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天书奇谭》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文艺批评
RECOMMENDATION
斜目而视
《天书奇谭》
导演: 王树忱 / 钱运达
编剧: 包蕾 / 王树忱
主演: 丁建华 / 毕克 / 苏秀 / 程晓桦 / 施融 / 更多...
类型: 动画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3(中国大陆) / 2021-11-05(中国大陆重映)
片长: 89分钟 / 100分钟(中国大陆重映)
又名: 天书奇谭4K纪念版 / The Legend of Sealed Book / Secrets of the Heavenly Book
剧情简介
天庭有珍奇书籍“天书”,被锁在石龛门里三千年。看守天书的袁公对天书的内容好奇不已,他乘无人之际,偷偷拿出观看。原来,天书上记录了一百〇八条法术,袁公偷偷下凡,把天书上的内容刻在石壁上。后被三只狐狸偷学。狐狸修炼天书法术后,危害百姓。最后由天鹅蛋化为人形的蛋生,学习法术后和袁公一起消灭了狐妖,为民除害。而袁公因泄露天机,被抓回了天庭。
关于导演
王树忱
别名王往,回族,生于辽宁丹东。1947年,毕业于安东省立工科职业中学,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和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学习,1949年先后在东北电影厂美术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1957年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1958年起独立执导美术片。拍摄有《谢谢小花猫》、《黄金梦》等30余部。其中《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及第3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国际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7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钱运达
1959年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动画设计、副导演、导演。期间执导的美术片有《丝腰带》、《红军桥》、《天书奇谭》等。1963年,与万古蟾合导的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曾获印度尼西亚1964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1985年执导的《女娲补天》获法国1986年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
精彩预告
精彩影评
01
公众号 新京报书评周刊(节选)
https://mp.weixin.qq.com/s/pqx3zF_dwAVBtwlU-O08Lw
珍奇的天书被锁在天庭石门之内,分明“天道无私,流传后世”,却被高束庋藏,不欲人知。于是看守天书的袁公趁玉帝赴瑶池仙会之际,偷取天书,刻于人间石壁,他本想为世人造福,却在人间惹下一场旷世风波,下至三教九流,上至高官皇帝,无一不成为这场天书风波中的角色——如果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动画《天书奇谭》的主要内容,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如果袁公没有盗取天书下凡,是否就不会惹起这样一番风波?如果没有天书,动画中的三大反派,那三只狐狸精就仅仅是三只普通狐狸,不会化为人形,学会法术,危害人间。与之相应,如果没有天书,对抗邪恶的正派人物蛋生,也无从使用天书中法术,为民造福,并最终降服妖魔,他甚至不会诞生于世——这个《天书奇谭》的故事也就无从开始了。
小孩子或许不会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喜欢的是色彩绚烂的画面、光怪陆离的角色、神奇万变的法术。但动画片的悖论恰恰就在于,它虽然定位的观众是小孩,但制作者是大人,无论是编写故事,还是绘制图像,都会掺入大人的思维——动画片只是装成孩子的大人拍给孩子看的影视作品,它是个儿童世界,但也是个成人世界。《天书奇谭》中也有着大量只有阅历已深的成人才能解读的符号。譬如袁公看守天书的秘书阁墙壁上的那个古怪的符文,实际上是道教《五岳真形图》中东岳泰山的神文。而动画中描绘的市井街巷,则与宋代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天书奇谭》的故事原本《三遂平妖传》本就发生在北宋时代。
《天书奇谭》是给小孩观看的动画,但故事原本《三遂平妖传》却是成人的读物。动画的剧情和人物固然抽取了原作中最戏剧性和谐趣的一面并高度凝练提纯,但仔细观看的话,会发现它其中也蕴含了《三遂平妖传》中隐含的真实历史。尽管在这段真实的历史中,没有盗取天书下凡的袁公,没有偷学法术的三只狐妖,也没有可爱的蛋生。但这个真实历史版的《天书奇谭》,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动画片。动画片中的贪婪与欲望,正义与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段真实历史中,贪欲、正邪以及生死,更像是云梦山中笼罩的迷雾,当你试图抓住它时,张开手心,却发现空空如也。但它分明飘荡在你的眼前,不需要妖术,也不需要仙法,它就已经似幻似真。而这一切的开篇,就是那部传说中的《天书》。
02
公众号 影吹斯汀(节选):
https://mp.weixin.qq.com/s/yh5ycmCkQxoVOazyXLGqvg
全片洋溢着的自然童稚感,与自由欢乐神采,显示了当时创作者的高超技艺与诚挚童心。为了呈现狐狸偷盗天书后的小人得逞情景,电影特制了一段活色生香的狐狸群舞场面,仿佛它们的酒后庆功大会。狐狸狡黠的动物特性与反派洋洋自得的情绪,以此有了一个极具动感和娱乐性的呈现。而这对于一到表现反派,就容易表现得刻板、严肃的中国动画(乃至中国电影)来说,是相当少见的。
除了灵动气质,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有别于日本、欧美动画的中式传统画风,以及大量民俗元素的妙趣表现。以人物造型为例,电影借用了雕塑、戏曲、剪纸等艺术形式,创造了蛋生、狐妖、贪官、皇帝等生动传神的动画形象。电影工笔重彩的美术画风搭配着传统民乐,在表情达意上有着不亚于西方画法的形象感,并且不失东方气韵。在狐狸为小皇帝表演“戏法”的戏里,我们还能看到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活动。
