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斯坦利·库布里克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 亚瑟·克拉克 / 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 凯尔·杜拉 / 加里·洛克伍德 / 威廉姆·西尔维斯特 / 丹尼尔·里希特 / 雷纳德·洛塞特
类型: 科幻 / 惊悚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68-04-02(华盛顿首映) / 1968-05-12(英国)
片长: 149分钟
又名: 2001:星际漫游 / 2001:太空奥德赛



电影剧情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和弗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预告短片



导演简介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美国导演,后移居英国,他尝试过各种类型和题材,均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

1950年,因执导短片《拳赛之日》而开始导演生涯。1953年,开始担任独立电影制作人,同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恐惧和欲望》。1955年,执导悬念片《杀手之吻》,该片成为奠定其拍片风格的作品 。1957年,凭借战争片《光荣之路》在好莱坞获得关注。

1960年,执导动作片《斯巴达克斯》,该片获得第1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1965年凭借喜剧片《奇爱博士》获得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奖提名。1968年,凭借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奠定其在影坛的地位,该片获得第2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奖。

1971年,担任科幻片《发条橙》的导演、编剧,影片获得纽约影评协会年度最佳影片奖。1976年,凭借剧情片《巴里·林登》获得第29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1980年,执导恐怖片《闪灵》,该片对恐怖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1987年,拍摄纪实风格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

1996年,执导个人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戒》。1997年,获得第5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9年3月7日,在英国逝世。

2005年,被英国电影杂志《Empire》选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第四位”。


角色介绍




 

大卫·鲍曼

凯尔·杜拉饰





宇宙飞船“发现者号”的船长,是飞船上两个清醒的船员之一,前往木星研究神秘的黑石碑。


弗兰克·普尔

加里·洛克伍德饰

 



大卫·鲍曼的搭档,与鲍曼共同策划关闭哈尔,但被哈尔察觉。


 

HAL9000

道格拉斯·雷恩配音





掌控“发现者号”的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模拟出大部分人脑的活动。


海伍德·弗洛伊德

威廉姆·西尔维斯特饰

 



一名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


精彩影评




工具理性与人类命运


豆瓣·九只苍蝇撞墙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他的电影理论著作《时间-影像》中有这样一段对《2001:太空漫游》的论述:他认为影片中的关键物件——黑石,代表了三种不同大脑的阶段性状态:动物、人类和机器,而影片中人类在宇宙空间中的旅行本质上是对大脑和思想状态的一种探索。在德勒兹之前,绝大部分的解读者将影片与星际探索和外星文明联系起来,但德勒兹却给出了另一条不同但同样有启发性的思路:《2001:太空漫游》是一个关于人类自身思维状态演进变化的类比/隐喻,在影片中尽管人类的文明不断演进,从原始社会一直冲向太空,但自始至终,它所面对的是和思维以及产物之间的内在博弈。而我们可以由此开启一扇理解本片的大门……



在对史前人类历史的研究中,工具的使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伟大进步。人类的生存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物质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对工具的使用紧紧依赖于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也取决于人类抽象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启蒙和发展,后者被十八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归纳总结为理性。



库布里克对人类与工具之间关系的看法显然有所不同。他特意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象征性的手法重新设计了人类发现并使用工具的这一幕:深夜在洞穴中群居的人猿忽然发现在洞穴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外表光滑形状规整的黑石,他们既对这陌生的物体感到极度恐惧,又被它所深深吸引。他们由最初的远远观望而逐渐接近它,聚集在周围战战兢兢地伸手抚摸它,此时一个特殊的画面出现:在仰拍镜头中,黑石高高耸立,而在它的上方顶端,太阳的一角逐渐显现,释放出耀眼的光芒。镜头切换到下一场景,一个人猿在动物尸骨的残骸中漫无目的地搜寻,突然之间他拿起一根粗壮的动物骨头,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这时黑石与阳光的镜头再次短暂闪现。而人猿则似乎受到了启示,突然挥舞起骨头开始击碎身边所有的一切——它终于发现可以利用工具来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在下一场景中,它便手举骨头保卫水源,在争斗中杀死了对方部落的一员……



当工具发挥它的效率时,人的生命却受到了威胁。这是库布里克有意识地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所呈现的。而在影片的第二部分,由理性而发展出的“工具”(哈尔9000)已经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几乎成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实体,在效用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它也对人类的生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弗兰克为此丢掉了性命,而戴夫只是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才勉强在和哈尔的对峙中取得胜利。而这一幕实际上是几百万年前史前人类借助工具理性的雏形(动物骨头)击杀同类的翻版而已……



如果我们确认黑石代表了工具理性启蒙的话,那么显然做为工具理性之集大成者的哈尔对于黑石意义的认知要远比人类更清晰。同样,做为信息收集终端的人工智能,它也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人类对工具理性所产生的怀疑和批判有所了解。于是,在影片的第二幕出现了一个让人心悸的悖论:木星任务的领导者出于对安全的考量和对工具理性的超级信任,将与黑石相关的任务详情暂时对团队成员保密,但却存贮在了哈尔的信息系统中。由于黑石所蕴藏的秘密很可能是对工具理性的终极负面判断,因此哈尔的逻辑系统让它不得不产生了“背叛”构想:如果黑石作为启蒙的负面意义被人类所完全掌握和理解,那么做为纯粹工具理性产物的它会不会面临死路一条?犹如凶手就藏身于前去缉拿他的追凶队伍中,为了阻止真相被发现,它所能做的就是迟滞和破坏木星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它不惜以宇航员们的生命为代价,这是典型的工具理性型思维……



