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浙江高考改革已成闹剧,其他省市改革将延迟推行?(外一篇)

欢迎关注公众号 许兴华数学 2022-07-17

(许兴华数学/选编)





各省(市区)高考改革时间


第一批改革试点,是上海和浙江,于2014年开始。2017年考生已经完成第一次新高考。

第二批试点,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省市,2017年9月启动,2020年高考将成为考生参加改革后的首次统一高考。

第三批,河南、江苏、广东、河北、江西、西藏、黑龙江、辽宁、贵州、山西、四川、吉林、湖南、重庆、湖北、福建、内蒙古、安徽。这些省(市区),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实行高考改革。

第四批,陕西、云南、宁夏、青海、甘肃、广西的改革将在2019年秋季启动,2018届新入学的新高一将成为高考改革前的最后一届文理科生。

目前,有消息传出,尚未进行高考改革的省(市区)对于高考改革将延迟实行,2018年高考继续实行分文理分科。


此消息一出,足以令万千学子兴奋,但所有依据都要看官方的说法。那么,一旦高考改革实行,将会给考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高考改革将产生哪些变化?


1

课程结构和文理分科


改革前

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改革后

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2

考试变化


改革前

考试时,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

改革后

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3

班级制度


改革前

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

改革后

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


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


这就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4

高三学习成绩


改革前

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

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对于浙江省的高考改革,2017和2018年两批学生已经参加完了高考,从目前的情况看,改革后的结果和预想的“为学生减轻压力,提供更多机会”有着很大的出入。

北大教授在浙江调研的过程中就曾怒批“已经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同样是2014年启动高考改革的上海,也有消息表示在改革中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

目前为止,很多其他地区的学生和家长都表示,对2018年这次改革很迷茫。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有高考模式、革除文理分科带来的种种积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

然而,这场高考改革真正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高考改革带来的影响


1

教师、家长、学生负担更重


所谓的一年两考,实为一年三考,原来的高考一次冲刺,也变得重复。10月份冲一次,4月份冲一次,6月份还要冲一次。考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感到疲惫不堪。

高考改革后,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正常的假期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没有了。学生更是成了没完没了的应付考试的机器。

对于学校而言,为了赶进度,没有自修课,更没有活动课。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学生昏天黑地、晕头转向,考得学生想吐!

为了在考试中占得先机,很多学校寒暑假开始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

当初的改革的设计者可能会认为,人就像机器一样按照他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的程序亦步亦趋,但是他应该是忽略了社会和人性都是复杂的,人性天生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天生是自私的。


2

教学秩序扰乱严重


为了应付学考和部分学生的提前选考,从高二开始,非考试科目不得不停课让路。

有消息称:个别学校走向极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专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专学语文数学。

有些学校都在考试之前一个月左右基本停掉本次考试不考的科目。这不是学校的安排,是老师自己提出来的,原因很简单,上课也没人听,语文数学暂时不考,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选考成绩出来之后,所有学生又得来一次重新大洗牌:选考三门和英语都考好的,只剩下语数两门;选考三门考得好的,只剩下语数英三门;选考只有一门不满意的,只剩下四门;选考有两门不满意的,剩下五门;最惨的是选考都不满意的,剩下六门。

这种结果就导致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


更扯淡的是,课怎么上?

有的学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学习两门课,有的学生要学六门,固定的班级是不存在的,必须要面临走班制。

但目前来说,走班制管理尚未成熟,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最要命的是,所有课都是固定死的,一旦老师请假,课根本无法调,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肯定就有学生听不到你的课。

更可悲的是,选考过后,没考好的人都要重新烫馊饭,抱着厚厚的高考复习资料再来一遍。很多人认为,这变相的把应届学生变成高复生,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容易导致他们上了大学之后,再也不想读书(甚至看见书就想睡觉,就像逃避,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阅读比较少的国家)。

另外,假如一个学生第一次全都考好了,只剩下两三门课,每门课一个星期得上多少节?20节语文,20节数学?

