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契机

刘哲 刘哲说法 2021-03-14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契机。没有这次疫情,大家对公共卫生不会这么重视,当然疫情过后认知的热情也会慢慢消退,这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所以我们才要设置纪念日,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是认知规律的一个表现。


为了探寻认知的规律,我也很注意观察我儿子的成长过程,我知道达尔文也这样干过。这也十分有用,因为一切都是极为真实的反应。真实的数据即使少也比海量的不真实的数据有价值。


即使在孩子任性的时候,不听话的时候,我也会对意识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感到十分震惊,即使年龄再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格,虽然继承了我的基因,但是与我并不相同,而且作出的行为表现往往也会出人意表。像我又不是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存在,有联系但并不可控,亲近但又无法看透,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吧。


1. 看书


我爱看书,我爱人不爱看书,但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看书对孩子有好处。因此,我们很早就期望培养出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在怀孕的时候我就通过读书进行胎教,记得大概读过七八本,印象很深的有一天下午整整读了一本许卓云,还读过一些散文什么的,到底有什么书也记不清了。


孩子生下来还刚会爬的时候,我就给他拿一些绘本看,不过好像他不是十分感兴趣,最初的十几本几米漫画都撕掉了,然后我爱人又粘上了,粘上之后又撕掉,然后再粘。


据此,我爱人认为孩子可能不爱看书,但我还是不死心,我就从小读库、得到以及其他一些推荐童书的平台买书,也通过亚马逊和当当来检索。

初级买的几十本书中终于慢慢有一些他喜欢看了,主要还是让妈妈讲,记得《熊爸爸不怕》这本好像很喜欢。


他喜欢的书就反复让你讲,其他的书就不太看,这可能是孩子的天性吧。他会自己找到自己兴趣点,并不是十分在意你的推荐。记得很早他就会说“不要”这个词,他好像是通过拒绝而进行反向筛选的。


虽说一般小孩都是会反复看一本书,但我们家孩子格外的执着,会反复让念一本书达几十遍到上百遍,他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知倾向,对其他不感兴趣的则碰都不碰。


这种专一劲可以让他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就是怕兴趣和视野容易变窄,有时候感觉也太窄了。早期的时候喜欢汽车、火车,就全是汽车、火车,就只去汽车博物馆和火车博物馆,去了能有十几次也不厌烦。


由于孩子看的书很有限,所以我爱人就不让我买新书,觉得买了也浪费。但是我顶住了压力,看到觉得孩子应该看的还是要买回来。但是真是上赶子不是买卖,主动送的书不一定感兴趣,往往买了十几本书才会有一两本感兴趣。但即使如此,我也感觉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买回来的书最后有80%都看了,只不过是或迟或早的问题,对这个过程要有耐心,更要抓住认知契机。



2.火车、汽车到变形金刚


一开始就像是盲选,但是只要对一本书或者一个东西刚兴趣那就好了,就顺着链条来就行了。


比如最开始感兴趣的火车,然后才是汽车。因为他感觉火车更庞大,更有力量,即使是汽车也更喜欢工程车。因此就买了这一类很多书,从一般性的介绍,到各种火车类型,火车的机械结构,再到火车发展的历史,并同时带他去火车博物馆亲自感受。


我觉得这可能与孩子很早就回东北老家坐过火车有关,他觉得与汽车相比火车更神奇,所以他想了解。


汽车与火车相似,都是强有力的机械构造,因此也很喜欢,而其中的工程车也很有力量,各种专用车辆种类繁多,他也慢慢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而且这类模型也更多,书籍也更多一些。


对这些汽车模型,他很喜欢观察里边的结构。这个时候,我认定他其实本质上是喜欢这些机械构造,我就顺势向他推荐了轮船、飞机,甚至火箭,以及城市的交通运行网络,他也大多比较感兴趣。我同时还想利用他对机械的兴趣向科学原理引一引,还买过一些磁铁玩具,让他感受科学的奇妙,有一阵还是很痴迷的。但当我准备大规模推出相关书籍的时候,感觉还是没有太深入下去,可能还是有点难。我还尝试过足球及相关书籍,也暂时搁浅了。


