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招募 | 小小“公民科学家”,快来认领你的红外触发相机吧
小小“公民科学家”项目
1. 双减政策后,除了兴趣班,孩子们还可以做什么?
双减政策后,各个学校里的社团生活愈加丰富多彩,项目式学习因为其独特的跨学科、混龄、问题探究式的特征更是在校园里风靡。绿色光年作为长期推行项目式学习(PBL)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机构(相关阅读:顶尖科学家和优秀企业家很相似:好奇心,原创力和恒心),这一次联合苏州当地的公立小学共同发起本次小小“公民科学家”项目。
那什么是公民科学家呢?
根据欧盟的报告对“公民科学“的定义:“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无论是他们的智力努力还是关于环境的知识,还是他们使用的工具和资源,当公民积极地为科学作出贡献的时候,都应该被称为公民科学。”
例如:前几年在上海开展的 “貉以为家:一座城市,300位市民科学家”项目,就是打破了传统科研工作模式,由高校、主管机构、社会组织、市民志愿者形成的团队共同开展城市野生动物调查。调查区域覆盖了上海数百个小区,而红外相机网络包括了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等超过30个城市区域,收集野生动物影像资料超过10万条。
2. “红外相机”背后的水八仙生态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在苏州这个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是城市的象征,富饶的水域资源也孕育出了苏州当地的饮食文化:水八仙。它们包括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角八种水生植物,这些来自大自然母亲的馈赠总能在人们的舌尖萦绕良久,深受苏州人的喜爱。我们绿色光年理事长倪欢老师受园区生态环境局的邀请,制作了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为园区的中小学生们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科普视频。(相关阅读:由绿色光年理事长出镜的“2021自然第一课”——《走近园区生物多样性》开播了!)
就在今年暑假里,绿色光年带着一群四年级的小学生围绕水八仙开展了课题调研《鸡头米的经济学》,并将成果带上了2021年9月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峰会进行分享。
绿色光年副秘书长谢楠楠正在峰会上分享
《当项目式学习遇上鸡头米》
3. 我们为什么发起这个项目?
可也许您只是认识餐桌上的这些食物,那您是否知道当它们在田间地头、湖泊池藻间用力生长的时候,是否有野生动物涉足到访?它们的生存繁衍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又有哪些影响?
说到野生动物,也许您会想到这段时间一直很火的“蝙蝠”“穿山甲”还有一直北上的那群“大象”?可是在2019年的这个时刻,我们都还不知道原来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开始对它们敬畏三分,也是从那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野生动物”第一次距离我们每一个人这么近,可生活在“水泥钢筋森林里”我们却知之甚少!
现实生活中,我们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大多发生在对野生动物的投喂过程中,但这样的善意,却几乎必然给野生动物带来巨大伤害。投喂让野生动物数量不正常爆发。
在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更是把“禁止人们触摸或投喂野生动物”写进法律
城市和周边生存的野生动物、昆虫、鸟类和我们人类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如果城市和郊区没有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从食物的生产端开始又会出现什么状况?我们人类排放的垃圾将如何影响到这些野生动物的繁殖和演化?它们的活动会给我们带来乐趣还是危险?
我们的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苏州传统水生食物“水八仙”周边的生态环境,来了解食物生长与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关联。
我们不仅仅只关注餐桌上的食物来源于哪里,更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个更大的food system。
我们可以借助红外相机了解不同动物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生活区域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用一些古怪复杂的公式勾勒出野外生存的每一种动物的生活细节。当我们对它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就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更加安全的方式与它们和谐共处。
上图为红外感应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
如果你也好奇这些问题的答案,那赶快来加入此次“公民科学家”的队伍吧!
活动对象(适合谁参加?)
1. 生活在苏州的家庭;
2. 以家庭为单位,确保有家长陪同全程参与;
3. 学生的年龄在四年级(含四年级)至初三年级。
活动产出(你可以获得什么?)
