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农业革命时代中如何界定游牧文明?
正文开始于此
本人曾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件事: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文中向大家讲解了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演变。农业革命发生于一万年前,即人类开始放弃四处迁徙以便渔猎与采集野菜野果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误打误撞的过程去摸索着如何种地的奥秘。到农业化成熟之后,人类社会便不再四处迁徙,而是定居于他们耕种的土地之上,即农耕文明。然而,同时期也出现了不需要,更不能够定居于一处,而必须四处游荡,靠放牧牲畜的游牧文明。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不种地的游牧文明是否属于农业文明?
放骆驼的贝都因人
放马的斯基泰人
放鹿的楚克奇人
放牛的马赛人
游牧文明一般生活于不适合农耕的地域:沙漠、草原、高原、苔原等地理环境。在这些地方的牧民包括了中东沙漠中放骆驼的贝都因人、古代南俄罗斯草原放马的斯基泰人、东非高原放牛的马赛人、北极圈内西伯利亚苔原放鹿的楚克奇人等。他们所放养的牲畜都是能够被驯化的大型野生动物。而正如本人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件事: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中所讲的那样,不是所有野生动物都适合被驯化与饲养的,所以游牧文明只局限于有可供驯化的动物的地方。比方说非洲的河马、犀牛与斑马因为太过凶猛野蛮而难以驯化。亚非两洲的象则是因为孕期太长而增加了饲养的时间成本,进而人们不愿将其驯化。注意:这里所谓的驯化不止是从野外抓来后的驯化,也包括驯化后在人工养育环境中生下的后嗣也一样不再凶猛野蛮而不需要人们再去驯化;一出生就是温顺好饲养的。
大象平均需要怀孕22个月才能诞下小象
象等动物可以从野外抓来调教与驯化,但是它生下来的小象却依然保留了野生的天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大象尚未被人类所驯化。而人工饲养的牛羊马等动物相对于象来讲则一出生更温顺好养,所以牛羊马才能被称为成功驯化的牲畜。
放羊驼的秘鲁放牧人
全世界只有十几种动物可被驯化。欧亚大陆有十多种,南美洲一种(羊驼)。古代的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一种都没有,但是这也并非绝对。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没有可驯化动物的大洲上的人通过与其他大洲的人交流学习了饲养动物与游牧的技术,或是通过贸易(也包括不平等的掠夺)来引进外来的牲畜到自己的大洲来饲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原本没有可供驯化的动物的非洲会出现放牛的东非马赛人。
做为农作物的稻长根而不长脚
游牧文明虽然拥有一些与原始文明一样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对于游牧文明是否属于原始文明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其中之一便是游牧民族不定居于一处;他们需要四处迁徙以放牧。这就跟原始人为了渔猎与采集野菜野果而到处游荡类似。反观农耕文明却需要定居于一处。农耕与游牧文明之间这方面的差别,其原因在于动植物之间特征上的差别。虽然动物与植物(也包括蘑菇那样的霉菌类生物)都是生物,但是动物拥有自主运动的能力而植物没有;动物可以自主移换自己的所处的位置而植物只能扎根于一处。农耕文明靠种植农作物(植物与霉菌)为生,自然只能守着扎根的生物定居于一处,而靠放牧式饲养牲畜(动物)的游牧文明则可以随着有脚的生物到处移居。
存储粮食的谷仓
另外一个非决定性的特征则是没有文字,但是游牧文明没有文字也并非绝对。本人于《从农业与工业革命解释中日两国实力与国运的此消彼长》一文中提过:原始文明没有创造文字的必要。这是因为其生活生产方式不需要文字的辅助。农耕文明则不同:丰收之后,人们从农作物中获取粮食。这些粮食不一定马上全都能被吃掉;剩余的粮食可以被储存入仓。这样的储存是需要记录与记载的,文字的诞生或许就是为了方便这方面的记录与记载。
