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国真在1990年爆红,有一些特殊原因 | 短史记

谌旭彬 短史记 2018-08-27

文 | 谌旭彬


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成就了中国手抄本文学最后的传奇。


多年后,他如此讲述自己当年的辉煌:


“从1990年到现在,盗版和正版的数量加起来应该有两千万本以上,其中大概六百万左右是正版。……两千多万册的数字,代表的是读者的认可。……我成名后没听说过有哪位国内诗人超越我的影响力的,起码现在还没有。” ①


这番自述不算夸张。


1990年5月,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书还在运送途中,读者的询问已经让王府井新华书店的售货员不胜其扰,“谁知道这汪国真是谁啊!问的人太多了,麻烦,干脆就贴一个条子”,条子上写着“汪国真诗集未到,何时到货不详”。此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的正版诗集卖出了200余万册。1997年,北京零点公司公布“人们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汪国真在所有1949年后出生的诗人当中,排名第一。


图:青年时代的汪国真(1956~2015)。


这一切,都始于汪的诗集手抄本被发现。


学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孟光的妻子,是北京太平桥中学的英语教师。1990年早春,她发现常有学生不认真听课,偷偷在传抄什么东西。询问之下,得知抄的是“汪国真的诗”,而且“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抄”。从妻子口中获悉此事的孟光,产生了做一本畅销书的念头,尽管他此前从来没有听过“汪国真”这个名字。


虽有着畅销的期待,《年轻的潮》这本诗集,还是把孟光吓了一大跳。诗集在书店甫一上架,即被销售一空,不甘失望而归的读者,涌向了学苑出版社:


“人多得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几乎把出版社包围了。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是来买书的,还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慌慌张张地报告了社领导。社领导带着编辑部主任孟光急忙跑出来应对,一了解才知道,这些读者都是来购买《年轻的潮》的。”②


图:汪国真1990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封面。


1990年,成了中国出版史上的“汪国真年”。


据说,有超过1万名读者,给汪国真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书信,汪所在单位的传达室,为了处理这些书信,不得不将编制从1人增加至3人。相当多的来信,提到了“手抄本”。比如:


“记得86年起,读到你第一首诗起,我就爱上了你的诗和文章……见到汪国真的文章,我就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你的诗我整整抄了一大本子。”(新疆奇乡县,卢远照)


“自从读了你在《辽宁青年》上发表的哲思短语后,被你那极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辩证的思想感染了。以后每期必先看、必抄、必背,我们同学之间互相比赛,看谁背得最多……”(河南许昌,田素莉)


“我从中学时就很喜欢写东西,尤其是诗歌,您的诗集《年轻的潮》我到处买不到,最后花了三天时间抄了一本。”(西安,郑百林)


“我这儿有一本自编的《汪国真诗选》,不过都是从一些报纸、杂志上剪贴而成的。”(张家谋)


“在为你自抄的诗集中,我很认真,在本子方面,我不是买封面很漂亮的画面,我将买封面为同一色(黑色),由自己装饰一番,在扉页上我写上了‘汪国真简介’,当然只是我了解的一些。在设计方面嘛,以后会更进一步的,相信它将是一本很好(从各方面)的集子。会相信我吗?”(成都华阳,廖永莉)


“听说,有您的诗集出版,我就跑遍了本市的大小书店也都没买到。实际上,我真希望买不到,因为我那手抄本要比诗集重得多,您说呢?”(长春,史丽辉)


“每当从报刊上看到您的作品,我总要精心地摘抄到笔记本上,……您的每一首诗都令人回味无穷。”(山东蒲县,张爱国)③


图:汪国真的第二本诗集,内容和编辑体例完全取自一位叫王萍的山东读者的手抄本。


在中国当代史上,每一种手抄本的风行,都意味着存在某种未被满足的精神饥渴。“汪国真诗集手抄本”自然也不例外。


可惜的是,1990年的中国文学界并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无法接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这样的作品被称之为诗。他们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想要将汪国真从“诗歌圈”驱逐出去。他们公开撰文,嘲笑汪国真是“诗歌麻将的专家”,“将近三分之一诗作是填字游戏”,说他不该叫汪国真而该叫“汪国假”,说他的作品是“文化病毒”……④


站在文学的角度,这些批评与嘲笑,自然有它的道理。但青年男女们手抄“汪国真诗集”的动力,与文学并没有多少关系。


在给汪国真的书信里,他们如此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汪国真,为什么要手抄他的“诗”:


“我寻找了好久好久没有寻找到的东西,从你文章中得到了,我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你替我说了,而且说得那样好,那样深刻,那样透彻。”(安徽巢湖市,姜杨)


“(我)常常感叹于它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但却表达不出,是您写出了我的心声。”(秦皇岛,刘晓梅)


“您不愧为我们心中最喜爱的诗人,您真做到可谓‘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却无’的与大众心灵共鸣的最高境界。”(广东,伍碧群)


“读了您的诗之后, 便觉得那正是心之所想却又不能表达的东西。”(辽宁锦州,霍静书)⑤


图:汪国真诗歌手抄本


有统计数据显示,汪国真的读者,约80%是高中生与大学生。


这些生于1970年代的青年男女,没有能够从80年代由宏大词汇构建起来的学校教育当中学会如何自我表达,是汪国真的“诗”,给了他们一种“替我表达”、“替我说出心声”的快感。


