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有后遗症吗?感染后如何降低长期症状风险?
专家说新冠没有后遗症,听专家的吧。“后遗症”只是一个名称,叫什么不重要,国外它还有别的名称,比如长新冠(Long Covid),比如新冠长期症状(Covid Persistent Symptoms)。随着越来越多人感染,我们必然也会复制国外走过的老路,长新冠会成为一部分人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关于长新冠的主要症状和每种症状的自助方法,我们之前已经在《新冠后遗症家庭自助指南》里详细介绍过了,当时搬运的是牛津长新冠诊所的书《长新冠自助指南:管理症状的实用方法》。当时我们还介绍了英国NHS和世界卫生组织各自对长新冠的定义。
牛津长新冠诊所对自己收治的病人的统计数据是,差不多10%的感染者,不论症状轻重,会在一定时间内受长新冠症状困扰。那篇介绍下面,有朋友留言说长新冠主要是德尔塔以及之前毒株引发的,奥密克戎的后遗症症状概率低。这话也没错,根据《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奥密克戎引发长新冠的概率确实还不到德尔塔的一半,只不过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虽然奥密克戎是4.5%、德尔塔是10.8%,但大家可以拿两个数字乘一下各自的传染系数,然后估量一下风险,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应对方式和态度。
昨天美国CDC出了一个报告,说从2020年3月到2022年6月,统计到的,有3544个美国人因为长新冠或部分因为长新冠而死,注意,不是因为新冠,而是因为长新冠。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把长新冠和死亡联系起来的报告,之前像《华盛顿邮报》等也还只是说长新冠会造成美国一代人的医疗、就业和教育负担。
相对美国3.2亿的总人口,3544不算很大的数字,所以大家不必感到恐慌。只是考虑到中美之间的医疗水平差异,考虑到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差异,我们中国老百姓可以了解一下相关数据,多少做一些准备。
我想强调的无非是“做好准备”四个字而已,切莫恐慌,也不能轻视。之前还要做核酸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在排队,一个大妈和一个大哥很高声地在队伍里聊天,大声讨论说新冠连流感都不如,戴口罩的危害都比新冠病毒的危害大。北京现在这个情况,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想。
我们邻居群里,那几天有人请物业来查一下烟道密封性,都会有人冷嘲热讽,这两天那几个冷嘲热讽的,有几个在群里问人能不能匀点药给他们,一看就是阳了又没准备药。我和E的朋友里,有一些阳了的,第一天大大咧咧说没什么不舒服的,很着急地宣布自己是无症状,宣布新冠不影响工作,然后第二天发烧、第三天肌肉酸痛加喉咙疼如刀割(《常见新冠自愈过程》),一问也没准备药,我们给寄了点过去,事后朋友承认说没有药的话是有点挺不过去。
我想再强调一遍,做好准备,做好准备,做好准备。大部分人不是某记者,前脚拿着话筒告诉人家新冠没啥事,后脚自己不戴口罩出去玩,38度2就可以借工作之便有小汤山住。大部分人是要自己在家里熬过去的。还有少部分人,可能会得长新冠。不要像那些觉得“戴口罩危害比新冠病毒还大”的人,谈笑间不得不邻居群里求药。
这几天因为有活要赶,没写文章,有朋友在后台关心,谢谢这些朋友,我们家目前还处在苟住状态,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这两天我没写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心情不好,有点压不住火,从华西医院的研究生到山大二院的十岁孩子,再到其他的小作文,当然最让我感到恶心的还是朋友圈里那帮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之前已经觉得他们够恶心的了,没想到还能突破下限,最近索性把朋友圈关了。
今天心情稍微平复一点,想看看能不能找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首先想到的问题是感染后有没有降低患上长期症状风险的办法。先查到麦吉尔大学今年7月的一篇文章,大意是注射疫苗可能能降低长新冠风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也很重要,最好是能不感染就别感染。
然后查到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今年9月的一个油管视频,请的嘉宾是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虽然题目里有以色列,但其实位于美国,是哈佛大学的主要教学医院)的Jason Maley博士,Maley博士的原话是这样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