游牧文明则不同:游牧民族在宰杀牲畜之后基本会立刻食用。农耕文明可以储存粮食是因为从植物提取的食品比之从动物身上提取的食品有着更长的保质期,即腐朽的速度更慢。所以游牧的人们是不会有储存生肉的仓储设施的。况且古代没有现代化冷冻设施与化学防腐剂,所以即便要仓储也不可能储存得比源自植物的粮食更久。当然我知道在古代北欧与加拿大的一些人会在冬天将生肉埋在冻土之中,但是这种自然冷冻的存储方式也只局限于北欧与加拿大那样冬天特别漫长与寒冷的地域。如果有防腐剂,也是天然的,如盐或胡椒。但是有些游牧民族栖息的地域并不产盐(不靠海)与胡椒,所以生肉无法存储,只能立刻吃掉。(本人与《封锁中国,美国是不是在逐步闭关锁国?》一文中提到过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缺盐)其实有了仓储设施也没用,因为游牧文明需要四处迁徙;仓储设施未必能跟着四处搬运,除非他们拥有现代化的运输技术,如冷冻卡车。因此,如果要搬运肉类食品与保存肉质,最好的办法还是让牲畜活着能够自行运动,直到要立即食用之前才将其宰杀。
突厥文
因为没有储存肉类食品的条件,游牧文明自然就没有了创造文字的必要。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流与斗争最终还是导致了一些游牧民族创造了文字。注意:这里讲的不是例如鲜卑人与党项人那样的游牧民族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为农耕之后创造文字。中国历史中诸多游牧民族当中,第一个拥有文字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人。但是突厥文字并非是突厥人自己所创造,而是受了亚拉姆文、波斯文、腓尼基文、甚至梵文的影响。本人将于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继续详细说明农业革命与文字的诞生之间的关系,敬请期待。
饲养驯化后的动物也是农业革命决定性的特征
如果四处迁徙与缺乏文字对于游牧文明之界定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什么特征才能呢?正如本人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件事: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中所指出的那样,农业革命在于人类学会了两项主要技术:栽培野生植物并种植理想的品种,以及驯化野生动物并饲养理想的品种。这两项主要技术都是在于从自然野生界获取生物进行培育,最终改变了人类原始的生产模式,也改变了原始的社会的组织结构。因为游牧文明也符合这一定义,所以它也是属于农业文明而非原始文明,虽然有的游牧民族也有半游牧半渔猎的生产形态。究竟农业与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本人将于日后的一篇文章中向大家解释说明,敬请期待。
本人曾于《看清印度的民族性对中国特别重要》与《以中美两国拍摄《花木兰》电影的不同侧重点来诠释两国女权主义发展之差异》两篇文章中指出过,农业文明必然存在封建主义糟粕,例如男尊女卑以及奴隶制。男尊女卑的社会历史现象跟男女之间劳动力效率的差别有关,也同时夹杂着对于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游牧文明也有相同的特质,只是牧民的财产大多是牲畜加上些许奴隶而不包括土地,所以虽然游牧文明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但是其程度并没有农耕文明来得严重。而奴隶制度则是两种文明都共同拥有的。这是因为无论是种地还是饲养牲畜在技术条件落后的古代都是非常费力气的,而人性有存在自私与贪婪(请参考《恶的根源是什么?》与《“自私”的基因:基本解释了整个社会!》两篇文章),所以就会产生剥削他人劳动力的现象,即奴役。本人将于未来两篇文章中详细讲解农业与工业革命与男尊女卑和奴隶制度兴与废之间的关系,敬请期待。
正文结束于此
如果你想留言,请点击下方的“参与讨论”,到留言区里写留言吧!
相关文章:
《以中美两国拍摄《花木兰》电影的不同侧重点来诠释两国女权主义发展之差异》
更多原创好文章尽在微信公众号,请点击关注。
如果大家喜欢笔者的文章,可以点赞,转发到好友圈,或是打个赏支持一下。
谢谢读者们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