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探秘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目前,社会科学报音频节目已登录喜马拉雅FM、今日头条、阿基米德FM平台,将为大家奉献更丰富的人文社科音频读物,在以上平台搜索“社会科学报”就能找到。让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相见!
原文 | 《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作者 | 赵汀阳
图片 | 网络
何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身份困境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中国哲学”的身份困境首先源自西方的分类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自百余年前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中国思想有了参照系,因此自命名为中国哲学。2001年曾有过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辩论,但“合法性”的提问容易把学术引向学术政治而陷于“谁的合法性”的莫须有申辩而自取其辱。中国哲学的身份疑问是现代制造出来的问题。在以西方哲学作为参照系之前,中国思想既没有被命名为“哲学”,也没有被定位为“中国”。古希腊人从不怀疑他们的哲学是普遍的,先秦人也相信其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特殊标签都是现代的粘贴。
西方哲学批量涌入中国造成思想史上难得一见的景观:无论哪个时代的西方哲学,对中国全都具有当代性。西方哲学的思想空间比中国哲学更为广阔,至少多出逻辑学、知识论和怀疑论这三个中国哲学所无的维度,更有现代发展出来的分析哲学、科技哲学以及与多种社会科学混合而成的更多新坐标。中国哲学不可能将西方哲学安置在既有空间里,而西方哲学也不足以反客为主地将中国哲学安置在其空间里。因此,合理的长远未来,是共同创作一个足够丰富而可共享的思想新空间,即一种新概念的哲学。
哲学之城需要普遍语言也需要特殊语言,需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经常性冲突和经常性和解中发现思想的机会。在哲学之城中,哲学的国别性将变得不重要,这里正在讨论的中国哲学身份问题可能将消失于无形,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有的问题没有被解决而是消失了,而消失就是“解决”。
文章原载于《哲学研究》2020年第7期,音频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