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白丝带》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导演:迈克尔·汉尼克
编剧:迈克尔·汉尼克
主演: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乌尔里奇·图克尔
对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
中文名:白丝带
外文名:The White Ribbon
其它译名:白色缎带
制片地区:德国,奥地利,法国,
意大利
拍摄日期:2008年6月9日
类型:剧情
片长:144分钟
上映时间:2009年9月17日
故事简介
故事的讲述者——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
所获奖项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7届金球奖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
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
第22届欧洲电影奖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
角色介绍
教师
克里斯蒂安·费力得尔饰
一名乡村教师,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也是将所有暴力事件指向少年团体的唯一一个人。他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
牧师
伯格哈特·克莱斯纳饰
他是自己家庭的囚犯,同时被困于错误的思想中不得解脱,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二战后承担了后果。他对孩子管教严厉,在鞭笞做错事的孩子之后会在他们的手臂上绑上白丝带提醒他们。
男爵
乌尔里奇·图科尔饰
男爵对于家庭有绝对的控制权,甚至对于整个德国小镇有绝对的控制权,他有一个儿子Sigi是影片中受害者之一。当孩子sigi被人倒吊起来脱掉裤子鞭打,孩子没有告诉人们谁打了自己,男爵也只是不了了之。
马丁
莱纳德·朴罗下夫
牧师的儿子,正值青春期的他难以抑制性冲动,夜里躲在被子里手淫,牧师父亲发现后勃然大怒,不仅言词呵斥,更在马丁睡前将他的手脚绑起来,还在马丁左手臂上系上白丝带,时刻提醒马丁不能亵渎神灵,要保持纯洁。
导演简介
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1942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奥地利编剧、导演。
1989年,首次自编自导“冰川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七大陆》。1992年,凭借惊悚片《荧光血影》获得第6届欧洲电影奖费比西影评人奖。1994年,自编自导“冰川三部曲” 的第三部《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1997年,自编自导惊悚恐怖片《大快人心》。2000年,凭借剧情片《未知密码》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01年,凭借剧情片《钢琴教师》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5年,凭借悬疑惊悚片《隐藏摄像机》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7年,翻拍了旧作《大快人心》。2009年,凭借剧情片《白丝带》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12年,自编自导爱情片爱情片《爱》,该片获得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15年,执导影片《快闪族》。
精彩影评
我们的孩子怎样长大
——豆瓣·筐筐爸
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之前,历史都准备了很久,包括那些最不起眼的细节。就象柏林墙的倒掉,在《窃听风暴》里我们已经知道,它并非一个突然的事件,人们与这堵墙的对抗早已开始。如果把《窃听风暴》视为一个极权世界的终结,那么《白丝带》试图寻找的则是这个世界的发端,它把视线投入一战前夕的一个德国村庄,在一系列疑窦丛生的暴力事件中寻找第三帝国的蛛丝马迹。这未必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一个反思如此彻底的民族一定是伟大的。
到影片的最后,我们仍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些暴力事件的凶手究竟是谁,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孩子制造了一切。每当暴力事件发生之后,他们默契地聚集在一起,目光里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冷静。不得不承认,那些目光让人感到惊慌,仿佛看的是恐怖片。
他们暗算了村里的医生,他们两次袭击了男爵的孩子,他们打瞎了医生与接生婆的智障的私生子。面对猜到真相的教师的盘问,他们冷静得体地推搪。这的确是为第三帝国预备的孩子,组织性,纪律性,使用暴力的娴熟,和依托暴力重构道德的愿望。是的,他们的所有暴力都具有鲜明的反抗或惩罚色彩,针对着成人世界的冷酷和虚伪。
但是,他们的邪恶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邪恶的源头在何处?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知道,他们看到的世界与父亲承诺的完全不同。既然父亲承诺的天堂并不存在,那么成为天使的努力还有何意义?点缀那个地狱般的现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发现——不存在的天堂和存在的地狱——本身,冲击的是什么?
