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我的评课史【成长叙事6】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我的近期写作计划——

 

                    我的听课史(已写)

                    我的仿课史(已写)

                    我的磨课史(已写)

                    我的裸课史(已写)

                    我的说课史(已写)

            我的评课史

            我的辩课史

            我的换课史

            我的败课史


【我的成长叙事6】


我的评课史


评课,就是评自己。这话,我信。


同一节课,在不同评课者面前,会成为截然不同的课。特级名师刚上完课,崇拜者眼里,“此课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喜欢者眼里,“此君上课太糟糕,此生不再听TA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恕我不举例。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课还是那节课,观感却如此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


观者不同也!观者是什么,课便是什么。


1


第一次大庭广众面前评课,是在29年前。


1990年10月,温岭县(那时还未撤县设市)教研室放松门区淋川镇中心小学举行教研活动。彼时,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于是,各科的教研活动,都加强德育。“文道结合,向道倾斜”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教研主题。


按照县教研活动的惯例,各乡镇教导主任必须要在会议中做主题发言——亦即评课。彼时,我教龄刚满一年,其实啥都不懂。可,谁让咱是教导主任?——海岛缺人,没有人愿意当教导主任,于是,校长就让我担任了教导主任。


既然是惯例,不能破。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言,不能丢脸。于是,教研会前两三个星期,我便开始着手准备评课。我找来跟这个主题相关的系列文章,一篇篇阅读,一段段摘抄,相关文字整整抄了一本备课本,积累了很多案例和策略。在此基础上,试着搭建评课框架——课还没听到,洋洋洒洒3000多字的评课框架,搭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待课堂细节来填充。


10月中旬,教研会如约而至。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评课稿,来到了淋川镇中心小学。


那次教研会,有两位老师上课,一位是岳妙娥老师,还有一位谁,忘了。岳老师上的是《金色的鱼钩》。岳老师教学很有激情,上到动情处,几处范读,声情并茂,感动全场。其中关于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含义深刻的句子,重锤敲打,颇为精彩。


课上得挺成功。


我记听课笔记,挺讨巧,直接把教学环节,记录在几张小纸条上。我把小纸条粘贴在事先写好的评课稿里。一篇完整的评课稿,就这样诞生了。


轮到评课环节。大区某位教导主任发言之后,我勇敢地举起了手。我不敢第一个站上台。我不知道水有多深。发现某位大区教导主任所谈的,好像还不如我理解深刻。于是,我鼓起勇气,站了出来。


底下坐着三四百人,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评课,确实有点紧张。我带着评课稿,瞄了几眼,便开始发表我的观点。


观点滚瓜烂熟,我几乎是脱稿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坐在我不远处的教研员和进修学校的老师,不住地点头。他们的称许,让我更加自信。就这样,我越讲越自信,最后,干脆丢开评课稿。一、二、三……1、2、3……地讲开了。


我谈了岳老师这几课的三个优点,提出了这节课我不成熟的两点想法。


评课完毕,会场响起掌声。


事后,教研员告诉我,这次评课,我的发言,他特别认同;进修学校季俊老师主动找到我,并表示一定要来听我的课。


也正是因为这次评课,我获得了第一次在全县教师面前上课的机会。


一次特别充分的准备,给了我意想不到的专业自信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如果没有这样特别充分的准备,也许,就没有此后的自己。


记不得谁说过这样的话:愚者丧失机会,庸者等待机会,强者把握机会,智者创造机会。


我虽非智者,但我创造并把握住了机会。我庆幸。


2


第一次书面评课,更是让我喜出望外。


1992年,温岭教育局和教育工会联合组织大型比赛“三学三比”。


“比业务”可是真刀真枪!


所有三十五岁以内的教师,都要参加比赛。第一项比赛,就是评课。


所有参赛者,共同观一节现场课,课后两小时用文字来评这节课。


一星期后,结果出来了,我得了第一名!


喜出望外!


惊喜的背后,是200%的努力。我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收集了大量评课资料,把某几位名家的课当做例子,试着评课,评完后,再与相关评课作对比,寻找自己的不足。


就这样,我这个教龄不满3年的新教师,在评委的盲评中,脱颖而出,喜获第一!


所谓惊喜,其实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3


我当教研员那阵子,听了不少课,听课之后,也会评课。


我评课,都会先研究教材。自己对教材不熟悉,你评啥课?!这是评课的底线!


可惜,现在,坚守这样的底线的人,不多了。


评课,当然要做听课记录。我做听课记录,比较简单。大致几个板块,每个板块用了多少时间。接下来,就重点记录教师在课堂上,是怎么和学生对话的。一个教师的对话风格,体现了他所有的教学智慧。对话风格,就是课堂风格。


我习惯于边听,边在边上写几个关键词。听完,对这节课的总体印象,也便出来了。一二三,几句话。同时,会在后面简单写个思路,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可能会有哪些改进或者截然不同的上法。这一切,都直接做进ppt!因此,听课结束,我的评课ppt就同步出来了!