《天书奇谭》的魅力也在于此。它身段灵活、寓教于乐,适应儿童的观赏能力。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可挖掘联想的意涵与指涉,让大人看起来不觉得幼稚。符合普遍意义上我们对优秀动画的期待——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能从它身上,清晰地领会到“中国动画”的民族身份。它没有像当今一些国产动画一样,强凹“东方”姿态,而是让“民族”这样一个触角庞杂的概念,自然地融入进故事、风格、乃至一些边角余料的小段落里。
03
豆瓣 起司土豆泥(节选)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80434/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在80、90后的记忆当中,《天书奇谭》一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几乎是《魔方大厦》问世之前,两代人的童年“噩梦”担当。即便无法准确回忆起究竟是何时何地初次看到这部动画,但只要想起其中的人物造型和场景,当年既害怕又忍不住想看体验依然清晰如昨日。
作恶多端的老狐狸,头饰有几分京剧老旦的意味。惨白的脸和浓重的黑眼圈,看起来就像个骷髅。偷鸡不成丢条腿的蓝狐狸,书呆子模样,单腿跳跃前行样子像极了老港片中的僵尸。锥子脸狐媚眼的花旦小狐狸,画着时下流行的桃花妆。在得到天书之后跟老狐狸的那段迷幻舞蹈,堪称中国动画史上的Cult经典。还有无腿无脚的小皇帝,像木偶玩具一样,头能转上360度;泥人似的府尹大人,眼珠子总是不能聚焦;贼眉鼠眼的县官一看便是个丑角,连乌纱帽翅都是铜钱的形状。皮肤苍白眼泡肿胀的小和尚,可以“死”而复生。蛋生与老狐狸斗法之时,被老虎吞下又吐出的龙骨又能变成“僵尸龙”后再战三百回合。
这些迥异于日常、违背现实规律的设定,在孩童的眼里自然是“可怕”的,但更是充满吸引力的。影片中天马行空的的剧情,融汇各类民间艺术形式的人物形象,与人们不曾注意但饱含山水画底蕴的背景画面一起,共同绘制了80、90后潜意识里中国鬼怪美学的底色。
《天书奇谭》的改编自明代神魔小说《平妖传》,这本古代都市传奇话本的编纂者,一位是罗贯中,一位是冯梦龙。原著本身是偏成人向的市井小说。在那个“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年代里,《天书奇谭》的主创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少儿不宜”而抛弃这个故事,反而从中提取出了“老少咸宜”的设定,并由几乎创作了一个全新的剧本。其中的一些理念,今日看来也仍十分先进。
在以往众多神话传说的叙事当中,天庭多半被描绘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等级制度终极象征,玉帝是要么是懦弱无能的,要么是冷酷无情的。反观《天书奇谭》中的玉帝,在袁公初次盗取天书时,仍能念及旧情,未按天规处死袁公。既实现了功能上的剧情推动,又让玉帝的角色多了一层人性。
而浓眉大眼的袁公,偷看天书的最初动机也并非如普罗米修斯般为了解除人间疾苦,而仅仅是因为“看守天书三千年却从未得见”,便趁玉帝不在时偷看了天书。这才得知了“天道无私、流传后世”箴言。
至于三只狐狸精,虽说贪得无厌,祸害百姓,可一家人倒也也不离不弃。面对一事无成的瘸腿狐狸,老狐狸从来只是教训几句,却从未赶他离开。大恶之人身上,也竟多了一分可爱。
正反两派人物的复杂性,建构了《天书奇谭》中奇幻又真实的世界。当然,囿于篇幅的限制,本片在袁公再次被天庭捉拿归案后戛然而止,未免显得仓促。在内容上对于“天书”本身的含义也没作过多的挖掘,仅仅是最为“麦格芬”一样的存在来串联剧情。但这并不妨碍《天书奇谭》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独一份经典之作。
04
豆瓣 读书的花生(节选)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978499/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美术风格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东方美学,极具民族气息的配乐与动作表演和情节演绎相得益彰。出色的台本改编,情感丰沛的配音,角色的脸谱设计、音乐的恰到好处、表情的张力、节奏的舒弛、情绪的渲染、氛围的塑造,浑然一体,每一项相辅相成,若孤立其中任何一部分影片都不会完整。狐母的诡计多端,狐女的妩媚妖娆,拐子的直愣,三个坏蛋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这种性格塑造是在脸谱,表情,音乐,剧情上以不同维度呈现但是又统一于一体的。这样的角色塑造同时运用在了每个角色上,形成丰富而多彩的群像,不时的精心营造的喜剧桥段又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意象的运用和借古讽今随处可见。一体而多变的美术风格不断丰富视觉体验。京剧化的武斗打戏让人拍案叫绝,而对于法术的表现和斗法环节的呈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还能这么玩?其中人物动作步伐和戏剧配乐互相配合,堪称是对京剧出神入化的应用。站在东方美学的巨人肩膀上,对于西方的动画表现手法,不是简单拿来;对于传统文化,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真正去思考,怎样能西方动画民族化,民族动画现代化。虽然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但是其大胆的演绎,风格化的台本,对于中国文化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当年看来是超前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锋派的。
什么叫古为今用,西为东用,什么叫文化传承,其实早在近40年前,就有老前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或许你想看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本期编辑 | 云波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