影片开始不久,白丝带便出现了。牧师惩罚自己的儿女——他们回家太晚,所以将被抽十下藤条,并从此在手臂上系上象征纯洁的白丝带,以提醒他们记住自己的道德瑕疵。牧师展现出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他的武器不是暴力而是道德,或者说伪善。他似乎没有爱过什么,也许他爱上了他尽力维系的那个虚伪冰冷的秩序。这个秩序的唯一功能就是让人们把地狱当作天堂来珍惜。
农夫的妻子死于事故,这个冰冷的世界并没有因农夫的逆来顺受而表示出丝毫的善意,最后农夫本人也因被男爵解雇而自杀。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怎么粉饰都是无用的。
医生和接生婆通奸,生下智障的儿子。而医生最终以冷酷的语言羞辱了接生婆并决心停止奸情,不是因为忏悔,而是因为可以在逐渐长大的女儿身上发泄。想想这个世界的荒谬吧,成人在通奸和乱伦,而牧师的儿子睡觉时却必须缚住双手以避免手淫;另一边,农夫的家庭被现实无情碾碎,牧师却因女儿在教室喊叫而惩罚她。
世界向孩子传递的是怎样的价值观?我们还会奇怪那加诸于医生和私生子的暴力吗?还会奇怪针对男爵儿子的两次暴力袭击吗?
冒着摔断脖子的危险,马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用他的话说这是“给上帝一个杀死我的机会”,对冒险的结果他比较满意,“上帝没有这么做,说明上帝对我做的满意”——他甚至笑了,这是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笑容之一。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知道基督说过,“不可试探你的主”。
信仰动摇了,对吗?
也许更直白的一幕发生在克拉拉——牧师的女儿——的洗礼仪式上,牧师主持洗礼时表现出既愤怒又无奈,克拉拉的表现则显得意味深长。作为反抗者的领袖,,克拉拉早已洞悉成人世界的那些肮脏的秘密,而牧师却不得不接纳她,甚至以威胁发现暴力真相的教师的方式包庇她。他清楚地意识永远无法把克拉拉纳入成人世界的秩序之中。也许那一刻所形成的共谋是这样的,克拉拉将继续主导乡村的暴力事件,但永不公开反对成人世界的秩序。
是的,他们的逻辑总是这样的,只要不公开,就不存在。那么,上帝呢?
被出卖了,被交易了。
实际上,成人世界里本不需要上帝存在,只要就秩序就足够了。上帝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话语,以证明秩序是应该的,必须的。
白丝带的真实目的不是通往上帝的纯洁,而是培养膜拜秩序所应有的谦卑。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大都能象那个农夫——他每一个选择——无论是承受丧妻之痛还是自杀,都是秩序下最规范最得体的卑贱。
你见不到上帝,但你能见到秩序的力量。
希基,男爵的孩子,两次暴力受害。卡里,医生的私生子,智障,被打瞎双眼。鸟,牧师的寄情之物,被克拉拉用剪刀贯穿成十字架。
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暴力事件,会发现除了医生,绝大多数受害人都是无辜的,仅仅具有罪恶的象征意义。也许我们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不去关心那只鸟,但两个受难的孩子却是无法回避的问号,为什么是他们?
不过,回避了那只鸟,反倒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对克拉拉们来说,希基、卡里、鸟是一回事,是同一个符号。
当孩子们发现成人世界的谎言,白丝带所寓意的道德纯洁就失去了意义,牧师所代表的秩序不过是掩蔽真相的手段。于是暴力有了合法的依据,秩序是敌人,伪善是敌人,而暴力是最直接的武器。
如果看穿了上帝不过是一个幻象,那么对秩序的破坏就是目的本身,暴力就不仅仅是武器,而是一个可以取代上帝的图腾。暴力是秩序的负片,而那只被剪刀贯穿成十字架的鸟,则是上帝的负片。白丝带呢?是不是纳粹徽章“卐”的负片?这样的黑白对抗中,人性的善还来不及与伪善切割,就一同被摧毁了。甚至,我们还未来得及给孩子们示范人性的宽容。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它摒弃了技法的花哨,完全的黑白色调,没有配乐,在单调与寂静中拷问人性中深藏的恶。这是继《朗读者》之后,又一次让我动容的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一战爆发了,暴力事件被战争遮蔽,我们知道历史,战败后的德意志把失败归咎于“背后的敌人”,纳粹粉墨登场。
发现真相的教师保持沉默。这是一个常见的沉默的知识分子的隐喻,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中有过更尖刻的反思——拒绝长大的奥斯卡把自己的呐喊驯化成在玻璃上刻字的谄媚的技艺。是的,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之前,历史都准备了很久。也许要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我们才能意识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历史准备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不知道将要发生的是什么。
如果惩戒的白丝带永远只会系上“中华女”这些卑微者的手臂,孩子们终究会看透我们这个世界的秘密,并回馈我们以现实赋予他们的品质。
他们是未来的主人,我们的和他们的未来的主人。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3134786/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好大的风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