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激素治疗荨麻疹和湿疹效果不佳时,还有什么方法能药到病除?
来源/人卫中医(renweizhongyi)
01
病例一:患者张某,我朋友的儿子,男,15岁。2014年2月7日,不明原因出现全身荨麻疹,非常瘙痒难耐。在私人诊所输液3天(具体用药不清楚),口服抗过敏药物,没有效果。2月13日找我来就说要吃中药。当时患者全身散在高起皮肤的片状红色皮疹,前胸后背最厉害,舌淡红,薄白苔,脉沉细。从这个舌脉上看,这个病人应该属于表阴虚证,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9g,细辛5g,黑附子15g,蛇床子1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
16日上午就找我复诊,他说吃了2剂药以后皮疹就没了,皮肤也不再瘙痒,然后就又按照原方吃了3剂,吃了以后,这个病人到现在也没什么事,因为他爸爸经常带人来找我看病,所以有反馈给我情况。
02
第二个也是我朋友的孩子,17岁。2015年8月18日来门诊。全身荨麻疹5天,此起彼伏,地塞米松用了以后效果不佳,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的片状红色皮疹,来的时候鼻子发痒,打喷嚏,舌淡,薄白苔,脉沉紧细。我认为这个病人就是个少阴病,也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辛夷、苍耳子、地肤子,开了7剂。
8月26日孩子父亲打来电话,他说吃了3剂药以后,荨麻疹就消失了,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这个病人,我多说一点,他从3岁就患肾病综合征,一共治了10年,去过全国各地的大小医院,曾多次挣扎在死亡边缘。在13岁的时候,找我来看肾病综合征,后来给他吃中药,吃了1年,完全康复了。这个孩子去年考上大学。所以他的父亲以及亲戚朋友有病都来找我,都成了好朋友了。
03
第三个病例,是个慢性荨麻疹。冯某,女性,她老公是我朋友,本院职工。她的头面、四肢、前胸、后背都是大片状的荨麻疹半年多,经常静点地塞米松和葡萄糖酸钙,非常痛苦。曾经找过一个东北的老中医开中药,据说老中医开中药治荨麻疹治得挺好,但是开这个回来,服药以后就腹泻很厉害,后来吃了止泻药也不行,吃了几剂就不敢吃了。所以到山东省好几家医院,皮肤病研究所也看过,基本上没什么效果。
2009年6月4日来诊,当时头面、四肢、躯干大片高起皮肤的皮疹,淡红色,眼眶发黑。她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自汗,经常自己出汗,舌淡黯,薄白苔,脉沉细。就根据自汗这一个特殊的症状,加上脉沉细,舌头的症状,没有考虑皮疹的发病原因,我觉得这个病人就是个伤寒表阴虚证。又是用的桂枝加附子汤,吃了7剂以后皮疹就好了,我自己也没想到她会这样,这个病人到现在也没什么事。2001年1月8日她来过一次,后来她退休以后就没见过,但是经常打电话。
04
第四个病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刘某,男,47岁,也是我的朋友。有很多我的朋友都因为看病后来成为朋友的。这个患者也是,他是我们肥城非常有名的一所中学的校长,患荨麻疹2个多月,白天基本不起皮疹,晚上一上床就很厉害,全身都起,瘙痒难受,影响睡眠。口服抗过敏药如酮替芬,吃了2个月没有什么效果。
2009年12月23日来诊,当时舌淡红,脉浮缓,皮肤划痕征阳性。他白天一般不起荨麻疹,所以他来的时候皮肤看不到荨麻疹,但是皮肤划痕征是阳性。这个就是一个太阳中风证,脉浮缓,根据这个脉,判断是一个太阳中风证,用的桂枝汤。当时给他开了7剂药,吃了4剂就好了。
05
下面再说说湿疹。李某,24岁,山东省立医院的一个职工,我高中同学的女儿。2013年6月出现右手指间渗出淡黄色的液体,后范围逐渐扩大至双手,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因为她是省立医院的职工,她在收费处,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她在省立医院,还有山东省皮肤病研究所、省中医院都看过,都诊断是湿疹,后来治疗效果不好。
2013年11月2日,就领来找我用中药给她治。当时眼眶是发黑的,舌淡黯,薄白苔,脉沉紧,双手满布湿疹,伴有皮屑,皮肤发红。这种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脾肾阳虚,湿气太重。湿疹,我认为这个“湿”已经把病因说得挺到位了,病因就是因为体内有湿,所以只能用“温”的办法治疗这种病。我用温阳的办法治疗过一些,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个病人给她用的是四逆汤加减,病人来过3次,大概吃了1个月的中药以后,湿疹就痊愈了。
06
病例六,这是第二个湿疹的病人,是我们医院的一个卫生工,2014年12月31日来诊。双手湿疹半年多,手掌最厉害,干裂,裂了很多口子,疼痛,瘙痒,每天都用高锰酸钾溶液泡手,要不瘙痒的很难受。舌淡黯,苔薄白微黄,脉沉紧。我认为他是个上热下寒证,就用了我平时经常用的一个处方,叫柴胡四逆汤。用柴胡四逆汤以后,湿疹明显减轻,全身感到非常舒服。
第二次来诊是1月7日,吃了这个方以后,又给他用了四逆汤,基本上就是用四逆汤这个方子加减下来,到了第5次复诊的时候,大概也就吃了28剂1个月左右时间,湿疹就完全好了。
按语
就我个人有限的治疗皮肤病案例,以及治疗其他疾病的经验,我发现很多患者按照《伤寒论》的标准,都是三阴病的范畴。这个现象是否有普遍性,我不敢确定,希望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看的病,是否也有这种现象,我自己观察的是这种现象。
另外,张仲景为什么要写本《伤寒杂病论》,而不写本“伤热论”“伤阳论”或者“伤温论”呢?我个人猜测,原因是在《伤寒论》序言里面是这样说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是他序言里边说的。
我觉得人的一生是生、长、壮、老、已,也就是春夏秋冬的过程,也就是温、热、凉、寒的过程。其中的温、热、凉这三个季节,生命力是由弱到强,再逐渐变弱的过程,但是寒冬却是生命逐渐死亡的季节。由此我觉得不难看出“伤寒”这个寒邪伤人最重,也最要命。按照阴阳的观点,与寒、凉相对应的,那就是火。火和水,火和寒是一阳一阴的一对,所以火也能使生命付之一炬,所以清代就出了温病论。
我认为伤寒和温病就是一阴一阳的两套体系,用药也是截然不同的。其实《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就是讲的温病,只不过温病将阳明病发扬光大而已。阳明病只是占了《伤寒论》的六分之一,六经的六分之一,《伤寒论》其他那五个经就是以扶阳(扶助人体的阳气)、保护胃气为主线,这个和我们的一句话也是比较符合的,就是“自古以来水患大于火灾”。清代伤寒大家陈修园有句话,叫“宁食温补,不食寒凉”。
-END-
【本文选自《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系列讲稿1——经方治疗皮肤病》,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广中、张会奇。】
张仲林2019年5月资源回顾
【免责声明】
【张仲林】微信公众号( ID:e41121 ) 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张仲林观点,版权属于原作者。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张仲林不做任何承诺。
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编辑:寒香医路(张仲林)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