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教授王维:基因编辑技术或可让异种器官造福更多患者
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一家医院日前首次将一颗猪肾脏移植给人体,随后54小时中没有产生排异反应。本次异种器官移植成功或有望缓解人类器官移植所需器官严重不足的现状,此事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广泛关注。
湖南省异种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所长王维表示,这项手术表明运用基因编辑技术能有效扫除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这个巨大障碍,为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因编辑技术为异种器官移植带来革命性变化
“猪的血管内含 有一种名为alpha-gal的糖分子。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生物体内存在一种抗体,会攻击这种糖分子。这是猪肾移植到人体后,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王维说,此次手术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把供源猪体内的alpha-gal糖分子敲掉,从而避免其肾脏移植到人体之后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
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医学界一直在探索动物器官移植到人类的可能性。但始终面临一大难题:动物器官移植到人体后,会在短时间内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不发生于同种器官移植上,它是异种器官移植特有的一种排斥反应,且不像急性排斥反应与慢性排斥反应那样能够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王维介绍说,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术后48小时。根据媒体报道,此次手术观察时间持续了54个小时。猪肾与患者血管相连后,正常发挥过滤废物、产生尿液的作用,排尿水平与移植人类肾脏相当。患者手术前肌酐水平异常,在移植后恢复正常。“从这个结果看,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是有效且成功的。”
他进一步表示,器官移植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控制排斥反应,二是确保生物安全。人源性供体虽然排斥反应的程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存在“供源”数量不足、器官质量无法控制等缺点,生物安全性难以保障。“每名器官捐献者的年龄、体质都不同,比如有人患有肝炎、肾炎,还有的存在某些病毒隐性感染,这些都给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较大风险。”
与之相比,异种器官移植的优势则比较明显。以把猪作为供体为例,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养殖,严格饮食控制与环境管理,切断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就能够获得质量比较高且数量相对充足的移植器官。“这也是联合国卫生组织一直十分重视异种器官移植的原因所在。”王维说。
他还提出,作为在异种器官移植上使用的一种手段,基因编辑技术只作用于动物及其器官,并不会引起人的基因变化,也不存在代际传递等问题,因此在伦理上比较好接受。“可以说,基因编辑技术为异种器官移植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异种移植或惠及众多疾病患者
供体短缺是各国医学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据路透社援引美国非营利机构器官共享联合网络组织数据报道,美国现有近10.7万人等待器官移植,其中9万多人等待肾源,平均3到5年才能等到肾源。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在解决供体短缺这一问题上,异种器官移植目前被认为是最接近临床应用且最有现实前景的方法之一。”王维说,猪则被科学界公认是最适合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动物。
王维分析称,猪作为异种移植供体主要有两大显著优势:猪的心脏、肾脏、肺、胰岛、角膜等器官生理组织与人类相似;在猪和人之间交叉传染的疾病相对比较少,大大降低了跨种系感染风险。
“在异种移植领域,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在猪胰岛素提取、无指定病原体猪供体培育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王维说,经过20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猪种群筛选以及10多年的近交培育,中南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赛诺”系列近交系猪供体,其具有内源性逆转录病毒C天然缺失、不带肝炎等人畜共患疾病或遗传致病基因以及胰岛含量极高且容易分离等优点。
据介绍,自2008年开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便与赛诺生物展开紧密合作,目前已独立创新出包含生物安全供体培育、猪胰岛提取、保存、运输和临床治疗技术在内的异种胰岛移植全产业链,不仅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基于该产业链开展的异种胰岛移植糖尿病疗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领域,其显著疗效在国际医学领域备受关注。
“这将是一个具有很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生物医药产业,惠及众多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疾病终末期患者。”王维认为,未来异种移植将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创新动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嘉伟 通讯员 杜庭语)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学术交流研究,不构成任何建议,无商业用途,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