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录播】长辫子老师和你说说拜年那些事儿

郭学萍 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2021-04-30



 前 言 


江苏新闻广播和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做了一档“跟着古诗过春节”节目,想约我去。因为诗歌是我比较喜欢的东西,也就没有拒绝。很快,江苏新闻广博的主持沈扬联系上我,约好2月1日去他们台录制。


记得上次“大蓝鲸“节目朱燕也找我去录过“小学创意写作”专题节目,不过那次是直播,这次是录播。性质不一样,前者更自然一些,有互动。后者就是念稿子,因为稿子是前一天夜里两点才写好的,还没来得及推敲、细读,所以读起来情绪不是很投入,并且语速偏快。


我一直以为,古诗文需要慢读,只要放慢速度,才能仔细地辨别,每一个文字的黏合处是不是瓷实?它们是一粒粒沙子,还是一粒粒珠玉?是干瘪的谷壳,还是沉甸甸的果实?当我们共同慢下脚步,沉静得像如水的月光,像寂静的沙滩。只有这样,文字才能在我们心中生长出芬芳的绿芽。


当我放慢语速开始讲的时候,主持人沈扬从后面走过来悄悄提醒我:“长辫子老师,这个节目只有5分钟,所以你必须加快语速。”她这一说,我的节奏就有点乱了。


你听出来了吗?


郭学萍

2019年2月4日



说说拜年那些事儿

——兼谈明代著名学者文徵明的《拜年》诗

 

说起拜年,我还是怀念小时候。


那时候和弟弟、妹妹随着外婆住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山村。村子不大,沿着一个浅坡,稀稀疏疏不过十几户人家。但是过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村子里所有的小孩子大清早就全体出动,每人手中抓着一个塑料袋,三五成群,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家,爷爷、奶奶、大叔、大婶喊成一片,被喊到的人就会拿出糖果、瓜子、花生挨个放进每个拜年孩子手中的口袋里。等这些干货一进口袋,我们就迅速闪人,立即奔赴下一家。后来长大了,到城里念书、工作,小时候那种浩浩荡荡的拜年场面再也没有见过。


说起来最没年味的就是在城里过年,除了看春晚,也就是用手机互相发发微信、听听语音,聊聊视频。隔着屏幕,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疏离感。我尤其不能接收群发的祝福短信,太格式化、太程式化、太套路化,也太廉价化了,属于形式大于情感。


这种情绪不但是现代人有,古人也有。我们来读读明代著名学者文徵明的这首《拜年》诗:不求见面惟通谒(yè),名纸朝(zhāo)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它的意思是: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年帖(tiě)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年帖。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年帖,人们只会嫌弃怠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拜年帖就是类似于贺年卡之类东西,最早出现在唐代,到宋代已经是非常盛行,成为上流人物、文人雅士显示身份、联络感情的一个重要工具,当然,也是人越变越懒造成的。想想看,那么多人要拜访,磕头、作揖,累不累啊?怎么办呢?于是程序进一步简化:用专用的帖子拜年。但是慢慢的,送拜年帖变成了走形式,这也正是文徵明诗中所表露出来的情绪。


后来的拜年帖越做越浮夸,有的在红绫制成的帖子上,撒上赤金为字,有的用整幅织锦做帖子,上面的吉祥用语是预先织成的。投递的形式越来越讲究。以至于到了清代,装拜年帖的盒子有的甚至价值连城,变成官场腐败的一个缺口了。


这般想来,还是小时候拎着透明的塑料袋满村子拜年更有味道。记得当时每个孩子拜完年后,每个人手中的袋子里的糖果、瓜子、花生豆装得满满当当,可是舍不得吃,会用心地扎好口子,再藏起来,等到年后慢慢回味。



你不知道的春节“冷”知识


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最早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春节这个概念,只有正月第一天的说法,叫做上日,元日。它的出场,关联着人类历史上一次开天辟地的政治事件。


据《尚书》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上古时代,尧帝选择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在太庙中把帝位交到并非自己子孙的舜的手里,这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禅让,让整个人类文明史如沐春风。在后来的秦汉等时期,这一天又被叫做三朝,三始,岁旦,正日,元日,元旦等。




漫画/李建维


但是中国历代一年之始并不都指同一天,比如夏朝把孟春第一月作为正月,商朝把农历十二月作为正月,秦朝则把十月当成正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上位后,命令大臣造「太阳历」,中国最著名的史官司马迁当时也参加了相关工作。从此,孟春正月就正式成为一年的开始了,直至现在。


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中国人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没办法,后来经袁世凯批准,就形成了延续到现在的元旦春节双新年并存的格局。


有一种民意,叫做春节才算过新年。



不止中国过春节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压岁钱,并不是普通的流通货币,而是一种专门铸造出来用以避邪的钱形佩饰品。在汉代出土的文物里,一些钱币形状的佩饰上,刻有龙凤、斗剑、双鱼等吉祥图饰;有的佩饰上甚至还印有诸如“去殃除凶”的字样,人们把这种压岁钱称为“压胜钱”。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有种叫“祟”的小怪兽,性情十分古怪,专喜欢在过年的时候摸小孩子的头,偷取他们的思想。人们听说,只要在孩子手里放些钱,祟就不敢靠近孩子了,便纷纷效仿。于是,民间就流行起了过年给孩子压“祟”钱的习俗。 压祟,意味着辟邪、避晦气。




到了近代,压岁钱逐渐成了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祈愿大吉大利的一种形式。比如,送小孩子几张新的连号纸币,意为“连连发”;晚辈给长辈包个红包,意为压岁,“长命百岁”。压岁钱也就成了另一种文化内涵的载体。



初一到初七代表不同寓意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


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也叫人日。如果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同理,前面六天哪天天气好,那天代表的禽畜就会兴旺。



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也有以初八为谷子生日的。这天如天气晴朗,则主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初八也是众星下界之日,要点小灯「顺星」,也称「接星」。


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求天公赐福。



初十是石头生日,这一天磨、碾等石头都不能动,甚至要祭享祀石头,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女婿。


贺老鼠嫁女,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初十。将面饼糖果等放在墙根,有的地方不能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这样一年之中老鼠就不会打扰。



春节可能过两个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


碰到这种情况,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


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老法过年都干什么?



迎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二十五)送灶神回天庭提交年度报告,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粘牙的东西祭拜,希望灶神享用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除夕晚(或正月初四)再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履行天庭驻人间办事处的公务。




祭祖

腊月二十九是为小年夜,上供请祖宗,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除夕也是祭祖之日,比如红楼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守岁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人的《玄中记》讲到,,东海中有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顶上有只天鸡,当太阳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然后天下的鸡跟着都叫起来了。


鸡在中国古代特别受重视,称为「五德之禽」: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年初一也叫鸡日,鸡年的鸡日,那可是鸡的平方哦。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拿扫帚,不倒垃圾。




不光是春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而今我们过节不仅仅是在传承这些文化,也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整本书11步阅读攻略 | 创意写作36计

统编本阅读推荐  | 开学第一课定规矩

视频课《汉字诗 |  视频课《灰椋鸟》

统编版语文教材目录 | 寒假“项目式”作业菜单

统编版必背古诗文 | 呀!作业!

视频课: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课程

“千班万人”种子教师招募公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