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接下来“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推荐理由
周小瑛,2013年底起受组织委派到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担任驻村干部。至今已5年余。孔坵村是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环境优美古朴、但四面环山,山险路难。交通不便导致村庄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她带领乡亲们争取项目,寻找资金近600万,动员社会参与,修山路、文化礼堂、建停车场、村内古巷、红色之路、党建活动中心、修缮10000多平方明清建筑等等,整治了村容村貌村庄,完善了基础设施,还搞起生态养猪场、开展了旅游,帮乡亲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这个小山村里,她坚守着一名党的基层干部职责,为孔坵村的未来默默奉献。
人物简介:
周小瑛,1977年生,浙江省临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干部,2013年起下派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任驻村干部。
事迹概述:
周小瑛自2013年底到汇溪镇孔坵村任驻村干部后,用心、用情、用智慧,默默的在山坳孔坵古村坚守着近5个年头,不忘初心,让一个衰落的古村重现光彩。近5年,她为孔坵村编各种申报资料30多本,成功申报孔坵村,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成功申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修复传统历史建筑群10000多平方,完成村党群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村入口大型停车场、村内古巷改造、污水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2013年年初,临海住房和建设规划局的周小瑛接到组织下派的任务,让她去临海汇溪镇孔坵村。
“这个村里没多少人,也就没多少事,你就当来休个假,任期一结束就可以安心回原单位了。”其他驻村干部在和她闲聊时说道。
周小瑛驻孔坵村的任期到了,但她主动请缨要再任一届驻村干部,这倒不是“假”没休够,而是因为在村里呆了几年,她爱上了这个村子,她想让这个隐藏在山坳里的古村落,重新闪耀出光芒。
村里85%的房子是老宅
孔坵村藏在临海市北面山区里,海拔400多米,从市区出发,汽车要开将近一个小时的盘山公路。
2013年之前,周小瑛从没听说过这个始建于明朝的村子。
随着年轻人不断走出山区,孔坵村的常住人口,从原来约150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150人。村口的小学校,也因为生源骤减,而不得不关门,转而被用作村委会的临时办公楼。
“说实话,刚进村,我的内心真的是抗拒的,你没法想像它的破败,说难听点,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带着这样的心情,周小瑛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
孔坵村
但一个多月后,春天来了,高山古村里的山花开始烂漫,周小瑛对孔坵的印象也慢慢转变。
“尽管看上去破旧,但隐藏在村子里的每一幢老房子,仿佛都在讲述一个悠远的故事,古建成群,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章氏祠堂、章以涛故居、章万卿故居、胡氏老宅、章宏量故居、章以正故居等20余座,这些古院落基本保存了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木雕、灰塑、墙绘极其精致……”周小瑛的第一篇驻村民情日志里这样写道。
出于职业敏感,周小瑛特别留意村里的老房子,她粗粗统计了一下,孔坵村内传统建筑的比例高达85%。
那年7月,周小瑛邀请市住房和建设规划局规划处一位爱好摄影的同事王为君,想让他把村子里这些历史建筑记录下来。
王为君在村里整整住了两天,把每一幢古建筑都拍了下来。他一边翻看这些照片,一边摇头觉得可惜,这么好的建筑怎么会破成这样?
对啊,既然条件这么好,为什么没想到去把它保护、开发起来呢?周小瑛开始为古村的保护,动起了脑筋。
国家级传统村落
从那时开始,周小瑛多次主动与市住房和建设规划局的领导汇报情况,要求为孔坵村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周小瑛根据国家级传统村落有关文件资料的要求,和王为君、市文化局主管非遗申报工作的郑瑛中一起,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丈量、登记、宣传古村落保护政策……
她用了整整1个月的时间研讨、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多次召集村“两委”、村民代表开会。为了写出孔坵村的亮点和地方特色,她花了整整4个多月和村子里精通古文、宗谱和村史的4位老先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编制工作之中,没日没夜辛勤的工作,起早摸黑地工作,终于结出了果实,2013年年底,孔坵村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成功。
当再一次看到那些历经岁月剥蚀的老房子时,人们的心头总会有许多无法言说的感悟。孔坵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村子,村里每一幢老房子那斑驳的外墙和屋中已经泛着烟熏色的木椽,都在静静讲述着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辉煌或者落寞。”周小瑛说,她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孔坵村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
临海市委书记来孔坵调研(周小瑛在讲古村故事)
孔坵村,究竟美在哪里?