对于这些推荐的书,往往还是要由作为推荐人的我先讲讲,把兴趣开个头巩固住,妈妈再接着重复讲,大致一个类型的新书就可以纳入他的认知范围了。


对机械感兴趣是好事,但是这里边完全没有人,孩子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呢?我们家孩子从小就太愿意与小朋友玩,比较独,这也是我很担心的。


这时候,我向他推荐了变形金刚,他们又是机器,又是人,可以比较容易为他接受。我买了一套变形金刚的漫画,给他讲擎天柱的故事,也带他看了变形金刚老版的动画片,有一阵他还是感兴趣的。


但是那套漫画对孩子还是有点太难了,最后他只是记住了擎天柱,在漫画里也只是找擎天柱,动画片和漫画书的情节不对应,无法融入故事当中,所以坚持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我爱人也不太感兴趣,没有什么动力讲,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没有关系,认知契机有时候是要碰的,有时候有是我们埋下的种子,到了时候就会生根发芽。


3.从恐龙到泰坦鸟


我种的一些别的种子,现在就长得很好。比如变形金刚里边出现过机械恐龙,孩子看了是感兴趣的,我就和他讲了讲恐龙的故事。


而且我们家离着古生物动物博物馆也很近,有一次我本打算带他去天文馆了解宇宙的,因为之前不是研究火箭了嘛,但是里边有点黑,孩子害怕了,没多久就出来了。我就提议去恐龙博物馆看看,而且和他说霸王龙多么厉害,因为他喜欢厉害的东西。


好像力量的想象和放大,是很多小男孩共同的爱好。


古生物动物博物馆虽然不大,但是东西还挺全的,孩子果然很喜欢。


虽然对骨骼还是有点怕,但兴趣还是很大的,而且那里做得也比较人性化,很多恐龙还起了很童趣的名字,记得还有一个恐龙腿骨放在哪里,让孩子们比身高,我儿子一把就把恐龙腿骨给抱住了,还不放手。给我吓坏了,生怕他把化石破坏了,赶紧拉开。


但是后来志愿者告诉我们那是仿制品,这才放心。


对恐龙感兴趣就好办了,因为恐龙也是一个很大的认知链条,周边产品也特别多,比较容易深入。而且恐龙作为一种生物要比火车、汽车复杂多了,恐龙的种类多到说不过来,而且还有不同点年代,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相互关系复杂,是一个很庞大的认知体系。


还有很多恐龙的故事书,图谱,恐龙毕竟是一种生命很容易编成拟人化的故事,这方面的绘本也很多,有些还很精彩。


总之,恐龙这个认知领域,其复杂程度上升了一个量级,一旦陷进去就出不来了,到现在也没有出来,他现在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古生物学家,复活恐龙。就光古生物动物博物馆我们就去了几十次了,还有自然博物馆若干次,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我们还专门带他去过常州的恐龙园,同期其实也去了南京和苏州,但是对这两个地方已经全无印象。


当时他对绘本的评价完全以是否有恐龙为标准,我想给他适当扩展一些范围,买了点别的书,他就挑啊挑啊,然后问:爸爸,这些书都没有恐龙啊,怎么看啊!我们把能看的恐龙电影都看完了,侏罗纪系列也看了好多遍了,一概拒绝其他题材的电影。


后来在连哄带骗的情况下,看了一下海底总动员,对海洋生活也感点兴趣了,为此还去了几次海洋馆,并进而也喜欢上了海底小纵队。后来为了不让他老看视频,还给看买了海底小纵队的书,听海底小纵队的音频。很多天晚上都是听着海底小纵队睡着的。


记得一年快过年的时候,看了两场海底小纵队的话剧,里边出现了猛犸象、泰坦鸟这些远古生物,他看得很入迷,而且老问我泰坦鸟的事,但是我们并与之有关的书,我也说上来。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生物存在。


我知道我的机会又来了,我又给他买了猛犸象、泰坦鸟的模型,把这个认知契机先留住。然后我就去找史前哺乳动物的书籍。我还顺势推出了疯狂原始人、冰河时代这些电影,而且正巧熊出没当年突出的电影了也有泰坦鸟,这让他将从恐龙到人类社会这一中间的进化链条补上了。


