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蛮荒故事》

达米安·斯兹弗隆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蛮荒故事

导演: 达米安·斯兹弗隆
编剧: 达米安·斯兹弗隆
主演: 达里奥·格兰迪内蒂 / 玛丽娅·玛努尔 / 莫妮卡·比利亚/ 丽塔·科尔泰塞 / 胡丽叶塔·泽尔贝伯格 /.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犯罪
语言: 西班牙语
片长: 122分钟
又名: 蛮荒故事 / 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台) / 无定向丧心病狂(港)



剧情简介


该片由六个独立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结构都十分紧张。剧照情节的高潮是在猝不及防之下突然降临的。电影从一位漂亮的模特登机开始,美女模特在登上飞机后遇到风度翩翩的乐评家,他们提到都认识的加百列·帕斯特纳克,然后附近的人纷纷响应,他们都认识。居然全机舱的乘客都认识帕斯特纳克,都得罪过他。有个乘客说听闻帕斯特纳克最近成了飞机师,飞机爆炸了。帕斯特纳克癫狂的复仇行动和后面五个复仇小故事一样,都是突如其来。每一则故事都带有黑色喜剧的类型色彩 。


六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帕斯特纳克”——名为帕斯特纳克的男子设法把所有他仇恨的人骗到同一架飞机上,并载着他们撞向他所仇恨的父母,与他们同归于尽。按照道德观点,这个男子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遭遇中看到他人的冷漠,他父母对他的冷漠造就了他这个有缺陷的人,而其他人则破坏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陷入了绝望。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仇恨中,任何道德意义的责备都会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作为观看者的人们也是冷漠的,因为这个故事对观众的震撼并不在于对帕斯特纳克之个人悲剧的同情,而在于他的复仇计划之精密或完美——他用一次行动杀死了几乎所有待他有直接仇恨的人。复仇很难达到如此的畅快——与复仇的不道德形成对比,构成了仇恨之黑色幽默的本质方面。



第二个故事——“老鼠”——某个女服务员被唆使用老鼠药去毒死那个害她家破人亡的中年男子,却难以避免地导致了她不期望的事情发生。面对那个仇恨似海的可恶之人,这个故事中的女服务员所表现出来的扭捏与第一个故事中的睚眦必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女服务员陷入了所谓的道德考量或律法担忧。由此所导致的复仇之反差是第一个故事中复仇的快感和第二个故事中复仇之拙劣。大概是奴隶般的道德让复仇缺乏力量,而缺乏力量的复仇会划落成可笑的怨恨。但是,在这里,如果道德训诫阻碍了复仇,那么会增加道德的荣耀吗?会增加法律的正义感吗?当然不会!如果复仇在这里没有发生,那么只会让道德显得更加卑鄙。因为道德不仅没有惩罚这个恶人,甚至没有阻止这个恶人继续作恶。事实上,在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里,可笑的不是人,而是道德或善的法则。



第三个故事——“地狱之路”——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路上驾车相遇并无礼地互相发泄愤恨,直到仇恨升级,两个人同归于尽。如果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能够谨记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谦让道德,那么这个可笑的悲剧大概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的复仇是短暂的激动导致的,而这激动又指向人在不同文明程度——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偏见。乡村社会往往被认为文明程度不如城市社会,前者缺乏后者那种严密的道德规则。根据这种偏见,乡村社会更接近荒蛮社会,而城市社会符合标准的文明社会。以这个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那种偏见所设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是肤浅的自以为是。人类社会的荒蛮与文明并非那么截然不同:城市社会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只是用来自我保护的伪善,它深深地包裹着本质上的荒蛮;一旦其中人不再有伪善的必要,那么其中人可能会比荒蛮更加荒蛮。



