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成 2018-05-31


文艺批评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自2012年12月《泰囧》上映成为“爆款”后,影视界便打开了“演而优则导”的“潘多拉魔盒”,演员们相继下海当导演。其实,“演而优则导”在电影这门艺术初期时候,就塑造出过一个个“上古神话”,一些演员拍摄的电影对影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将当下影坛演员扎堆当导演的现象置于电影发展史,以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总结发现其共通、共情之处。当下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整体提高,技术、硬件的普及和标准化以及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演员转行做导演有了更坚定的依托和动力。


感谢作者张成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作者

张成


演而优则导的“上古

神话”与“后来的我们”


“演而优则导”蔚为大观,仿佛肇始于7年前,徐峥在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办公室的那个日子。据传闻,徐峥在王长田的办公室里手舞足蹈,讲解并表演着《泰囧》,最后成功地让王长田同意投资。江湖传闻就是江湖传闻,且不去考证其真实性,但从传播学的视域来审视这个段子,可以发现,当时即使是著名演员想“尬钱”来拍一部电影也并非易事,仍需“手舞足蹈”卖力地让老板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能力。之后的结果大家看到了,《泰囧》成为“爆款”,并且打开了“演而优则导”的“潘多拉魔盒”。于是,有了赵薇的《致青春》,邓超的《分手大师》,徐峥的《港囧》,黄磊的《麻烦家族》,吴京的华语电影票房扛鼎之作“战狼”系列,陈思诚的《北京爱情故事》和“唐探”系列,王宝强的《大闹天竺》,苏有朋的《左耳》《嫌疑人X的献身》,文章的《陆垚知马俐》……据了解,东北F4里的小沈阳和宋小宝也要出手当导演了,此外,还有钟汉良和包贝尔。相较于老搭档徐峥,黄渤当导演算是晚的,但其导演处女作今年也要上映了。


小沈阳导演的《猛虫过江》将于6月15日上映


演员们下海当导演,类型要比新世纪几个大导演垄断市场时丰富些,也比煤老板拍电影要靠谱些,至少出了几个爆款,如《战狼2》《泰囧》《致青春》《唐人街探案》;做成了几个类型,如战争片、悬疑推理片;带动了一股潮流,如青春片《致青春》。同时,也难免有一些片子扑街。



其实,“演而优则导”在电影这门艺术仍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塑造出过一个个“上古神话”,一些演员拍摄的电影对影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中国当下影坛演员扎堆当导演的现象置于影史来看,也不难发现一些共通、共情之处:


一是天才与传统。这种演员导演以卓别林为代表,在电影本体亟待确立的时候,卓别林从哑剧和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并以个人的天才塑造了那些定格影史的经典画面,如《淘金记》中的“吃鞋带”,《城市之光》最后盲女睁开眼睛看到卓别林的那一刹那。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查尔斯·劳顿。查尔斯·劳顿主演了很多赫赫有名大导演的戏,与比利·怀尔德、库布里克、大卫·里恩合作过《控方证人》《斯巴达克斯》和《女大不中留》等,查尔斯·劳顿胖胖的体型颇有喜感,能驾驭正剧、史诗剧和喜剧等多种类型,但其演艺生涯中最特别的一笔当属其执导的《猎人之夜》,这是其职业生涯中执导的唯一一部电影,被奥逊·威尔斯称为拍就要拍《猎人之夜》这样“纯真(innocent)”的电影,还入选了《电影手册》评选的“世界最美的一百部电影”的第二名,第一名则是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而威尔斯也喜欢主演自己拍摄的电影。



这些“上古大神”之所以能拍摄出名垂青史的经典与艺术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查尔斯·劳顿在拍摄《猎人之夜》前,曾帮助布莱希特修改过剧本《伽利略》。而《猎人之夜》中的表演也是泾渭分明的,绝大多数演员都是现实主义的表演,唯独罗伯特·米切姆除外,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布莱希特式的“间离”的,带有很明显的可感知的“我要开始表演了”的风格。《猎人之夜》的摄影师则是威尔斯的御用摄影师,《猎人之夜》中也有大量的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因此,当这些伟大的演员执导影片时,在多种艺术形式如话剧、哑剧、滑稽剧和各种艺术思潮如表现主义、现代派的加持下就很容易制造“神话”。


查尔斯·劳顿导演的《猎人之夜》


中国的石挥导演则被称为话剧皇帝,石挥既演出过深受布莱希特影响的黄佐临导演的《夜店》与《假凤虚凰》,还出演过与美国导演刘别谦志趣相同的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石挥的表演能成就各种艺术观念,兼收并蓄,称为“皇帝”并不为过。他在《太太万岁》中饰演颐养天年、拈花惹草的老太爷,设计的轻浮抖肩的动作就把人物的轻浮与柔弱无骨之态给刻画了出来。到了《哀乐中年》里,中年人仿佛被提前判了死刑,爱情和第二春在世俗社会里都成了禁区,石挥则把中年“硬币”的哀与愁都给刻画了出来。而在其自导主演的《我这一辈子》里,石挥又把这一京腔京韵的小人物的悲苦一生拍成了“这一个”。


