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连发,深圳人又要勇闯一个“无人区”!

深圳梦 2022-06-24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推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好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新华社等央媒连发报道,聚焦深圳人才政策,反映深圳如何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深圳贡献。


一起来看看

↓↓↓



新华社


深圳:勇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冲锋舟”


拿到正高级职称证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心情非常激动。“香港与深圳毗邻,两地在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领域却是不同的评价体系。”他说,这个证书,为港籍医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获得手术资质、科研教学项目资质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打破两地执业壁垒。


今年8月,深圳进一步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首次为在深圳工作的37位港籍医生直接认定颁发正高级职称证书。这37张证书,是深圳打破内地职称逐级晋升规则和推动用人单位自主评定职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理念的现实注脚。


时任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倪勇说,在职称认定方面,深圳更多地授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来开展自主评定,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地创新要素融合,特别是人才流动更加便利化,让香港乃至国际优秀的医疗资源非常便利地到深圳,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


这是深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清单中的重要内容。除卫生专业资格破冰试点外,税务、建筑、规划领域免试跨境执业也已在深圳落地。


在搞活用人机制,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上,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勇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人区”。


在前海探索港澳居民工作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实现突破;通过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安排,率先实现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12类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为外籍高端人才直接签发确认函,为其办理R字人才签证提供便利;设立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整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提供“一网式、一门式、一窗式”服务……


一项项举措,都旨在解决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让专业人才跨境执业更加便利,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


城市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力。深圳从落实用人单位评价、使用、激励等自主权,放宽科研管理限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通过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不定行政级别、不核编制,自主给人才定岗定薪等改革,南方科技大学仅用约10年时间就快速集聚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目前,该校已拥有全职院士23人,教师队伍中9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百名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外籍人员占比近20%,有力支撑了学校办学实力快速提升。


通过取消相关证明材料、推行“材料一次报送”、试行“无纸化申报”、合并财务和技术验收等举措,实现科技项目申报验收材料全面精简,让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上少耗费精力;率先试点“包干制”,让科研经费主要花在人才上,对劳务费占比不设上限;建立一般以5年为评价周期的基础研究机构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推行“里程碑式”评估考核;实施高校稳定支持计划,支持高校自主布局、自由选题……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指向让基础科研人才能专心地、体面地坐10年“暖板凳”。


通过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赋予科研人员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最大限度释放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动力。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推动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累计孵化企业达1248家、输出各类人才超过13000人,促进人才由科研院所向产业集群流动。


此外,为引进战略科技人才,深圳还构建了“引凤筑巢”机制,通过“一人一方案”,为人才量身定制科学家实验室,致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多年来,深圳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深圳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的人才公园,展现了这座城市尊才、爱才、敬才的诚意和温度。





光明日报

深圳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独特优势

吸引人才 培育人才 留住人才


来深圳近一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感受最深刻的是,深圳提供的优质人才服务和高端科学创新平台,正越来越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40年来,深圳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关键在于会聚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8家世界500强企业,超1.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地区生产总值2.77万亿元,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
当前,深圳正通过人才工作紧抓先行示范区建设,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开始朝着会聚高水平人才的创新高地迈进。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南方科技大学,一所诞生于深圳本土的创新型高校,仅10年就快速聚集起了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包括院士52名,具有世界排名前100大学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60%。这种对顶尖人才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学校灵活的用人机制。
“我们采取了全员聘用人事制度,不但能提供全球范围内很有竞争力的年薪,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教学平台打造方面有了非常强大的支持。”薛其坤说。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落实用人单位评价、使用、激励等自主权,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
据了解,为了让人才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有效果的市场要素,深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中就包括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的编制管理方式,对于市场发挥作用弱、政府主导投入的非竞争性领域,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通过支持设立特聘岗位,授权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由以“帽”取人向以岗择人转变。
此外,深圳率先推动人才政策体系重构,一方面推行简政放权,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另一方面通过给予用人单位、企业充分的自主权“破四唯”,构建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激励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和基础研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圳过去因人才而兴,将来也一定以人才为荣。”王伟中说,“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敞开胸怀,欢迎全世界顶尖人才到深圳创造梦想、创造未来。”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正通过给人才管理做“减法”、对人才支持做“加法”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包括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放宽科研经费管理的限制,重构绩效考评制度等。此外,深圳还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市级科技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提升至30%,并支持高校自主布局,让基础科研人才有一张能坐十年的“暖板凳”。
“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和国家实验室、光明科学城中的一系列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对我们这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能够让我们发挥作用的。”薛其坤说。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深圳是典型的人才输入型城市,近几年我们坚定不移面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全球借智,在全市各区由‘一把手’亲自上手做人才工作,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并探索港澳专业人士执业便利化,让人才在深圳、在大湾区工作更便利、来去更自由。”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步一说。
“作为少数兼备临床及智能背景的在深港人,我正在前海创业,进行养老失智产品研发。”深圳畅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月华说,“未来老年人失智护理需求非常大。深圳的相关政策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希望更多港澳专业人士和内地人才一起探索创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深圳正结合港澳国际化、高校众多、专业化人才聚集的优势,探索实行更进一步的先行先试政策,例如在前海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放宽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资格条件,设立前海青年梦工场鼓励港澳青年来深创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
“未来,深圳将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和标准,探索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面向世界培养和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贡献。”程步一表示。(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经济日报


深圳放权松绑激发人才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超1.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
为营造人才发展更加高效优质的良好环境,深圳坚持党管人才,较早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市区两级人才工作局,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统筹;出台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全国首个人才公园,表达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展现尊才、爱才、敬才的城市温度;首创人才星光柱,树立追求科学家的价值导向,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深圳向用人主体放权,让人才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具效力的市场要素。首先,搞活用人机制,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不定行政级别、不核编制,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社会化用人;赋予其机构设置、人才评聘、定岗定薪等方面高度自主权,校长、院长海外引才可以当场拍板。其次,推行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成果转化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此外,深圳将职称评审权交给企业,在重点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
为探索更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有效举措,深圳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放宽科研管理限制,让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上少耗费精力,科技项目材料全面精简,实行“无纸化申报”。让科研经费主要花在人才上,对劳务费占比不设上限,绩效支出占比可达50%;率先试点“包干制”,经费自主使用实现最大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立法确定市级科技资金投入基础研究不低于30%。
深圳还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勇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人区”。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红利,在前海探索港澳居民工作免办就业证,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实现突破;通过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安排,实现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12类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
与此同时,深圳以中央授权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解决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内容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