第四个故事——“小炸弹”——某个爆破工程师不满城市车辆管理部门的蛮横拖车罚款行为,在抗议无果之后,策划了一场针对车辆管理部门的爆炸。在这个故事中,复仇的对象不再指向个人,而是指向某种不适当的社会管理。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如果遇到如此荒谬的社会管理,大概要么在抗议之后忍耐要么直接忍耐。维持社会稳定而放弃个人多余的需求,这是文明道德对市民的要求。毕竟,“个人的疯狂是反常,而集体或国家的疯狂就是规则”(《善恶的彼岸》156)。所谓文明的社会常常以集体利益为理由去粉饰荒蛮的规则,当然,这时候它们已经成了文明的规则。复仇,在该故事中成为试图炸碎社会规则的冲动——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行为“显然是报复社会”=恶;而对于广受那种社会管理之压抑的人来说,这却是解放的契机=善。面对这种矛盾,不知三岁小孩儿该如何从中判断善或恶。



第五个故事——“钞票”——某富豪用钱去帮助儿子逃脱法律制裁。该故事转向了复仇的反面:避免复仇——法律的复仇即法律的正义。这里遭遇黑色幽默的是法律,它试图通过复仇去克制罪恶从而趋于平衡,但总有权势试图逃避法律的复仇。当法律自以为是地以为完成了它的复仇,权势人物却在暗自嘲笑它。



第六个故事——“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某新娘在结婚典礼时发现她的新郎背着她偷情,于是变得疯狂乱搞,宣告对新婚丈夫进行持久至死亡的报复计划;而新郎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变得冷酷,似乎铁了心要和自己的新婚妻子展开复仇竞赛。有言道,“不幸的婚姻不是由于缺乏爱情,而是缺乏友情”。相互仇恨的夫妻成为困在一起的敌人。复仇在这种情况中失去了它的畅快,成为矛盾般的自我伤害。



(以上内容均节选自豆瓣)


所获奖项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精彩影评


蛮荒的召唤:文明解体的六重面相

文章选自豆瓣,作者:diaoduoxi 


何谓文明?根据公认的观点,文明就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符合人性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思想、物质创造和规范的集合。



何谓蛮荒?就是把这些文明成果都抹去之后,人类的自然状态。如今承平日久,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胜利,蛮荒已被征服。然而,不必高兴的太早,蛮荒的力量其实从未消逝。它只是暂时蛰伏在人性的暗处,窥伺着这个文明世界的光鲜外表。只要时机合适,它随时可能咆哮而出,把世界重新拖回混沌。你要真想见识一下它的面目,也不必很累很麻烦。一念之间,天崩地解。文明的存在感,远比你想象得脆弱。


《蛮荒故事》演绎了六个小故事。这六个故事,就是蛮荒的六重面相,也是文明的六重解体。


第一个故事中,帕斯特纳克的决绝行为,无论动机如何,其结果就是彻底摧毁了以他为核心的伦理世界。伦理是文明建立起的一套维系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模式。它首先定义了成员的角色,然后根据角色来制定一套套规范,界定社会角色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什么三纲五常、忠孝悌忍、男尊女卑、姓赵不姓赵之类,都是社会伦理的反映。然而,规则都是用来扭曲的。因为文明的局限性,社会伦理在某些情况下不幸成为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合理依据”。小到家长逼婚、同学霸凌、职场挤兑;大到火焚异端、乱石击毙、荣誉谋杀。如果社会伦理本身就欠缺平等、合理、友善,反而处处充斥着虚伪、冷漠、欺骗和恶意的话,这个伦理所代表的文明基础也就岌岌可危了。正所谓“无所逃于天地间”,伦理编织的大网并不仅仅是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准备的,它同样笼罩着作恶者。反抗的力量正在不动声色地集聚。帕斯特纳克一手导演的飞机失事,正是一次绝望的反抗,一次反向的株连。只有死到临头,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被重估一切价值。