二是演艺事业遇到危机或是不温不火,反而导演给事业插柳成荫。典型的代表则是本·阿弗莱克。阿弗莱克与马特·达蒙早年一直混迹于独立电影圈,与独立导演凯文·史密斯等人非常熟稔。阿弗莱克后来与马特·达蒙合作的剧本《心灵捕手》还获得了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可以说,本·阿弗莱克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规则非常了解,其执导的《城中大盗》《逃离德黑兰》在导演层面上都没有太多的花活儿,但是剧本都非常扎实,后者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与之类似的是陈思诚,从戏路上看,陈思诚演过“村草”(《士兵突击》),演过边缘人物“私家侦探”,还有常见的都市情感剧。但《唐人街探案》系列则让其华丽转身,《唐人街探案》,尤其是第一部的高完成度,作为处女作给人的惊艳程度,以及作为近年华语推理电影的代表作及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都值得称道。


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


其实,演员的演艺事业遇到瓶颈时,转身当导演似乎是古今中外的“习俗”,转岗不转行。如前所述,查尔斯·劳顿尽管当时已经算是大明星了,但他仍跟比利·怀尔德抱怨觉得自己不够红,在百老汇试水了两部话剧之后,便开始操刀《猎人之夜》,可惜公映后,口碑和票房双双扑街,让其断了当导演的念头,安心当演员了。此外,索菲亚·科波拉在《教父3》以花瓶的人设试水表演之后亦决绝地转型当导演。


三是仅通过表演无法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蒋雯丽拍摄的《我们天上见》便是此例,片中小女孩与外公相依为命的岁月带有很多个人化的表述。此类影片经常在于完成表达、纪念的心愿,以感情朴素,手法朴实见长。而张艺谋和姜文的旺盛的创作欲则非导演工作所不能表达。不管是张艺谋前期的“赖汉好妻”主题还是浓烈的色彩和标志性的集体大场面,都成为其标志性的符号。姜文导演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各有声响。


蒋雯丽导演《我们天上见》


四是演导一体。这类导演,往往也是演员,正如布封所说:“风格即人”,其导演和表演的作品都是其个人风格的延伸,如劳伦斯·奥利弗既导又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周星驰、成龙既导又演的喜剧等。这个时候观众观看的不仅是其导和演的部分,还有其整体风格构建的“小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导演、演员维克托·斯约斯特洛姆,在某种意义上,算是现代电影之父。其编导演的代表作《幽灵马车》对电影与时间、叙事关系的探索,对宗教、生死、救赎等严肃话题的关注都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电影大师伯格曼。因此,当其作为演员再次出现在伯格曼的《野草莓》时,其饰演的伊萨克·博尔格游走在记忆、梦境与想象中那么自然,他对过往的遗憾、悔恨、否定,对死亡的焦虑,都通过微表情和形体动作准确地表达出来,鉴于此,博尔格最后的自我救赎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此外,北野武、伊斯特伍德亦属于此类导演。虽然北野武在日本经常以搞笑艺人的身份跑通告,但是其导演的作品都透着一股冷劲儿,《奏鸣曲》《花火》冷峻的风格都与其表演相得益彰且同构。


北野武 


五是文化动员型导演。“动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常见的语汇,而在上世纪30年代,电影是文化动员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像袁牧之不仅导演了影史经典《马路天使》,还主演了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后来更是奔赴延安创建中国纪录片史上大名鼎鼎的延安电影团。像郑君里、金山等人也都是编导演,擅胜数职。可以说,在文化动员模式下,这种导、演身份的转换是常态。近年,日本学者千野拓政借用“文化动员”视角来研究东亚青年亚文化颇有建树。


回到当下的中国影坛,演员转做导演亦可置于这一视角下: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水平整体的提升,在制作层次上,中等以上的制作团队做出的影像质感都还是水准之上的,即使在豆瓣上评分并不高的《何以笙箫默》在影片开场,也有一个流畅的长镜头,《小时代》四美从大上海的弄堂出来,镜头上扑面而来的高楼大厦,甚至让人有《攻壳机动队》里某些镜头的既视感。正是上述技术、硬件的普及和标准化,让演员转行做导演有了依托。在资本的加持下,演员转行做导演,便成了行业的“刚需”,毕竟,没准儿自己的片子,就成了下一部《战狼2》呢?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11日



   明日推送:

罗雅琳:西部中国的现代形象——1930年代范长江、斯诺与陈学昭的西行写作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 | 张成:美剧——视觉小说的一种样式

文艺批评 | 张成:《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的决绝

文艺批评 | 王超电影笔记——一位导演的观影史

文艺批评 | 邓菡彬:芳华, 致伟大的新媒体电影时代的到来

文艺批评 | 孙佳山:《后来的我们》——中国电影还想有“后来”么?

文艺批评 | 孙萌:轮回的路径—— 从《艺术家》与《钢的琴》看诗性怀旧电影

@文艺批评Wenyipiping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虫仔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