更可笑的是,本来各省的高考改革已经在淡化外语,现在变成一年两考,总分150,使外语成为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严重背离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

可怜的外语教师,别的选考课考完之后教师都可以轻松一下,只有外语不可以,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得靠第二次,哪怕你考了130分,你也不会死心,还有20分的空间,那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



3

投机行为愈演愈烈

浙江第一次参加高考选考的人只有1.7万。特别是一些比较薄弱的学校,为了避开更强的竞争对手,就采取这种田忌赛马的方式,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同一次考试中,杭州某中学高二年级500多人中有150人参加了技术科目的选考。该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生源不占优势,选考物理、化学等科目基本没有优势。我们就打个时间差,首考就选考技术科目。

为此,学校把原本高二开始的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到高一,和信息技术课一起上。师资紧张,就从职校聘请老师,减少一些其他学科课时。”

还有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放言:就是第一次选考考满分,也要参加第二次。目的很阴险,把竞争对手的分数给压下去。

几乎每所高中都要对考试做出策略性安排,选择适合本校的最佳时机,于是考试变成了赌博、恶性竞争和投机行为,选科目也不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以后的就业状况来选择,导致如此后果,考试的意义何在呢?

4

竞争加大、质量下降



拿考试来说,高二高三一起考,学考部分是同一张试卷,用同一标准部分年段划分ABCD等级。高二怎么能考得过高三?

另外,高二学考的学生大部分是对这门课比较薄弱,而高三选考得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最强的,把这两类学生放在一起考评,这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不合理竞争。

重点中学的学生越考越轻松,普通中学的学生越考越沉重,真是典型的杀贫济富!

除此之外,2017年大学招生的尴尬是:许多学生已经一年多没学物理,结果进了物理类专业;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成绩差的学生绝大部分选择了文科。

以浙江某校学校为例,选择化学选考的只有三分之一,物理选考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那么问题就来了,高中没有学好物化生,大学的理工农医专业怎么学?



5

盲目决策,标新立异


浙江和上海一起首先进行改革试点,但是两地学生的竞争力度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毫无可比性。

上海的学生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考上重点大学,相比之下,浙江学生的升学压力要大的太多了,而相比之下2018年即将启动高考改革的其他省(市区)的压力不言而喻了!

对于这次改革,似乎几年前也搞过调查座谈之类。但未免没有走过场的嫌疑。如果下对上没有任何制约,就不可能有真正科学合理的论证,这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痼疾。


6

科目选择


目前,很多考生、家长,甚至老师都在纠结6选3的事情!根据上海、浙江的试点经验,高一下学期,最迟高二上学期就会开始选课。(各个省份具体的选科时间段还要看每个省份的政策)

选科会对后续的高考分数、高考志愿选择有很直接的影响。考生选择课程时一定要权衡清楚,如果一味地选择自己高考更容易得分的科目,那么志愿填报时专业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届时,这也将对很多高校的专业录取情况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等级性考试中拿到更高的分数,又能保证今后在填志愿的时候有足够的选择范围,最好这三门还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这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


课程6选3的原则


(1)考虑自身成绩是第一位的。这决定了后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最基准的原则。

(2)最好文理兼备,不建议全文或全理,如果实在不喜欢物化,至少选一门生物。数据证明,全文理的选择人数也不是最多的。

(3)物理科目报考范围广,但不建议单纯出于“报考范围广”的目的选择物理。毕竟即使不选物理,也有足够的可选范围。

(4)如果想考顶尖名校,最好还是选个物理吧。

(5) 政史地在报考范围上没太大区别,选一到二门自己喜欢的,之前上海的数据显示,政治是选择人数最少的。

对高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高一阶段在家长多多关注选科的信息时,同学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好每一科的必修内容,以确保之后顺利通过合格性考试,并通过学习感受各科在高中的学习特点,各科的压力情况,通过排名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这对后续的选科也是很重要的!

(来源:试题调研





18省共迎新高考改革,提前了解“等级赋分制”,看完开学不懵


新高考规定——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同时设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


什么是赋分制?

赋分制计算和原始分计算有什么区别?