这种快感,与文学无关,但与人性有关,与抒情表达这一人的基本需求有关。


事实上,整个1980年代,不但学校教育是由宏大词汇构筑而成,整个文学界也大体是相似的光景。伤痕文学与朦胧诗,大多致力于控诉与反思时代悲剧。《苦恋》的遭遇,徐敬亚的《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都是当时文学与体制之间紧张关系的产物。西川曾回忆:


那时的诗人都跟英雄似的,北岛、顾城等诗人有一次去成都,最后的观众把所有的出口都堵住了,没办法,北岛和顾城他们只能从厕所的窗户跳出来,才算完事。”⑥


“英雄”二字,准确概括了80年代读者对朦胧诗群体的身份定位,也点破了他们与体制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是之故,视北岛为方向标的诗人王家新,目睹北岛从体制(中国作协)手中领走2000元“优秀诗集奖”时,竟有一种英雄缴械的幻灭之感:


“(我)像挨了重重一击似地坐在那里发楞。北岛离去时,我也没有力量出去跟他打招呼。我只是感到深深的沮丧和悲哀。”⑦


不但文学界如此,80年代的国产流行音乐领域,也同样还属于“理想飘扬的年代”。


尽管歌唱的内容不再带有浓厚的政治气息,但诸如《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我热恋的故乡》《囚歌》《悔恨的泪》这类歌曲,仍属于“公共表达”,而非“个人心声”。崔健的《一无所有》大概算个例外,公共表达(在当时喊出自己“一无所有”并不容易)与个人心声(情歌)兼具,于是大红大紫。⑧


图:80年代,在歌词里唱出“一无所有”并不容易。


相对于上面这些公共表达,那些生于70年代、人生经历相对平缓、简单的青年男女,在1990年,显然更愿意沉浸在汪国真的“诗句”里,并把它们抄写下来:


“要输就输给追求 / 要嫁就嫁给幸福”

“我不知道 / 是否 / 还在爱你 / 如果爱着 / 为什么 / 会有那样一次分离”

“是否 / 你已把我遗忘 / 不然为何 / 杳无音信 / 天各一方”……


他们未必需要文学。但在多愁善感的年龄,他们必定需要一些载体,用来抒发个人情绪。


与汪诗相近的词句,在1990年前后的流行音乐里,是找不到的。上一年,有人在《音乐研究》杂志上撰文《流行音乐批判》,已将问题说得非常明白:


“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不主张青年人沉溺于爱情,整天哼着‘紧紧地抱在怀’、‘深深的一个吻’。这种青年是不可能有出息的,依靠这种青年是搞不成四个现代化的。……它(流行音乐)已在我国造成危害,还会造成更大的危害。”⑨


在1990年前后,汪国真的那些“诗”,实际上充当了流行音乐的替代品。


时代的变迁很快。1992年“南巡讲话”公开发表,“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音乐周报》等报刊上铺天盖地的批判文章,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突然丢却了咄咄逼人的霸气”⑩,流行音乐再度焕发生机。


1993年,经文化部审批的港台歌星演出,较上一年多了几乎1倍;大陆流行乐坛发行专辑达上百张,算上盗版,李春波的《小芳》共卖出200万盒之多。


时代进程变了。“汪国真热”也开始在这一年冷却,汪诗手抄本渐成往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手抄的流行歌曲“歌词本”。


在抒发个人情感方面,较之汪诗,流行歌曲无疑是更合格的产品。


图:90年代流行的手抄“歌词本”


注释

①《汪国真:时间给了我含金量最高的奖章》,山东商报,2010年5月31日。

②参见:窦欣平,《遇见·汪国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③《读者谈汪国真》,收录于:李穆/编,《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④参见:朱大可,《口红与真理》;韩国强,《文化病毒与癫狂症》;崔卫平,《诺贝尔奖:不幸的进军》。收录于:袁幼鸣、李小非/编,《“汪国真现象”备忘录:文化热点大反思》,学林出版社,1992,第119-212页。  

⑤《读者谈汪国真》,收录于:李穆/编,《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⑥西川,《海子“他被简单化了”》。

⑦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⑧参见:张燚,《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第03~21页。

⑨陈志昂,《流行音乐批判》,《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⑩居其宏,《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在新时期的命运——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收录于:居其宏/主编,《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学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202页。




相关阅读


1978:这一年,万千沉默心流,拉开了自由表达的序幕


1979:“青年人爱美是正当的”,这句话来之不易


1980:上亿人为何轻易成了“气功大师”的俘虏? 


1981:口红在中国,是如何解禁的? 


1982:安全套历尽了波折,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1983:感谢港剧,让大陆文艺界体验了一番“观众用脚投票” 


1984:中国民众首次被允许合法拥有私家轿车


1985:为了一本《一千零一夜》,排队一天零一夜


1986:中国的公共体育设施,与日本相比差太多太多


1987:越过长城,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8:李雷与韩梅梅,如何遇上Jim、Lily 和 Lucy


1989:股市在中国,是如何彻底解禁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