
获奖之后,侯赛因回到了北京他熟悉的办公室,他还像多年前一样,用一句“您吃了吗?”热情地和迎面而来的中国同事打招呼。也许对于他来说,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写中国故事、译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是他一生坚守不忘的使命。供稿、供图: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
推荐阅读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天猫旗舰店:
一本好书开启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