村子里有一座名为“半耕堂”的四合院,建于清晚期,由清朝大学士章业培于同治十年(1871)所建。
四合院呈穿斗式砖木结构,庭院中间用鹅卵石铺陈。门窗、雀替、牛腿、山墙雕刻精美,整栋建筑显得十分朴素,屋顶呈优美的弧线形。
尽管日久失修,半耕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恢弘气势,但整体架构依然完整。
在村里,这样的传统建筑还有很多,在周小瑛的眼里,村里这些保留着从明到清再到民国初期特征的老房子,流露出了非同一般的气质。
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石砌、木雕、灰塑、墙绘工艺精湛,用材考究。
而让周小瑛佩服的,还有隐藏在村子内部强大的排水系统。只要是当年留下来的老房子,必定会有一条溪流沿着屋基而过,这些水从山上来,在排水之余,还可以供每家每户洗涤之用。
“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不管是建筑材料、风格和结构,甚至每一块石头,都给我很大震撼。”周小瑛说。
300万元财政补助
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成功后,周小瑛又开始为孔坵村能否获得中央财政300万元的补助而努力。
“孔坵村的集体经济并不富裕,如果有了这300万元,便可用于村内的环境整治和重要节点的传统建筑修复,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周小瑛开始准备一份500页的古村落档案,作为申报材料。
此次传统村落档案的申报,分为8大类、25项信息,调查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到人类学、历史系、民俗学、遗产学等各个学术领域。为了清晰全面地记录孔坵村传统村落的多样式生态信息,周小瑛花费了5个多月时间,完成“传统村落档案”制作的全过程,在这本档案里,可以清楚知道每一处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沿革。
为了拍摄档案所需的25项信息图,总计5000多张照片,她请来女儿同学的家长义务帮忙,利用2个多月左右的双休日时间,紧锣密鼓地进行拍摄。
为了一张孔坵村全景照,他们早晨4时就出发,一路爬到半山腰找最佳摄影点,因为太投入,直到照片拍完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小腿被杂草划伤。
为了写出孔坵村的亮点和地方特色,她和村子里精通古文、宗谱和村史的4位老先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编制工作之中。
周小瑛为孔坵村编写的资料
这本古村落档案总耗时达5个月,在编制期间,周小瑛几乎没有双休日,有时甚至带病坚持工作。
2014年12月,喜讯终于传来,孔坵村被列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全国总计有273个村被列入,而整个台州市仅2个村,孔坵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可享受300万元补助资金。这让周小瑛很高兴,“5个多月付出是值得的,当然我也要谢谢朋友和老先生们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份古村落档案。”
拯救老房子
在2014——2015年里孔坵村古村已经很少人居住了。“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住在老屋内,在村子外面建了新房。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屋都破烂不堪,岌岌可危。”孔坵村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
老乡政府修缮前后
周小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发挥自身优势解民忧,一边向汇溪镇分管领导汇报,一边发挥自身优势、跟临海市住房和建设规划局相关领导衔接,申请了困难群众救助名额40多户,同时为每户争取7000或15000元的补助金额。虽然,补助金额不多,但对困难户家庭来说是雪中送炭。目前,他们高高兴兴住进坚固“老”新房,在村里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共产党好,小周更好。
与周小瑛接触后,她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总给人有一种亲和感,与她共事心情特别愉快,她处处以身作则,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在修缮20多幢老房子时,全过程用相机记录“修前、修中、修后”。拍摄3000多张照片,编成一本300页修缮资料书。
