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詹青云谈到新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和解读重构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文 | 肖一
编辑 | 肖一
字数 | 3456

3月13日,「詹青云」因为言论问题冲上了热搜。
起因是对于新冠病毒的「缘起」之争。

事件涉及人物1:赵立坚

现任新闻司副司长,于今年2月24日就任外交部第「31」任发言人。

事件涉及人物2:周玄毅

武汉大学哲学副教授和辩论队总教练,后参加综艺「奇葩说」。

事件涉及人物3:詹青云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专业辩手,后参加「奇葩说」走红。

事件导火索:

部分西方媒体公然指责「中国病毒」,要求中国公开道歉,并发表了不少侮辱性言论。

事件经过:

▶ 3月12日22:40赵立坚在推特上发表言论反击美国的「中国病毒论」,暗指可能是美国带来了这场疫情。▶ 3月13日11:58
周玄毅发表个人微博意在暗讽赵立坚的逻辑谬误。▶ 3月13日12:41
詹青云转发周玄毅微博并以「手机论」再次暗讽逻辑问题。

事件结局:

▶ 3月13日下午#詹青云#窜上热搜,大批网友斥骂詹崇洋媚外。▶ 3月14日01:11詹青云再发微博回应争议,做出道歉。但显然詹青云的道歉并未得到网友们的谅解,
而随后#邱晨港独#又闹上热搜,从而引发了对「奇葩说」主要卡司的扒皮撕扯之争。

詹青云因为辩论综艺「奇葩说」而走红,在某种意义上,其已晋升为公众人物。
对于她现在的身份,学术上可以给出定义:「意见领袖」。
然而「意见领袖」从发轫之初的语境辗转至今,已发生了很多变迁。
当下的新媒体场域上,俨然出现的是「新意见领袖」。
前世
1948年,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研究成果,
写出了传播学的经典著作「人民的选择」,
他认为「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环节。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信息的传递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1]
今生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意见领袖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极大变化。
学者李思雨认为,
智能媒体仍旧不能将传播者与受众融为一体[2]
而依据学者李彪的观点,
当代的新意见领袖尤以「微博意见领袖」为突出,
他概括出其新特点:
▶1.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延展
▶2.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3.越来越具有媒体的属性,同时还具备多种属性
▶4.群落化、集聚化等趋势加强
▶5.话语权力结构具有集权性、等级化等新特点
▶6.已初具公共知识分子属性,并呈现出跨界性特点。[3]
这就意味着「意见领袖」这一概念还不会彻底消失,
大众对其仍然存在需求,
但其语境发展到现在显然有了变化。

话语与社会活动表现

话语本身是一种「符号」,
在被使用的过程中转化为一种「社会行动」。
随着时代的嬗变,
这种行动本身及其所带来的意义也发生了变迁。
话语不再仅仅只是「字面」上的约定俗成,
在一些具有天壤之别的「话语」和「象征物」之间,
也可能被建立起巧妙的「联结」。
这种颠覆性的「再造」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现实」,
继而规定出一种新的社会行动「指令」。

话语与身份认同建构

不同的群体所传播和表达的话语各异,
隐藏在背后的则是不同的「身份建构」。
语言文本的「多义性」分裂出不同利益心机的繁多群类,
而每一群类所操纵的「语言碎片」大小、形态不一。
从而衍生出一种后天再造的「阶层梯级」。
不同的群类之间,尽管可能使用同一种语言,
但彼此仅有狭窄的共通意义空间,
由此导致交流时的「壁垒对立」、「群体冲突」,
复归到平常化的场景则是:
井水不犯河水

话语与思想文化宰制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说到,
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 
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奴隶们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
这番话则延伸出了语言的「宰制力」。
话语能操控思想,
传播学的众多理论都是建筑在这个前提之上的。
话语的传播可以产生「文化霸权」,
这种力量甚至比暴力来得更服帖和轻易。
强制性的话语可以导致接收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
从而达到操控其社会行动的目的。