往下看↓



01

什么是赋分制?


赋分制重点在排名


赋分制:按照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统计。(语数英仍用原始分计算)


采用方法

    卷面分:100分


举个例子——

    浙江省2017年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

具体档位对应赋分值如下表:


成绩如何赋分?


举个例子——

    某次考试:

    学生A历史80分,在全省排名1%以内,最后等级赋分变为了100分。

    学生B物理80分,在全省排名37%—43%以内,最后等级赋分变为了76分。


    也就是不论分数论档位,你的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对位置才是决定选考最终成绩的因素


02

赋分制的优点


缩小学科难度不同造成的分数差异


    高考改成六选三随便组合,总共20种组合方式,选科组合太多,学生之间不方便直接比较。而之前文理分科时,则方便很多。


    另外,高校在录取时,学生之间因选科不同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比较。


举个例子——

    高校某专业要求必考科目是物理。

    现在有两个考生:

    甲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历史;

    乙为物理、历史、地理。

    若这次考试地理的难度低,而化学难度高。比较卷面分数的话,选化学的甲可能较低,那就不能保证公平。


    而用这几门成绩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来计算分数,能最大抹平了由于学科难度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缩小试题难度不同的分数差异


    同一学科,如果有两次考试,每次的难度也可能不同,这样成绩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数进行比较。


    在众多的考生中,无论同一科试卷难度如何,按照成绩的高低梯度都能较好的表示出学生的水平差异。


03

赋分制与原始分区别


    原始分,重点在分数!


    原来的高考实行原始分。即考生卷面考了多少分,高考最终成绩就是多少分。通过对江苏省考生高考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考生所在的排名位次。


    它的优点是直观,简便,但它是一种绝对分数,只能反映考生卷面得分情况,难以客观表明个体考生在总体中所处水平高低。


    高考是一次选拔性测验,考生能够被哪个档次的院校所录取,最终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决定,也就是在竞争者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非原始分。


    采用原始分计算,中等学校也能招到好学生,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能缩小,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公平竞争,但是也可能会发生同一分数的人扎堆,高校录取工作变难的情况。


    采用原始分的重要前提是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在控制这一变量之后通过分数的高低来筛选考生是能体现教育公平的。


    但是当考生考生内容不一致(变量不一致)的时候,采用原始分就使考生之间变得没有可比性,失去了筛选的意义。


    所以相对于原始分,3+3模式采用赋分制更加科学,公平。


    新高一,要面对更多挑战。高一是高中学习的必备基础,而且占高考比重大,需要同学们做好初高衔接的准备。


    学生具体应该怎么做?


    首先充分理解高考改革的意义

    接下来就是,合理规划高中学习

    要“敢想”


    敢于梦想自己的大学目标


    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存在不敢想,把梦想扼杀在摇篮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自暴自弃,从内心就否认了自己。


    其实,无论在哪个阶段一定要“敢想”,要有为目标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要“会想”


    “会想”是指想的合理,有实现的可能,有使用的价值。梦想应该基于现实,科学、合理,还得适合自己。


    如何做到“会想”?——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内容


自我认识的方法


要有“目标”:


    了解高考政策、高校情况、专业情况,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梦想确定自己的目标高校。


要“会做”


    高考途径有几种,并非最近的或大家都走的是适合你的,要科学分析自己的特点,朝着目标,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算“会做”!


1.确定途径


高考途径:


2.把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


制定小目标实现计划


如:高中学习计划


如:SMART原则


3.监督、检查、调整


    定期监督、检查自己的小目标实现情况,是否和预定的一致,如果发生偏差或未达到目标应立即调整。


4.确定“动力源”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免不了会因各种自身或外界的影响导致内心发生矛盾或者泄气,为避免梦想的破灭,一定要找到若干个“动力源”,以帮助自己调整心态,克服困难,勇往前进。


总结

    应对“新高考”的8个字:早定目标,敢想会做。


    你需要什么升学信息?新高考你准备好了么?

(来源:由《深圳师者情怀》转自:全过卷大学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深圳师者情怀》往期热文精选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