1. 一份关于苏州历史悠久的传统食物“水八仙”的研究报告或手写手绘的儿童读物。
2. PBL+跨学科方式学习前沿知识。
跟以往绿色光年研究课题不同的是,我们此次活动仍然采用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但是我们从粮食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系统与食物生产全链条的相互作用关系,这里面会用到大量跨学科的知识和比较复合性的调研方法。
3. 系统性思维、战略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关于粮食系统(Food System),在2021年9月联合国纽约总部首次举办的粮食系统峰会上,第一次有了权威系统的阐述。我们希望从理念上带给学生和家长从复杂系统中有条理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粮食系统,并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
4. 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提升。
提升你的观察能力;学会如何做一名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世界公民;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
5. 优秀文章有机会在全国性期刊《中华环境》上投稿发表。优秀的文章我们将会发布在绿色光年的公众号上,阅读量超过500将会获得稿费,而稿费会悉数捐赠给“榕树根之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份捐赠证书。
6. 优秀团队成员将获得推荐参加2022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峰会可持续食物教育网络的分享会。
7.从优秀的科学家那里学会坚韧的科学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
强大的专家团队
倪欢 老师
剑桥大学2004级发展学硕士;英国外交部壳牌志奋领全额奖学金2004年获得者;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金融分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教委员会(CEC)中国专家委员;拥有在多个联合国机构等国际组织任职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经验,擅长用跨学科思路设计PBL项目。
王利芬 老师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生态与修复、园林植物应用设计等。目前担任苏州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苏州市林学会理事等职务;多年从事自然教育、社区花园设计与营建等公益科普工作。
袁惠燕 老师
袁惠燕,观赏园艺博士,苏州大学副教授,兼任苏州林学会理事,及苏州大学花草协会会长职务。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工程教学和实践工作。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基金项目在内的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次,出版专著2本。曾多次承担各级党政机关的业务培训项目讲师工作,具有丰富的社会服务实践经验。创建和运营本专业领域公众号,与广大园艺爱好者分享专业知识和技能。
沈晓敏 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公民教育等。主编过上海科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辽海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系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200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研制组核心成员,上海初中和高中《社会》教材审查委员、澳门初中和高中《社会与人文基本学力要求》《社会与人文课程指引》研制组顾问。著有《社会课程与教学论》、《对话教育研究》、《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与教学研究》等著作。主持过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传统文化与教科书——亚洲国家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现主持全国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中学生冲突解决能力培养研究》。沈老师在本项目中,主要指导教师团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产品的专业评审。本项目中的“教师”既包括学校教师,也包括社区家长讲师和社会组织的讲师。
邹怡 老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曾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主要从事理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昆虫多样性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Dr. Emilio Pagani-Núñez
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动物生态学家。2007年获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多样性硕士学位,2014年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多样性博士学位。 他在巴塞罗那自然历史博物馆(西班牙)进行博士研究。2015年至2016年在广西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至2019年在中山大学担任副研究员。他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城市化对家燕的影响,发表科学论文30多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充满兴趣。