春秋笔法下的「元文本」

春秋笔法」因孔子修「春秋」而得名,
指孔子所创造的一种行文方法,
目前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当下新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多「隐晦」而「含糊不清」,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情绪和立场,
通过「似是而非」的言语来操纵受众的解读。
我把这种表述称为「元文本」,
即,
这种文本字面上是很初级的,
谁都能读出字面意思,
但它又可以被多次解读和重构
从而延伸出分崩离析的观点。
以前的意见领袖往往可能囿于某种「不可抗力」做出这样表达,
而现在的则多是为了「操纵舆论」,
引发「舆情撕裂」。

公共领域中的「私域」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意指,
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
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
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
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4]
公共领域对于意见领袖来说不可或缺,
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往往在此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意见领袖常把「私域」迁移到「公域」上,
从而达到拉近和受众群体的「心理距离」的目的。
而这种「公私混淆」的手段又可以轻易地成为意见领袖「危机辩驳」的有力论据。
巴黎有一种商业建筑叫「拱廊街」,
是其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建筑。
主要是在「步行街」上加盖有拱形的「玻璃顶棚」,
使整条街看起来既是「室内」又是「室外」。
但意见领袖标榜的私域与这种拱廊街有本质上的区别。
意见领袖的私域是「口头宣称」的,
实际表达形式依旧是在「公共领域中的事务表达」。
而绝不是辟出一方天地,让「大众」的私人空间有所发挥。
这种私域的概念含混,实则狡黠。

公众价值侧的「后声明」

前面提到了「元文本」,
与之相对的则是「后声明」。
因为意见领袖发声的含混不清,
所以导致「对抗解读」也是常有之事。
比如詹青云的道歉声明中提到:
这样的表达就立刻选定了詹的立场,
即,
我本只是私人化的戏谑,
并不涉及任何仇视立场。
这显然就是选取了公众此时的「价值取向」,
坚定地站在了「舆论声势」倾倒的一边。
然而詹起初的本意呢?
我们无从得知,
如果加以揣测就会遭到其拥趸的反击。
不过这也是必然的,
因为詹的「元文本」本就意指不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新意见领袖」比起以往的:
在话语表达上走向模棱两可、寓意不明的道路,
从而建构起一座座虚无的桥梁。
谁都可以通过桥梁到达彼岸,
但彼岸之后的景象则是由选定桥梁人数多的一侧决定,
而意见领袖,
则会在人们的打倒声中,
继续坐上王座,
因为总会有人臣服。

崛起的新话语权群体

与新式意见领袖一起崛起的,
还有掌握了「新话语权」的群体。
他们多是时下的青年主力军,
因为「活力」和「创造力」,
他们往往会定义出新的现实,
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话语表达。
在舆情声势上,
他们是主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理所应当地掌握起了公共事务的话语权。
所以谁能左右他们的「意识形态」,
谁就拥有了真正的话语权。
这也是当下新意见领袖孜孜不倦所耕耘的事。

朴素的价值逻辑认同

非黑即白」的是非观依然是众多群体的一致共识,
而「对抗式心理」又在加深着这种朴素的价值认同。
青年群体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
对核心意义的消解总是在这种单一的逻辑形态之下。
新式意见领袖迎合了这点,
所以做出「暧昧」的发声姿态。
任由大众去撕扯、争执,
再复杂的问题总会被大众挖掘出「泾渭分明」的两条道。
意见领袖所需要做的就是选定大多数的一侧,
随之即在群体相残中的浪潮中成功加冕。
而那些未成功选定,
或直接失语的,
则会被群体一致推倒、辱骂,
直至将他逐出群体。

詹青云不可否认地已经站在了「新意见领袖」队伍,
她的「社会行为」注定要被放在阳光下供人审判。
新意见领袖继续「语焉不详」的公共表达,
会否有一天遭到群体「反噬」,
而话语变迁中的「下一代」意见领袖又会是什么姿态,
且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探讨二级传播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的适用性[J].刘佳.艺术科技,2017(05):119.
[2]智能媒介发展下“意见领袖”的变化——基于公众审美心理的研究[J].李思雨.新闻研究导刊,2019(08):229.
[3]微博意见领袖群体“肖像素描”——以40个微博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为例[J].李彪.新闻记者,2012(19):19-25.
[4] 《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91页


最后,
想问问你们,
你如何看待詹青云的发声行为?
你觉得当下意见领袖的发声姿态应该是如何的?
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一起探讨。


—END—


肖一杂谈




凉介干货


▼请关注一下吧,肖一和凉介都在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