而且在我们来过上百次古生物动物博物馆之后,我们也终于上到这个博物馆的第三层,开始了解史前哺乳动物的历史。以前是打死也不上来的,因为没有恐龙。


但可惜的是,这一领域的绘本很少,商业对这一领域开发的还很不够,可能比较小众吧。只有少量的科普作品,剩下的就只有专业书籍。但是随着认知链条的发展,专业书籍也得上,否则很多史前哺乳动物的资料都查不到了,事实上恐龙到最后上了一些半专业的书籍,有时候他扣得太深了,有些儿童绘本确实也有矛盾和不准确的地方,被他发现了。


有了这个环节的认知,生物演化的基本认知链条就具备了,就比较容易推出有关进化论的一些知识了,可以将这些生物学的知识串联起来,而且关于生物演化的书籍也有不少,而且也是我本人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同时还带他听了古生物动物博物馆小达尔文俱乐部的几堂进化论讲座,虽然讲得也没有那么有趣,但他竟然全程听来了,就这就很不错了。


在研究恐龙的过程中,恐龙的灭绝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里边自然就出现了小行星和陨石,这就为了解地质学创造了一个微小的契机。后来也听过陨石讲座,参观了地质博物馆,研究一些矿石,尤其是侏罗纪世界里边提到的琥珀他也是很感兴趣。总体来说,这条认知支线不是特别成功。


认知领域还是牢牢的被恐龙锁住,虽然也极力向史前哺乳动物扩展,但没有走很远。但是由于以前看电视积累的对熊出没的兴趣,和其他电影中涉及到现存生物的兴趣,我还用力推了一下动物类电影和绘本,比较成功的是狮子王,以及有关丛林探险的漫画故事,本来那套书我都没有十分看好,但是正是因为里边有些孩子气的胡闹乱搞,才吸引孩子吧,尤其对有着史前历史背景,又极为凶狠的鳄鱼和巨蟒的兴趣尤其强烈。


力量还是他的最爱,但是我们也发现他对故事性和复杂性也有了更高程度的需求。


4.从龙到西游记


虽然电视不让看了,为了鼓励他的认知兴趣,允许孩子每周在家里看一场电影。很多时候他都要求看恐龙电影,但是为了拓展他的认知范围,后来我巧妙的选择了轮流转片制,虽然也没有被十分严格遵守,但我还是也趁机推出了一些汽车总动员、玩具总动员、功夫熊猫,只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但是对海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阿凡达都耐心的看完了,是因为那里边有飞龙。所以不用真的是恐龙,飞龙也行。因为那也叫龙,虽然一开始因为没有化石依据还不是很情愿,但是因为恐龙电影的枯竭也只好将就了,这样驯龙高手系列一经推出也收到欢迎,甚至贝奥武夫都行。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推荐权力的游戏,但还是再等等,心不能特别急。


事实上,虽然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但是他也很容易被自己所局限,所以有时候需要我们帮他们打开一些认知的范围,他会看到一翻新的天地。在他迷恋火车、汽车的时候,他并不会知道会这么迷恋恐龙,而现在他看到了史前哺乳动物和现存动物也同样可以充满兴趣。当他们能够接受传说的龙的时候,说明他的抽象能力也在提升,可以接受更为广阔的人类精神世界。而这也正是人类成为一个共同体的基本纽带,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他能够接受传说就好办啦,我顺势又给他介绍了中国龙及其传说,给他买了十二生肖的故事,以及龙生九子的故事,他也能够接受。当有点对中国龙感兴趣的时候,我又给他推荐哪吒的故事,其实我的真正目标是西游记和传统文化。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大的计划,不能着急。


我在他三岁的时候,就买了凯叔西游记想让他能够接受一下传统经典,只不过那时候完全不感兴趣。后来我还买了金箍棒想引发他的兴趣,虽然他也喜欢比划一下,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进入这个认知范围。


但是我感到传说中龙的概念在发挥作用,这成为他走出恐龙时代进入传说时代的一个桥梁。正好哪吒电影刚出来,我觉得还不错,打打杀杀,冲突很激烈他可能会感兴趣。我就跟他说这个电影,哪吒大战龙王三太子,也就是和龙打架,你要不要看。第一次就看了半集,前边的铺垫都不太爱看,就看了与龙打架那一段了。后来主动要求完整看了一遍。然后他就这里边的龙很感兴趣,我说你要想系统研究龙,那得看西游记了,西游记有东海龙王。


