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央行现任副行长正面答复央行前行长
国新办官网消息,国新办于2021年1月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副行长等介绍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今年1月12日,人民银行向社会发布了《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主要金融指标运行符合预期,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有记者问央行对今年的通胀形势如何判断?核心CPI是否仍将处于低位?有分析认为,由于CPI指标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当前的通胀水平是被低估的,人民银行对此如何评价?内容直指去年年底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对经济统计指标的修改建议。
一、央行CPI预期
物价的稳定是货币政策核心的政策目标,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CPI数据,12月CPI同比由降转升,全年CPI同比上涨2.5%,国家统计局随即对这一指标作了解读。
受猪肉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共同推动,2020年末CPI环比涨幅比较大。从中长期来看,20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产能也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所以CPI环比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同时,确实我们要关注核心CPI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增速仍然在恢复过程中,再叠加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复,还有服务性消费仍然受到一定制约,所以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仍然处于低位。
下一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复苏释放,我们认为未来核心CPI有望继续回升。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受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将会出现先升后稳的走势。
二、现任副行长的答复
央行副行长回答称:“关于你刚才谈到的CPI指标是否应该纳入资产价格变动的问题,目前这还是属于学术界讨论的重要的前沿课题,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还没有将具体某类资产价格变动直接纳入CPI指标的做法”。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关注物价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重要领域的资产价格。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三、前银行行长的建议
国家统计局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时隔11年再次出现负值!2020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也下降0.6%。
为什么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总是与统计数据不一样?前央行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发表了《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一文。如何更贴合实际的反映“生活成本”?前央行行长称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考虑已经不行了。传统的通货膨胀概念和度量方法或许已不再适用,而这又将对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和调控框架提出挑战。研判通胀的指标还可更综合、更丰富。言下之意,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有改进的地方。
周认为,传统通胀度量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争议和挑战:
一是当前的物价指数型通货膨胀较少地包含资产价格,可能带来了一定的失真,特别是在长时期比较中的失真。
二是以什么样的收入作为计算通货膨胀的支出篮子。目前的做法都是用可支配收入作为计算通货膨胀的支出篮子。可支配收入对应的是常规的经常性商品与服务,特别是食品、日用品等等,这些东西确实没有怎么涨价,甚至还降价了。但是在篮子以外的东西也是需要支出的,无论是税前支出的,还是某种制度要求支出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价格的变动最终也是要居民承担的。
三是劳动付出的度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的时间、强度、通勤、是否加班、休假情况怎么样,这些也是需要度量的,而现行通胀统计及分析未完全把这些概念和关系纳入其中。
四是可比性问题。过去物价指数是纵向比,这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导致电子信息、IT等相关产品,价格下降得非常厉害,可能对物价指数走低或负调整的贡献率较大。如何究竟该怎么计算科技进步对物价的影响值得研究。另外,代际的结构性变化会非常剧烈。从寿命变化会引出养老金的通胀问题。2019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7.3岁,但1949年时预期寿命仅有35岁。寿命延长,为保证同等生活水准所需投资的数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本原创文章公众号👆,每日更新、原创作品
往期精彩 口罩换大豆,中美贸易异常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