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资深外籍专家,大卫·弗格森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的英译文改稿专家,并参与了我国多部政府白皮书以及其他各类重点图书英文译文的改稿润色工作。他把人生15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国际传播事业,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下为大卫·弗格森的自述,以一名外籍记者兼编辑在中国15年的职业历程,记录下15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为我们讲述一位外籍专家眼中的中国。
2006年,我从英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2008年4月,我正式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集团旗下中国网(china.com.cn)的一名记者兼编辑。我作为中国媒体的一员,开始确定自己的工作方向,熟悉新同事、工作环境和自己的职责。▲2017年11月27日,大卫·弗格森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国际合作翻译出版签约仪式现场留影。
入职三周左右的一天,也就是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部分同事说办公室有震感,但我没感觉到。关于地震的新闻报道迅速传来、铺天盖地,我们也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根据安排,我跟着报道团队前往四川报道灾后情况。可以说,我在中国以记者身份开展的第一件真正的工作,就是报道本世纪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们团队于17日出发前往四川,次日,我便开始撰写报道。此行中,我看到了很多令我永生难忘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都江堰市紫坪铺大坝北面的山坡像海滩上的沙堡一样,整体轰然坍塌。德阳市汉旺镇大范围的低层公寓楼完全损毁,幸存者的数量可想而知。汉旺镇东汽中学受灾尤为严重,16岁的高二女生杨柳被废墟压住了双腿,被困足足60个小时,而她的旁边就是遇难同学的遗体。最后,为将她解救出来,救援人员不得已截掉了她的双腿。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剥离感”,或许当时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有同感——人们在经历惨烈状况后,精神上的创伤往往会导致情感迟钝。但仍有两件事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5月21日,我和同事们抵达绵阳市。当地体育场被改造成可同时容纳两万人的临时避难所,很多周边农村地区的灾民也在此避难。我们采访了避难所中的灾民,准备撰写报道。四处采访的过程中,我的身边逐渐聚集起一群小孩,其中很多孩子之前大概从未近距离接触过“老外”。于是,我和他们玩起了游戏。这下子,孩子们越聚越多……▲2008年5月,大卫·弗格森在汶川地震灾区采访期间,与孩子们在一起。
我保存了一张当时和孩子们玩耍的照片,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你或许不会意识到它是如此特别。那张照片仿佛被施过魔法一般让人着迷,它的吸引力来自照片中的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鉴于当时的情况,这是多么非同寻常!地震刚过去十天,人们遭受了无法想象的巨大痛苦和惨痛损失,但此时此刻他们仍然能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我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深刻启发:在最可怕的环境中,人们会迸发出强大的韧性。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是如此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如今终于重新迎来稳定与富强。几天后,在都江堰市,我经历了第二件终生难忘的事情。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市西北方,拥有世界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其历史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当时,市郊有六个大型赈灾社区正在建造中,这些社区使用的不是简单的应急帐篷,而是活动板房。我曾做过多年的管理顾问,深知计划、组织和实施大型项目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即便经过数周或数月的周密准备,正式实施时仍有可能面临很多意外情况。因此,在到达工地前,我想当然地以为现场会相对混乱,例如人员无法有效沟通、工人难以及时获得施工材料、灾民四处聚集、各单位手忙脚乱维持秩序等。但事实完全相反:施工现场井井有条,材料有效供给,灾民有序听从警方指挥。毫不夸张地说,在工人们给板房封顶的同时,志愿者们就已经在组织灾民有序入住了。我还了解到,在我们到达前三天,已有500个布局合理的单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内还有一所学校、一家诊所和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这件事简直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在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之后,中国政府竟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令人难以置信。通过这件事,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中国制度的一大优势——能够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并组织实施,以及能够有效协调和调动大量资源,成功完成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2022年2月4日,大卫·弗格森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如今,我已在中国生活了17年,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有句俗话:“要想富,先修路。”不论是从国家还是个人角度来看,这句话都非常正确——运输人员和货物以及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个人或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以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农民生活贫困,仅能勉强维持生计。虽然拥有种植作物所需的土地和劳动力,但他们可能要走六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最近的市场。高昂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使其难以靠卖菜为生,因此被迫陷入贫困。近年来,各地政府修建了许多道路和桥梁,大大缩短了他们去市场的行程,有的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生活前景也会随之改观。道路和桥梁为这些农户增收、脱贫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决心。他们可以种植和出售更多农作物,然后将赚得的钱再投入到土地上,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从而在无需政府进一步援助的情况下实现自我良性发展。从更大范围来看,这些年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地铁线路和几十个地铁站。此后的十多年中,新地铁线路和支线不断开通,以至于我现在甚至不清楚北京到底有多少条地铁线路,不过推测应该至少有几十条线路和数百个车站。此外,郊区还有多条轻轨线路。除了公共交通外,市民还可以选择骑共享单车。北京是我所知的出行最方便的城市,我甚至无法理解为何那么多人还要买私家车。此外,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也值得一提。就在我来到北京的同一年,中国开通了第一条高铁客运线路——跨越12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至今,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4万公里,且政府正规划将其扩展到7万公里。高铁网络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比短途飞行更便宜、更方便且环境成本更低的出行选择。十几年来,我走过不少城市,也出版过一些介绍中国城市的书籍,但最令我自豪的,还是作为英文编辑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的改稿润色与出版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每一个理念都是这套完整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它们组合在一起,涵盖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理念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2020年7月15日,大卫·弗格森为“大家读书”项目录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音频节目。自2012年以来,中国不仅实施了大规模的精准扶贫工程,帮助1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要知道,1亿人比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总人口数还要多;还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搭建起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桥梁。展望未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核心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具体来看,每一条理念都以人为本:“创新”要求重视个人的创造力,“协调”要求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均衡发展,“绿色”要求为人民创造并保护优美环境,“开放”要求发展成果不仅惠及本国人民也要惠及其他各国人民,“共享”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受益。遵循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过去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未来也将继续如此。作者: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英文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
推荐阅读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天猫旗舰店:
一本好书开启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