我没有马上推出整部西游记,一旦被他拒绝就满盘皆输。因为他对自己的选择是比较固执的。因此,我先给他看了猪八戒吃西瓜这种单本的绘本,让他感到猪八戒很搞笑,以增加趣味性。后来又抛出狐狸家的几本很有童趣的西游记绘本,引发他进一步的兴趣。随着他对西游记兴趣渐浓的时候,答应他可以看西游记的视频。也平时对视频是管制的,就很容易就同意了。


我爱人打算推荐他看83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因为她也很爱看。但是真人演接受难度还是大一点,他没法完全看进去。后来就选择看了动画片版的西游记,一开始还要陪着看,讲一讲。后来看进去了之后,不用陪也行了。


而且在我的强烈建议下,已经很久没有电的凯叔西游记玩偶也充上电了,可以在白天播放。正好赶上疫情,也一时半会开不了学,我想也不要荒废了。学学西游记也挺好,允许他每天写完作业可以看三集西游记,有时候表现好也可以看四集。由于听西游记不受限制,可以完全放开听,平均一天可以听四五个小时。


我一看已经进入状态了,就把凯叔西游记配套的书也买了,这样可以同步教学,加深印象,有时候他自己也能看,对照人物和情节。虽然现在仍然喜欢恐龙,但是已经迈入了西游记的领地。随着对人物、故事情节的了解不断加深,他自己也能讲出一些故事了,比如一次吃饭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真武大帝的故事,我以前都没听过,我爱人回头跟我说,跟凯叔讲的风格还挺像。其实是因为他听太多遍了,估计得有十几遍了。我也有时候会和讨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他倒是也都能应付。


西游记快要看完的时候,我就想趁热打铁,让他对更为复杂的三国演义也尝试一下。主要开学依然遥遥无期,还是充实一点比较好。而且他这个时候对兵器已经有了很大的兴趣,能够自己背下来十八般兵器。


我和他说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兵器,各种兵器在打架,也很有意思。看完西游记,可以允许你再看三国演义的动画片。他可能以为不看三国就没有动画片看了,所以很快就同意了,因为能看动画片就行。我爱人对此也很支持,他也觉得三国演义很有意义。


我认为这也是从神话引入真实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这将是一个更大的认知领域。为了鼓励他认真看下去,我全程陪他看完了三国演义的动画片,开始的时候也兴趣不大,到了吕布出来才有点兴趣,但是看到后半部的时候可能还是看不懂,老是吵着看西游记。为了鼓励他,我还给他买了木质的方天画戟,因为他知道吕布武功最高强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吕布。虽然我和他讲了吕布有勇无谋,人品有问题,即使后来他也知道诸葛亮很聪明,也无法影响他对武力值的崇拜,可能是他还没有完全走出力量崇拜的阶段。


每天在写完作业之后允许他玩半个小时方天画戟,并答应能够坚持21天按时完成作业就把方天画戟送给他。后来还买了十八般兵器的小模型,让他寻找每种兵器的使用人,只要能知道9种兵器的使用人,就可以送给他,目前已经找到七种。


虽然也买了三国演义的书和音频播放器,但是兴趣还是没有西游记大,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开始看西游记动画片的第二遍了,听第无数遍西游记,我问他你现在擅长西游记这门课了么,他说:那可不好说,我现在只能讲一些片段,还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呢。他对自己的要求还挺高,我想西游记能研究明白也行啊,西游记看似童真蕴含了多少中国文化,其人物关系网的复杂性和体系性也是恐龙不可比拟的。至于三国演义嘛,能看完一遍就行了,这个大种子反正也已经种下,等着什么时候发芽吧。


5.认知规律


我发现孩子和大人一样,认知契机都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一定要果断的抓住。一旦抓住就可以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而认知兴趣是难以通过强迫的方式获得,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引导,激发,甚至创造一个让其主动发现的环境。