肖凌云 老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硕士,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博士后。肖凌云博士从2011年开始在青藏高原开展雪豹相关研究,主要从生态系统上下行调控的理论出发,研究雪豹与当地牧民的共存机制,和雪豹其猎物种群的调控功能。博士研究期间肖凌云博士与山水合作建立了三江源区域的红外相机社区雪豹监测网络,并从2017年起开始在北大建立三江源红外相机数据库,并发表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雪豹的优先保护区域和廊道的分析,针对不同片区提出了相应保护策略。目前主要兴趣是雪豹所处生态系统内各物种(包括当地人)之间的关系,青藏高原有蹄类生态位和生态功能,草场政策作用,和野生动物贸易相关课题。肖凌云博士联合全国雪豹研究与保护机构,主笔撰写了《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2018》,对我国雪豹种群调查和保护的已有工作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后改写为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守护雪山之王: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一书。
李柯 老师
上海无痕生态工作室发起人,自然名爱水,国内首批 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高阶讲师之一。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引领团队开辟了一条连接自然与都市可持续生活的无痕小径。策划上海植物园“无痕公园”研讨和实践项目(2013-2015),筹划完成《野趣上海》自然科普出版物(2016-2017),设计运营达拉自然探索基地(2016-2019),将自然研习小径营造实践融入到虹桥生态小区建设2.0版(2018-2019),研发推广《漫步郊野》自然科普活动包(2018-2020)。在此期间持续开展自然科普研习课程近300场,为青少年开辟一方野趣天地,不断探索无痕理念融入公园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可持续路径。
何鑫 老师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科研课题四十余项。网名核心17,自然科普达人,古生物发烧友。野外足迹遍世界各地,曾以专家身份带队前往肯尼亚、南非、斯里兰卡、厄瓜多尔等地。上海野鸟会资深会员,野性中国自然影像学校毕业学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广播电台系列科普栏目常驻嘉宾。曾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上海静安青年英才、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等称号。曾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动物来啦》、《科学动物园》、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等节目,并受邀在众多平台进行了三百余场科普讲座。撰写和翻译了《环游加拉帕戈斯》、《鸟类行为图鉴》、《生态学通识》等多部著作以及数百篇与自然保护有关的科普作品,热衷于科学普及、公众传播和环境教育活动。
郑丽屏 老师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园林植物文化等。
如何报名?
活动内容:以家庭为单位,每2周采集一次数据并上传
活动区域:苏州市工业园区和吴中区 与水八仙有关的生态系统区域
招募人数/家庭:10组家庭;四年级(含四年级)至初三年级
活动要求:为了保证仪器规范使用以及明确相关注意事项,报名者必须确保能够参与12月04日(周六)下午的项目启动说明会,会议上将对仪器投放和使用规范进行详细说明;此项目周期为一年,所以我们鼓励参与者能够坚持监测一年,看一看野生动物的春夏秋冬是如何度过的喔~
参与方式:
步骤一:填写申请表 http://lxi.me/gburm
步骤二:通过面试
步骤三:签约并缴纳项目启动基金为1700元/家庭,领取红外线摄像仪和音频记录器,顺利完成项目者(项目周期一年)可获得1700元“公民科学家”奖金和荣誉证书一份
步骤四:进入项目组,根据活动发起方的要求,轮流监测不同点位
活动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11月
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12月2日晚24:00
活动费用:此项目全程免费,项目组收取项目启动基金后将不再收取任何费用,顺利完成项目者,将会把项目基金作为项目奖励发放给您
报名咨询:
报名参加,还有机会获得这些!
这次活动,我们依然鼓励每位同学记录活动日记,如果你的记录获得了500以上的阅读量,你们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稿费。同样,对家长而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是亲眼见证自己的孩子独立成长、磨砺团队精神的过程。同样,家长的观察记录一旦录用,阅读量超过500,我们也会发稿费哦!
孩子们的文章有机会发表在《小学生学习报》《中华环境》杂志两个国家级刊物上。
同时,鼓励孩子们写作文顺便做公益,用挣来的稿费捐赠给远在云南山村里的榕树根儿童教育公益机构。让李旸老师和荷兰的安东老师能更安心地为大山里的景颇族孩子们提供定制教育课程。
最后,引用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员王放博士的一段话:
“物种保护并不是把动物关起来,宠物养殖和菜市场养殖都没用。今天的世界已经难以找到没有人类干扰的生物多样性天堂,只有留存荒野、规划城市、长期监测生态系统的变化,人和动物才都安全。”
参考文献:王放 貉爆发背后:投喂野生动物,危害公共安全
图片来源 | 百度百科、绿色光年
作者 | 茉莉小企鹅、竹子鸭嘴兽
此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绿色光年所有!
相关阅读
PBL招募 | 动画片与生物多样性的全家参与式探索(内附课表)
PBL招募 | 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幼崽还能读到什么样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