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你骑了吗?“骑行日”看看世界其他城市作派
1817年,德国男爵卡尔德莱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有方向把手的 “ 木马 ” ,并申请专利。虽然当时的 “ 木马 ” 没有脚踏板,需要骑车人用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前进,但这却被认为是世上的第一辆自行车。随着时间的发展,工艺不断演化,自行车一度成为全球各地使用最多、最简单、最实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当交通工具逐步升级,自行车在一段时间内虽被逐渐替代;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它以“共享”的方式大力回归城市,国际组织在9月17日发起了首个 “ 世界骑行日 ” 。
“ 世界骑行日 ” 由摩拜单车携手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全球性国际组织共同发起,除了在国内城市进行,新加坡、伦敦、曼彻斯特、佛罗伦萨和札幌等多个国际城市也参与进来。活动以 “ 骑行改变城市 ” 为主题,呼吁和倡导居民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尽量不开车、选择骑车出行,以实际行动减少拥堵和空气污染,以骑行去感受和热爱一座城市,让城市更美好。但在UP君看来,骑行不只改变了城市,它还记录了城市;对于成都,对于中国,尤其如是。
在过去的500天中,共享单车成长为仅次于公交、地铁的第三大城市交通方式,以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改变着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而对于成都来说,以下的数据更为显赫:
7月7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相关机构,发布了共享单车《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骑行报告(第2季度)》。报告采用城市综合骑行指数作为城市共享单车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20个主要城市的共享单车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20个城市综合排名中,成都在一季度排名第二的基础上再度提升一位,跃居全国第一。
6月29日至8月29日期间,成都总骑行历程高达180万公里,节约碳排量360吨,相当于6.5万辆汽车 “ 罢工 ” 了一天,城市中心多种了7.2万颗树以及节约了46万度电。
如果不是 “ 共享单车 ” 近年来的大火,或许我们已经忘了自行车对于城市,曾经有多么的重要。中国曾被誉为 “ 自行车王国 ” ,十几年前的成都,慢行交通占整个交通出行系统的70%,其中,自行车的比例就高达30%。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中国普通家庭来说仍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 “ 土豪 ” 。 “ 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 ” 就是人们生活富足的一个象征。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买车很不容易。
1978年后,随着生活逐步改善,实用消费品需求全面增长, “ 三转一响 ” 成为大家结婚置业的必备物件,自行车首当其冲。在1993年,中国城市自行车平均保有量达到顶峰,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197辆。上下班期间,自行车汇聚成的“洪流”,震惊世界之余,也让中国赢得了 “ 自行车王国 ” 的称号。
但在那个时代,自行车的功能是生活和生产,更偏重于实用,自行车文化中的运动元素并不算多。
如果说,以前的 “ 骑行 ” 更多的是为了生存,那从如今成都城市中的骑行绿道来看,骑行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年初,在成都市规划局所召开的《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发布会上,公布成都将构建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打造798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同时规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的2325公里自行车主通道。
本月初,备受关注的天府绿道总体规划也正式出炉 —— 将规划构建城市三级慢性系统,全域形成 “ 一轴两山三环七道 ” 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10000公里以上。总计17000公里左右的绿道,可以让骑行者们在城市里与大自然亲密拥抱。
无论是自行车使用率的增加,还是各地绿道的不断兴建。不可否认的是, “ 骑行 ” 文化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的状态。而国外的一些有关骑行的好设计、理念或法规都值得我们借鉴。
→ 自 行 车 道 也 可 建 高 速 路
在欧洲,但凡谈到自行车国家,人们恐怕第一时间想的就是丹麦和荷兰。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的是,从2012年到2014年短短两年时间,哥本哈根使用自行车通勤的人数从36%提高到45%,自行车的数量比市民数量还要多。
这得益于城市规划的“慢”设计。哥本哈根的“绿波”(Green Wave)系统——镶嵌在自行车道上的无数盏小绿灯,通过与城市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合作”,提醒骑行者增减速度来调控车流,并通过小绿灯,调节速度,保持一路绿灯通行。
