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论:禁塑的关键是替代塑料,还是改良塑料?

编者按:


我们在与行业人士沟通时,多数人仍然抱观望态度,因为2008年那场限塑令,最后流于形式,人们对此番“雷声大”禁塑令,最后又会不会“雨点小,内心依然存疑。所以,一方面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又静观其变,成为业者普遍存在的心态。


另一方面,在2020年禁塑令下达之后,国家并行多个可降解塑料相关的标准,且暂无完整生物可降解塑料认证体系,市场监管困难。


行业对于降解标准也存在各种困惑,到底应该往PLA、PBAT、PBS等全生物降解方向发展,还是在原有的PP、PE等传统塑料上添加降解助剂方向攻关。


实现禁塑,关键是找到环保且方便的替代品。但就研发技术来说,到底是替代传统塑料,还是改良传统塑料?我们抛砖引玉,欢迎您在文末留言讨论。


下文来自北京日报的评论,文中所说的替代品,是指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而非我们所说的技术攻关层面。


北京日报:“禁塑”的关键是方便替代
“明年1月1日起,将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吸管等。”距离全面“禁塑令”施行仅剩3个多月,相关领域准备得如何?从媒体调查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塑料吸管率先退场,但塑料袋、塑料饭盒却不见收敛
从“限塑令”到“禁塑令”,随着环保理念渐入人心,我们向“白色污染”宣战的态度愈发坚决。但着眼现实,总体上依然没有跳出“抓一抓就见效,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究其原因,往往就绊在了“方便”二字上。习惯了塑料制品的简便易携,对于住酒店没有一次性用品、逛超市没有一次性塑料袋、喝饮料没有一次性吸管,多少会感到不适应;好不容易下定的决心、开始的行动,极容易败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方便”诱惑。这无疑提醒我们,禁塑必须“有破有立”,还是要在便利性上做足功课。
民众的真实需求“宜疏不宜堵”,一“限”了之、一“禁”了之,往往效果不彰,也不可能“塑战速决”。想要实现禁塑,关键是找到环保且方便的替代品。目前,顺应禁塑大势,不少企业已着手相关研发,可降解塑料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一个月分解,价格约为普通塑料袋的两到三倍。而且随着垃圾分类蔚然成风,面对“厨余垃圾破袋”的要求,不少居民都表示愿意承担高一些的成本,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以说,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民众接受度来看,都到了研发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时候。纵然目前相关技术还存在成本偏高、降解条件约束性多等问题,但加紧攻关,假以时日,定能用科技的办法,为曾经不完美的发明打上环保的补丁。
禁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源头减量、产品设计和中端回收、加工以及后端再生产品应用等各环节,也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各方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政府监管要真正落地、敢于碰硬,不能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另外,涉及“白色污染”的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仍需呼唤居民自律。作为地球生态圈的成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改变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开始,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曾指出,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如不改变这一趋势,到2030年即使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对我们自身未来的保障,也是这代人对子孙后代应有的担当。(胡宇齐)


领取《2020年生物降解塑料行业研究报告》

禁塑资料

【厂家】

企业名单 | 上市公司 | 投产项目 | 中石化 | 美团青山 |

【标准】

海南标准 | 国际标准 | 欧盟 | 

【研报】

研究报告 | 投资机会 | 发展前景 | 10年千亿 |

【政策】

九部门 | 发改委 | 商务部阶段任务 | 广东 | 江苏 | 浙江 | 海南 | 海南补充 | 海南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山东 | 河北 | 辽宁 | 吉林 | 山西 | 福建 | 江西 | 贵州 | 青海 | 两会倡议 | 全球 | 农膜管理办法 |

【科普】

降解概念 |  定义与种类 | 降解条件 | 

【争议】

PBAT与光敏剂 | 降解塑料VS纸包装 | 蜡虫 | 硫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