比如,我原来买书就送给他,他就觉得送给他的书是理所当然的,就不是特别珍惜。我爱人极力主张我降低买书的频率,后来就改为特别的节日,或者特别表现好的情况再送。


但是我发现有时候认知契机出现的时候,赶不上节日和特别表现好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规律,就会错过。我们按照我们节奏再给书的时候,他就对新的事物就失去了兴趣,结果只能是恐龙、恐龙、恐龙。所以认知契机不能轻易错过的,它是开启新天地的钥匙。


我还会将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书散放在我自己的书上边,有时候他很喜欢看看我在干什么,我看什么书,这样他就会在“无意”中发现这些好书,就会请求我把这本书送给他,我也会根据喜欢的程度,以及节日是否临近,选择一个好的契机送给他,他也会因为是自己发现的而坚持说喜欢,至少要看一两遍,如果真的喜欢就会一直看,如果发现不感兴趣,至少也是一种尝试。


再后来我会把给他买的新书都集中放在客厅里,当他自己觉得表现好的时候,他就会告诉我,我就允许他自己挑一本自己喜欢看的新书。他对自己挑选的书往往还是能够坚持看下去的。这可能是基本的人性,为了证明自己正确的,而强化自己的立场。所以让他自己发现和挑选,就给他一种主动性,更能让他投入进去。



所谓抓住认知契机,其实不是我们在抓,而是我们帮助孩子抓住认知契机,因为是否看书、是否投入一个新的领域进行连续的认知仍然是自己的事情,即使是小孩,我们也无法替代他思考。即使我们给他读书,如果他不喜欢听也将失去意义,而且他会直接的拒绝。


但是仅仅顺从他自己的意愿,他又会陷入有限的认知范围出不来,他无法作出他们不知道的选择,他们的选择面太窄了,我们就是要引导他们扩大认知的范围,再去做选择,所谓循循善诱,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我们帮助他们抓住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契机,其实就是让他们在对这个世界充分了解后,找到他们真的热爱。


其实由于视野的原因,他没有了解之前一个新生事物之前,他并不知道是否真的喜欢,但是因为习惯于熟悉的故事结构和思维方式,一般人也都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吧。只有帮助他尝试一下,他才会知道是否喜欢。这个尝试就是一个认知契机的窗口。


因为一个事物里边总会有别的事物的身影,对这个事物熟悉的过程就是对他们的背景和衍生事物熟悉的过程,而这些衍生事物背后可能就是巨大的认知空间,我们抓住这个衍生事物作为认知窗口,就可以走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个崭新的天地原来由于缺少桥梁,而显得过于陌生,以至于孩子不敢或不想接近。但是由于一个桥梁连接,就像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陌生人就显得没有那么陌生一样。这是一种信用背书效应。


所谓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事物也连带着它的衍生物,看到与衍生物相关的东西也会觉得大概是有意思的,值得尝试的。


其实我自己看书也大致是这个规律,看到一个人作品有意思,就可能会看这个人其他作品,看到他作品中提到的其他作品,我也会跟着看下去。亚马逊的算法就对我很有帮助,我会看其他人买了这本书还买了什么书,然后通过筛选再看下一轮的同类推荐,然后一直延续下去。另外在看文章、听书的过程中,我会将其中提到的好书第一时间放入购物车,把这些可能看兴趣书目都及时的记录下来。


在思考一个主题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很发散,经常会突发奇想想到一些值得研究或者写作的主题,我就把他们在手机上记录下来,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甚至下一本书的主题。


能够想到这个主题其实心里就大致有些想法了,强迫的话是可以写个大概的,而在写这一篇的时候往往也会不经意的激发出下一篇灵感,这些灵感是非常宝贵,需要马上记录上来。


因为它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契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让我现想是想不起来的。所以,我也会抓住自己的认知契机。


事实上,社会也有着认知契机,二战过后对于和平的长久维持,文革之后对于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法治价值的认知,疫情之后对于公共卫生的反思,不借助这些认知契机便不会有足够的关注、足够的投入,关注度不够,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制度重建,相似的危机就有可能再次重演,就像一战之后的二战一样。但认知的契机窗口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我们不能深入进行反思,我们就无法走出危机的循环逻辑,真正开启新的世界。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