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丑子(甘肃):不让彩陶流落他乡|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10-01 杨逍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阎海军 媒体人、非虚构作家、《崖边报告》作者


推荐理由:

很早就知道马丑子爱好文学,与各类作家联系紧密,他自己也写作,其实这样的人社会上很多,从来没觉得稀奇。但在深入接触他之后,才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2015年,他以一己之力领衔举办关山笔会,受邀而来的作家不止省内的,还有国内的“名人”。同期,他的彩陶馆也开张了。甘肃是彩陶故里,彩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依据,他花费巨资,收藏了两万件彩陶。仔细一了解,他做彩陶陈列馆,不以赚钱为目的,而是为了让人免费参观。他说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就是要让彩陶在甘肃大地有自己的“家”,他不想让彩陶流落他乡。


人物简介:

马丑子,男,回族,生于1966年8月,甘肃天水张家川人。作家、古陶器收藏家,古陶文化研究者,“关山文学笔会”发起人与举办者,甘肃云鼎陶陶文化博物馆馆长。致力于古陶器的收藏与保护;西部文学的发展与推进;丝绸之路关山(即陇山)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等。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篇,获得“2016年度甘肃新闻副刊奖”等多种奖项。


人物事迹概述:

农民马丑子,少时家贫,被迫辍学,后自学完成高中、大学学业,同时笔耕不辍,作品受到文坛的广泛关注。由其个人出资组织举办的“关山文学笔会”,迄今举办四届,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之一。二十多年来,其又致力于古陶器的保护与收藏,成功打造国内最大的陶器博物馆,于2015年9月免费对外开放,以丝绸之路带为主的约2万件展品,成为丝路文化研究的重要标本,也是关山文化研究的摇篮和主阵地。保护古陶文物,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文化新农村成为马丑子一生的执着追求。



云鼎陶文化博物馆


曾经狂热的文学青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文学鼎盛一时的年代,初中还未毕业的马丑子不可避免地“陷入泥潭”,成了一个文学的信徒,他开始大量阅读,自学完成了高中、乃至大学的部分课程,但由于那时候物质匮乏,家境贫困,马丑子逢书就看,逢看必背.这时候,他另一种天分才渐渐显露出来,过目不忘的本领,让他在阅读领域游刃有余,他能一首接一首地背诵古典诗词,朦胧派佳作,尤其海子、顾城,可谓了如指掌。因爱而读,因读而写,不久,马丑子就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佳作,一篇《父亲的眼泪》打动了万千读者,这篇作品很快得以发表,并取得了极大反响,马丑子的名字迅疾在天水、乃至甘肃文坛为人熟知,《父亲的眼泪》后来获得“2016年度甘肃新闻副刊奖”三等奖。


马丑子对文字的虔诚胜过了那些借着文学的名头沽名钓誉的所谓大家。他不是文学大家,也没有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更长远,但他的心却始终为文字坚守。马丑子用他自己坚毅和宽厚的品格影响了天水文坛数十年,可以说天水文坛,如果说没有马丑子这剂良药,也许就不会有如今的繁荣热闹。


商海沉浮的艰难抉择


尽管年轻的马丑子曾经把文学视作了生命,但现实往往是无奈的,生活本身有比文学更为重要的东西。无一技之长的马丑子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一头扎进了龙山镇热火朝天的皮毛生意行道中,以他的精明能干很快就在这场浪潮中捞得了第一桶金,随后,他开起了皮货店,往全国各地贩运皮毛,生意如日中天,在九十年代中期,在张家川这个落后的地方,马丑子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富甲一方了。然而,他抱着金钱睡觉的美梦很快就醒了,皮毛生意的热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熄灭了,那些率先成功的人,也成了受害最严重的人,一夜之间,马丑子的生意就亏了二百万,这就像是当头棒喝,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失败。


然而,很快马丑子就站了起来,他在新世纪之初成立了马铃薯贸易公司,开始转行做洋芋生意,他是第一个把洋芋卖到马来西亚的人,2002年,第一批天水土生长的洋芋经过天津塘沽港口运抵马来西亚,开创了天水农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先例,为此,马丑子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马来西亚土著语,他本想着一夜翻身,却不料,这些带着荣光的洋芋有去无回,大量积压,致使他再一次负债累累。