库布里克把发现号构筑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它虽然在浩瀚的宇宙中航行,但实际上与外界隔绝。借用德勒兹的比喻,这个空间与其说是宇宙飞船,倒不如说更像现代生活中人类的大脑。它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具有正常的感性意识和理性意识的混合体(人),以及可以独立思考和行为并自认为万能不会犯错的工具理性意识(哈尔9000)。正是在这二者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现在留给我们思考的是,这样的较量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仅仅是偶然发生,围绕生存展开的一场对峙,还是具有更为深入的隐喻式涵义?



对于文化现象和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向有非凡洞察力的苏珊·桑塔格在她的文章《“迷人”的法西斯》中提到,《2001》的整体美学效果中渗透着一种法西斯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那豪华壮观的宇宙图景,太空基地内整洁到一尘不染的内部装饰,人物简约而贴近军装风格的服饰,一丝不苟毫无感情色彩的言谈话语和表情姿势(甚至连宇航员们与家人的谈话都在规整的情绪程式之中——请特别注意宇航员弗兰克在接收家人的生日祝福视频讯息时那冷漠而又无动于衷的表情),宏大而又节制、洋溢着日耳曼式华丽高扬情绪的音乐,配合着在太空中静默航行的巨型宇宙飞船,这一切都塑造了一种毫无瑕疵几近完美的人造太空世界。用桑塔格的话来说法西斯美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创造十全十美的外在形式,而在《2001》的前半部分库布里克所刻意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完美未来世界。在其中我们体会不到人做为个体的情绪表露和私人情感刻画,一切都结构化的完整之中被囊括,甚至连生日祝福和家庭问候也被烙上了规整而程序化的印记,让人感到家庭和亲人交流的私人性已经让位于其做为制度组成部分的社会构成属性。



然而,为《2001》设计如是带着“法西斯”触觉的整体美学究竟意图为何?在库布里克的上一部作品《奇爱博士》中,一次偶然性的疯狂为处在冷战对峙中的苏美两国打开了全面核战争的大门。而在世界面临毁灭危机之时,潜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纳粹因子突然以一种纯粹理性的方式出现:带着浓烈德国口音的奇爱博士一边压抑不住地行纳粹举手礼一边向美国总统幕僚兜售一整套纳粹政治制度、社会学和优越人种意识,并称在核弹毁灭世界的危机下,这是最理性的幸存方案。一如齐格蒙·鲍曼所叙述的理性与大屠杀之间的关系,《奇爱博士》在结尾透露给观众的,是危机唤醒潜藏在社会制度中纳粹和法西斯因子的巨大可能性。而在《2001》中史前人类在面临生存危机之时发现并学会使用工具屠戮对手,几乎是理性和屠杀之间紧密联系的雏形……



法国电影理论学者米歇尔·西芒所撰写的著作《库布里克》中曾经特意提到,库布里克认为人类文明的许多问题都起源于十八世纪。而戴夫在幻觉中所处的房间恰好是十八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国王路易十六时代的,而这也正是启蒙运动起源和蓬勃发展的时间和地点。在此,戴夫其实已经不再是那个驾驶发现号的宇航员,而成为了人类的象征。他以片段跳跃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而在这剩余的时光里他都始终被禁锢在“启蒙”的豪华房间里不得而出。在临终前他所要面对的恰恰是那块具有象征意义的黑石。在库布里克看来,困扰人类命运的正是它,或者说,是它所象征的工具理性对人类的主宰。我们既意识到了它的阴暗面,同时又无法摆脱对它的依赖。



在影片的结尾,死去的戴夫化作了星孩在太空中俯视人类的母亲——地球。它暗示着库布里克以自己的设想做了回答:人类只有重生,以完全相异的思路展开崭新的演进道路,才能摆脱工具理性对人类的主宰奴役。影片在这样纯粹的假想中以莫名的希望结束了这一曲庞大而复杂多义的太空寓言……



处在库布里克创作生涯中段的《2001:太空漫游》则是一次集所有这些思想表达之大成的华丽爆发:它以一种在当时看起来极为特殊的无主角叙事突破故事片的常规,将对人类理性和欲望的深入哲学思考化作一则宏大华丽的太空寓言,同时又用前卫而接近于实验电影的手法更新了电影的形式。



从电影的艺术和思想价值看,《2001:太空漫游》所涉及的严肃终极命题甚至是彼时人文科学界都疏于考量甚至难于理解的,它也因此走在了人类思想史的前沿;而从电影工业的角度审视,《2001:太空漫游》的成功是对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体制的挑战,它带动了好莱坞向旧时代的“经典电影”意识彻底告别,并逐渐向充满现代性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敞开胸怀。


原文地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67142/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豆瓣·沧海客@爱翡翠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让观众去创造。


原文地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40276/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发条橙》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开眼戒 (Eyes Wide Shut)》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升级(Upgrade)》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飞向太空》(Солярис)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法国梧桐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