“发现亮点——提出建议——大胆重构”,这是我评课的基本思路。这样的评课,往往让听课老师甚为过瘾。


评头品足易,下水游泳难!我以为,教研员评课,既要有对这节课的深入解读,更要有重构此课的勇气。


否则,就会沦为纸上谈兵。


当然,谈完自己的想法,我一般会请上课者或者听课老师也来聊聊。有时候,公开聊;有时候,私下聊。


智慧,常常是聊出来的。


4


三十年来,我自己的课也常常被人评。我遇到过一些高人,他们的评课,常常拨云见日,令我豁然开朗。


这样的点拨,往往是对话式,而不是居高临下的。


说实话,我最反感的就是“专家式”的评课。自己对某个领域研究不多,或者根本没有研究,仅仅凭着听课印象,根本没有读懂一节课,就对这几课进行一二三四头头是道的评论。


这类浮游无据的评课,往往跟着感觉走。感觉好,就是好;感觉不好,就是不好。评课标准是什么?是专家自己心中的好课观!


这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专家的好课观,会不会出问题?如果会,那么,以有问题的好课观来观课,是否会跟着出大问题!


而专家自己却浑然不知!


因此,我从来都倡导,把评课改为“聊课”上课者、听课者甚至被上课者(学生),围绕着一些核心的话题,聊聊这几课,哪些地方,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可能没能很好的完成目标;哪些地方,是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哪些地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大家坐在一起,就像聊天一样,平等地聊。这样的聊,才是平等的、民主的。否则,任何评课,都是话语霸权。


成都的陈大伟教授,一直在倡导并实践的“观课议课”,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评课方式;福建特级教师林莘的学习共同体的观课议课,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尝试。


我曾亲眼目睹林莘老师团队观课的具体流程。几个老师,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定点跟踪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用数据统计+学习状况描述的方式,观测学生的学习。


这样的评课,有数据、有事实,且把观课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这是极其重大的变化!可惜理解其价值的人,还不多。


5


这样的观课,用一句话概括:“用我的智慧发现你的智慧,用你的智慧启迪我们的智慧”。


前半句,核心词语是“发现”。怎么发现?用评课者的智慧,发现上课者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如果评课人缺乏眼光与智慧,是断然发现不了上课人的“智慧”的。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一节课,高水平的人,能说出让人豁然开朗的见解;低水平的人,只能从教态、肢体语言等方面不着边际不痛不痒地说一通。


其实,评课还有一层价值——评课者向上课者学习:评课人通过听课,从上课教师那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进而与大家共享智慧——这就是“以你的智慧启迪我们的智慧”。


这一点,常常被大部分评课者所忽略。评课者,常常以为自己比上课者高明(其实,我当教研员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偏见),不愿承认自己也能从上课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据说听了上万节课。但他评课不会轻易说某某老师哪一点不好。他尽可能多地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他的理念是,教育研究者,不要以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课堂——因为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而要学会欣赏,要从每个教师身上学习一个金点子,多与教师对话,从对话中学习智慧。这样,听一万节课,就能学到一万个金点子。研究者再把这些金点子总结出来,久之,则可成洋洋大观也。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语)。佐藤学教授的评课观,就是典型的“用我的智慧发现你的智慧,用你的智慧启迪我们的智慧”。这就是智慧的互生与共享。


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没有哪个专家敢说自己在每个领域都是权威,总有一个领域,是陌生的。如果评课人,能以“对话者”而不是“审判者”的姿态出现,那么,便会心平气和地与执教者展开讨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评判。


我想,只有把评课话语权从评课者独享,变为评课者与上课者共享,才能出现真正的智慧碰撞。否则,评课,就可能沦为“权力者游戏”。


以“学习共同体”而不是“裁判员”的姿态出现,才是评课应有的姿态。通过与执教者的对话,还原磨课过程,还原探索历程;通过深入讨论,试着重构课堂,与一线教师一起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案。这样的评课,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这是最受欢迎的评课方式。而“独语式”的评课,磨课与思考过程,可能被折叠和遮蔽。听课教师,只看到这一节课最终的呈现,而看不见课堂背后的理念与课的生成过程。


评课者和上课者,要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评课人,当以主持人兼观课议课者的双重身份出现


通过提问,引导上课老师还原试教过程、思考与生成过程;通过追问,引发对课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深度思考;通过设问,重构这节课,发现更为优化的可能性方案。


这样,“评课”就走向了“聊课”或“议课”。因为是“聊”或“议”,聊天的人,是彼此平等的,大家心平气和地就课进行敞开的对话。这样宽松和谐的对话,才有可能擦出火花,让思考走向深入。


评课,呼唤从“一言堂”,走向“群言堂”。




读了我今天的文字,你有哪些想法,欢迎把你的想法留在此帖评论区。


你可以谈谈,你是怎么评课的?你怎么看待评课者和上课者的关系?


以下,是我的近期写作计划——

 

                   我的听课史(已写)

                   我的仿课史(已写)

                   我的磨课史(已写)

                   我的裸课史(已写)

                   我的说课史(已写)

                   我的评课史(已写)

                   我的辩课史

                   我的换课史

                   我的败课史


相关链接:

张祖庆:我的听课史(成长叙事系列1         

张祖庆:我的仿课史(成长叙事系列2)

张祖庆:我的磨课史(【成长叙事3】

张祖庆:我的裸课史(【成长叙事4】

张祖庆:我的说课史【成长叙事5】


关键词检索


关注“祖庆说”


            在公号底部对话框输入下面的关键词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六一节快乐|敬畏  |统编教材 |朗读 |书单  电影 |作文| 阅读| 课程| 成长|  电影写作课书目 | 小说 | 草房子| 忠犬八公 |课堂课说课|模拟上课|穷人|电影遇见书|转载|合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