同时,哥本哈根周边建设了26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它使用特殊的交通信号系统,最大限度减少通过路口的时间,沿途还有充气站、修理站、停靠站。哥本哈根还将自行车道建在了 “ 天上 ” 。2014年,在Vesterbro区和Brygge群岛之间,一条自行车专用的 “ 蛇形 ” 大桥(Cycle Serpent)修建起来。有市民说,在桥上骑车 “ 像在天上骑车一样 ” 。
→ 自 行 车 “ 名 将 ” 高 产 地,比 利 时 骑 行 文 化 深 入 骨 髓
事实上,相比于丹麦与荷兰,比利时在自行车运动的投入上却一点也不含糊。
在比利时,骑自行车减税计划已经实施了5年。如今自行车出行占据全比利时总出行数的8%,全国虽然只有1120万人,然而他们在十几年前自行车保有量就突破百万。
有人说一个比利时人至少有三辆自行车:一部城市自行车,后座可以放东西,骑去附近店面买买东西;一部竞速自行车车,轮胎细窄,周末远途骑个七八十公里;一部登山自行车,轮胎粗宽,可前往树林山地。
自行车确实渗透进了比利时人们的生活当中,他们喜欢把自行车带在身边。有时会骑着车去到广场或小河边,在那稍作歇息,读读书或者发发呆;而自行车就在身边,像默不作声的伙伴一样,陪伴着他们。他们不满足于只在城市中简单骑行,更希望能在骑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比利时。也正是如此浪漫不羁的骑行文化,比利时才诞生过无数的自行车名将,如菲利普·吉尔伯特等。如果我们哪天也能有此浓郁的骑行环境,而不是汽车横行、非机动车道被抢占,或许在环法等世界大赛中会出现更多的中国身影。
→ 法 规 与 制 度 保 证 骑 行 安 全
日本人最常用的自行车不是欧美那种以运动为目的的登山车或跑车,而是和中国普通自行车相似的 “ 女士自行车 ” 。这种自行车前面一般会有一个篮子,方便购物,后面安装了一个孩子坐的椅子,并配备了发电灯具。在日本的街道中,到处都能看见骑自行车的男女老少,日本数百万人都依赖着这种交通工具生活。
因为日本人口密度高、车道和人行道很窄,所以基本上没有自行车专用的车道。因此,在自行车的交通基本设施方面,日本落后于其他国家。日本的交通规则中,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道,原则上是可以走车道的。但1970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激增,所以交通相关部门发布了紧急避难条例,自行车被允许可以走人行道。这一紧急条例经过长期的实施,演变成现在日本大部分地方自行车都行驶在人行道上的状态。而在2014年左右,为了进一步保障骑行中的安全,日本的某些市,开始实行 “ 自行车方向行驶 ” 规则。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人行道,还是车道,自行车必须按照汽车的行驶方向前行。
正如前文所说,自行车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有200年了,它不仅改变着城市,也从侧面记录着城市与社会的点滴。而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说,这些也正好成为其创作作品的最佳素材。
翻开艺术史,杜尚的《自行车轮圈》是无论如何也不可逃离的篇章。《自行车轮圈》应用的车轮圈是批量生产的产品,也是杜尚所在时代工业的表现之一。它们没有个性,与其他数不胜数的东西完全相同或相似。如果这件作品只是从外观来看,或许完全无意义,因为它就是一个车轮圈,没有任何改动,但艺术家却以此去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艺术的定义问题。杜尚说他喜欢这件作品的外观: “ 感觉轮子的转动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 ” 直到今天,《自行车轮圈》仍旧是一个荒诞主义的视觉奇迹,不仅在艺术方面,对于我们的常规思考亦是如此。
而在当代艺术家手中,自行车成了构建空间的元素。在2013年时,艺术家aiweiwei利用3144辆永久牌自行车,组成一个三维结构,为多伦多nathan phillips广场塑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该作品采用中国最常见的自行车品牌 —— 永久。艺术家重建两轮运转,利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营造出一座巨大的迷宫,充满未来的迷幻色彩,以此比喻全球不断不安化的社会环境。
当然,也并非有关于骑行或是自行车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的哲学化。加拿大艺术家Stephen Lund便在2015年时,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以“骑行”作为画笔,记录了自己的旅程,并绘制出了骑行纪录涂鸦:从星球大战到恐龙蝗虫,从挖掘机到维多利亚女王……每次骑行,他都会经过精心策划,为了创作,他共骑行3000英里(约4800公里)完成涂鸦。
其实,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中,与其说是 “ 自行车记录着我们的生活 ” ,倒不如把它视为城市或社会进程中的缩影。因为无论此前还是现在,它都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是时代不同,选择骑行的缘由有所差异 —— 以前,为了生存的方便,只能骑行;如今,为了绿色与健康,选择骑行……
● 往 期 回 顾 ●
一座美术馆救了一座城,从日本大原美术馆藏品质量看建川博物馆的差距
看完这篇稿,终于知道最近成都为什么会夜夜狂风暴雨了 缺什么东西?
垃圾围城 !雾霾蔽日 !看莫奈这些艺术家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画出亿元神画
地铁:被媒体夸上天的成都主题列车,看看日本退役动画车把你甩了几条街?
编辑:sonki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 网络
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cdcluoyu 谢谢!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