随后,马丑子几经辗转,历经坎坷,于2007年,成立了桃源村美食城,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他迎来了另一个辉煌期,由于经营有善,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偿还了所有债务,同时又有了一定的积蓄。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他身上八处骨折,昏迷三天,一场大病之后,他看淡了很多东西,他开始思索人生的价值,蓦然发现,除了那些多年来收藏的陶器,再无牵挂,这时候,他收藏的意识才真正强烈起来,对收藏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马丑子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扩大他的经营,赚更多的钱来滋养他的收藏,于是,他关掉了桃源村美食城,成立了水木金华实业有限公司,搞起了住宿、餐饮、茶园于一体的多模式经营。然而,不幸的是,随着全国服务行业的疲软,马丑子的宏大理想如泥牛入海,举步维艰,以商养藏的路子越来越窄,他也因此陷入了又一个低谷,但不管怎样,他依然没有放弃苦心支撑了几十年的收藏梦想,他生意上的朋友,邀请他加盟地产,想以他的收藏为筹码分一杯羹,但都被马丑子拒绝了。



柳暗花明的第三条道路


历经二十余年的收藏坎坷,让他有了识别陶器的慧眼,在别人眼中是一堆破旧的瓦砾,在他看来却是最美的风景。


收藏是在不知不觉间做起来的。二十年前的秋天,马丑子到张家川龙山镇收皮子时,看到一户农民家的砖垛上放着一件造型非常奇特的笔筒,整体形状就像松树遒劲的躯干,马丑子取下来,擦去笔筒上的泥渍,才发现上面写着“清风明月”四个字。马丑子越看越喜欢,爱不释手,这家的男主人见状非常奇怪,告诉马丑子这是孩子从外面垃圾里面捡来的,听说还有不少,他感觉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就扔到外面砖垛上,如果喜欢,可以直接拿走。马丑子带着笔筒向张家川一位搞收藏的老人询问,老人告诉他,这是一件清晚期至民国前后宣化岗的东西,是当时张家川穆斯林哲赫忍耶门宦传教时,为了争取各民族和睦相处而烧制的陶制礼品,专门送给当地的汉族士绅和普通百姓。虽然这些陶器本身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却记录着张家川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历史,因此这些陶器对于张家川这个甘肃唯一的回族自治县而言意义非常特殊。后来,当他在青海贩卖羊皮的时候,看到有人将精美的陶罐与废弃的杂物放在一起;当他在贩卖洋芋的时候,看到有人用远古时代的陶罐装残汤剩羹的时候;当他在田间地头看到有人随意将挖出来的陶罐扔弃一旁或者一头打碎的时候……,马丑子的心便开始隐隐作痛,他发誓,他要用毕生的精力抢救她们,保护她们。


第三届关山文学笔会


在马丑子漫长的二十余年收藏之路上,他坚持着“只进不出”的收藏原则,散尽万贯家财,换来了如今两万余件古陶,这其中所遭受的磨难和酸楚,唯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他把二十余年的大多精力放在古陶收藏和保护上,负债累累,为了那些心爱的古陶不被损坏、不外流,他四处奔波。收藏抢救古陶,让他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来做确实很困难,一方面他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以他的经济能力来做保护古陶文化无疑是杯水车薪,生意不景气,家人不理解,让马丑子痛苦万分,但当他看到被人们鄙夷抛弃的陶器时,仍然无法做到冷眼旁观,他知道,如果他对这些陶器置之不理,它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是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迫使他走到了今天。当马丑子收藏的陶器越来越多,堆满了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几间客房,也堆满了他乡下的所有房间的时候,他才发现,面对这些他呕心沥血,历经磨难换来的心爱之物,他束手无策,她们几乎成了他的负担,他意识到,他并没有能力如他想的那样给她们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们只不过是从无数个危险的地方汇聚到了另一个危险的地方,他租来的房子和他乡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房子也没有能力让她们安生。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马丑子能做的,只能是在家徒四壁的时候,将他们搬到他正在盈利的美食城里陈列起来,但这也是租来的地方,太小,太逼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鼓励建设民办博物馆,这对马丑子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2015年9月,马丑子举办了“第三届关山文学笔会暨首届古丝绸之路民间陶文化节”,邀请了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文史专家和新闻媒体来张家川进行文学交流和古陶观赏研究,将他的收藏摆在世人面前,以期造成影响,获得帮助。然而,民间的帮助总是以金钱来衡量的,活动之后,马丑子收到了全国十多位巨商与他谈合作,他们无一例外地要求回收,有人开出了数亿的诱人资金,有人说只要能让这些陶器离开他的陈列馆,价钱他说了算,这对如今负债累累的马丑子而言,不能说是毫无诱惑,他也一次次地在内心里与自己博弈,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他知道,他需要的不是金钱。


尽管收藏和保护如此艰难,马丑子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致力于古陶文化的研究,目前,他正打算成立“丝绸之路古陶文化和关山文化研究会”,目的是更加深入地对古陶文化和关陇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给乡村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为建设美丽文化新农村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文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

童新春(湖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张立(湖北):建设美丽马岭村

王家兴(浙江):倾其所有只因兰痴

赵春花(河北):爱心助学27载

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

连达(黑龙江):用画笔“抢救”古建筑

张国启(云南):沙朗白族文化守望者

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