积极开展孔坵村社区服务工作
孔坵村为浙江省台州市四星级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建设,自2015年文化礼堂揭牌以来,先后在礼堂进行了“国学”课堂等活动,利用现有条件邀请社会团队及大学教师为“临海市古村之友”团队、孔坵村干部及周边古村的党员、干部授课。
举行“重阳节文艺”、端午等节日活动,义诊活动等,为孔坵村村民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关爱老人,共度端午”义诊活动
2015年,周小瑛组织“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小组成员到浙江省黄岩区和三门县等周边村参观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帮助大家从思想上跳出孔坵看孔坵,进一步找差距、寻不足,带动全体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民动员,清理整治,主要完成的项目有:1、村入口景墙。2、村入口停车场。3、荷花塘区块建设。4、商业街区块改造。5、近仁堂、中和堂、面山楼、小祠堂、商业街、馨德堂、半耕堂、一心斋等、排水系统、明沟清理淤泥面积达10000多方米。村里老干部说:“自从解放前到2015年为止,没有任何村干部做清理四合院、三合院、明沟淤泥和排水系统,你周小瑛做了此事。也不怕脏,也不怕累,跟随清理村民一起现场指导、跟拍、记录。”周小瑛拍2000多张,做成一本400多页的孔坵村环境综合整治、清理资料。
目前,孔坵村四合院、三合院老房子门前、屋后能听到潺潺流水声、看到清澈泉水。
古村活化、传承孔坵文化底蕴
为了活化孔坵古村,挖掘古村文化底蕴,周小瑛在2014—2018年,在古村曾多次举办临海市农耕文化暨孔坵书院活动 ,举行隆重“重阳节文艺” 、党建红色穿越孔坵活动等活动。
孔坵书院2017年“和合飘香,粽是情”端午活动
特别是2017年6月,孔坵书院“和合飘香,粽是情”端午活动和临海市邦迪医院“关爱老人,共度端午”义诊活动,让原本寂静的孔坵“空心村”顿时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义诊活动后,医务工作人员向村里每位老人发放“爱心粽”,村里老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天同时, 临海市华汉汉学社教师们、台州晚报临海记者站小记者们、台州学院教师们及孔坵村村民共同举办 “和合飘香,粽是情”端午活动。活动当天100多人参加、台州学院教师娄博士给台州晚报临海记者站小记者们讲端午节来历、国学课,台州晚报临海小记者站组织亲子包粽子比赛。小记者们把包好的“飘香粽子”,捧在手心、一对一赠送孔坵古村高龄老人、困难家庭户及留守儿童。此次活动给小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使之对国学有更多的了解。让2017年的孔坵古村端午节过的更有趣、更有意义、更回味无穷。
爱故乡·工匠工作坊活动在孔坵举办
为了发扬工匠精神,探讨民间工匠的转型再生,推动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村落建筑保护,“爱故乡·乡土工匠工作坊”于2018年8月16日-18日在浙江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贵州、四川、河南、山西等十余省市的乡村工匠、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代表40余人汇聚孔坵古村一堂,共话乡土工匠的永续发展。
老人的期待
章虎林今年80岁,他是其中一位帮周小瑛完成村子档案的老先生。
12岁的时候,章虎林随家人离开村子,到杭州读书、工作,直到46年后,章虎林退休了才重回村子。
孔坵重阳节(周小瑛向老人敬酒)
“从离开到回来,这个村子就像是两个世界,要知道清朝的时候,村里出过8个秀才的啊。”章虎林说,他怎么也想不到,在离家将近半个世纪后,当年繁华的孔坵早已不在,他曾经还偷偷为村子的败落流过眼泪。
直到周小瑛找到他,老人才开始对村子的未来充满期待。
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了宁静的孔坵村来讲,这里的生活依旧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周小瑛说:“头衔对于这个村子来讲也许并没有太多意义,但隐藏在老房子后面的故事,不应该被人遗忘,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追寻自己不曾经历过的时光。”
推荐阅读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