第二个故事颇有些无厘头意味。不由得让人想到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的故事:奴才总是哭诉主人对他的虐待,聪明人假装同情,实则敷衍;傻子却挺身而出,打坏了主人家的墙壁,遭到奴才的围攻。影片中的女招待,大抵有些奴才相,敢怒不敢做,终究受压迫。文明社会某些秩序,究其根源也无非是暴力。“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些个靠厚黑起家的流氓贼寇,劣迹斑斑,然而摇身一变,居然也成了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永远健康下去了。奴才们之所以成为奴才,未必是他们自愿认贼做主,而是他们不敢反抗这种暴力缔造的秩序,只能由贼做主。个中良善者不过绵羊,任人宰割;丑恶者无非虫豸,助纣为虐。老板娘作为旁观者,本可置身事外,最多不过掬一把同情之泪,像聪明人那样说两句“我想,你总会好起来……”之类乡愿的话,息事宁人,日子也还是这样过。然而,她却偏偏要做傻子,动刀杀人,为一个不相干的人复仇。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第三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次阶级斗争,一次不成功但足够暴戾的微型革命。奥迪男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和屌丝男代表的(流氓)无产阶级,本来就有那么点互相厌恶。前者鄙视后者粗鄙穷困;后者仇视前者的虚荣造作。公路别车,并不是制造了矛盾,而恰恰是固有矛盾的反映。当然,仅仅有矛盾,也不至于就公开撕逼,你死我活了。文明社会自有一套机制来缓和阶级矛盾,其中之一就是礼节。礼节是阶级身份的彰显,目的在于区隔。一个人对陌生人比熟人更客气,上流精英比底层屌丝更讲礼貌,并不一定就是看得起对方,而在于拉开距离,提醒对方亲疏有别,而不失于委婉。在发生矛盾的时候,礼节是一种有效的规避方法。所谓大人不记小人过,占有优势地位的一方既然不主动计较得失,处于劣势的一方,碍于两个阶级的交叠,也无从进一步扩大矛盾,前者反而更能博得美誉,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



第四个故事反映了文明世界中法律的局限性。自然法的观点认为,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通过缔结契约人们放弃、让与部分自然权利,组成政府,这最初的契约是法律。可见,法律是文明克服蛮荒缺陷的一种策略。法律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政府的权利源于社会成员的让渡,它行使权力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然而,这只是原则性的说法。实际的演变路径是政府蜕变为自利集团,法律越来越沦为当权者意志的体现,成为侵夺公民权利的枷锁,守法成了一种单方面的牺牲。每设定一条法规,解释权全在制定者和执行者那一边,公民不仅无权知晓,也无从辩驳,只能遵守,否则就是违法犯罪。这种状态,完全偏离了法制的初衷,而沦为恶法苛政。个人反抗恶法苛政,只能陷入重重麻烦。



第五个故事展示了文明社会所标榜的道德是怎样沦丧的。人类为什么会有道德?因为在蛮荒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不合作,就毁灭”,很多时候必须团结在一起才能求生存。群居生活有其优势,但也随即产生了一些问题。虽然团体符合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存利益,但也无法完全避免团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团体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若每个成员都为一己私利与其他成员发生争斗,就会陷入“一个人与每个人的战争”,结果就是个体与种群都走向衰落。所以当这些冲突与矛盾发生之时,团体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牺牲一部分非必要的个人利益,换取更基本更必要的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所谓道德也就此确立。


第六个故事与婚姻有关。婚姻本质上是一种私有制的产物,主要作用是确定家庭成员的财产分配和传承。社会地位越高,婚姻的情感基础就越不重要,而婚姻的功利目的就越重要。对这种形式的婚姻而言,离婚如同战败,失去了对更大的共同利益的支配权。你既不能指望通过婚姻来得到对方的爱,又不愿意离婚而重新获得自由,那么这段关系就只能维持下去。结合的前景不难想见:双方的关系就像一场漫长的冷战,充满了阴谋角力和虚伪的形式感,但是它却足够牢固,除了死亡,没人能够把双方分开。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赎罪》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革命之路》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升级(Upgrade)》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何以为家》


本期编辑:虫仔崽

图源:网络


长按关注

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