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巴分治,英国人比较冤

李子旸 李子旸 2021-01-24

点击上方[李子旸]关注→点击右上角[...]→选择[在看]


   

 

说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也就是巴基斯坦从原来的英属印度中独立出去,大家往往习惯性地说:这是英国的阴谋。英国在撤出印度以前,把印度来个一分而二,留下一大堆麻烦,然后拍拍手一走了之。印巴两国,就此打个不休,深受其害。

 

英国人的殖民主义,当然危害巨大、罪恶深重,但就1947年印巴分治这件事来说,平心而论,说英国有意设局、故意陷害,还真是冤枉了英国人。英国人很想留下一个完整的印度。

 

大英帝国解体消散了,但英国人还想搞英联邦。一个完整的印度,会成为英联邦的骨干成员。这很符合英国人的利益。怎奈印度人的政治智慧、政治经验就是不够用。虽然英国人竭力帮忙,但最终事情还是办砸了。

 

当然,如果要刨根,英国人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撤退时,他们确实想要保持印度的完整,但统治印度时,英国人一直是实行分而治之的。对印度的两大族群: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英国人很少融合和整合,而是尽量利用他们的分歧。

 

英国人征服印度时,印度是莫卧儿帝国,穆斯林是统治者。英国人就扶持印度教徒,对抗穆斯林统治者。1857年以后,英国在印度转为直接统治,派了总督。英国人自己成了印度的统治者,这时,英国人就转而扶持处于少数地位的穆斯林,防止印度教一家做大。这套制衡术,英国人在欧洲使用多年,已成传统,用起来得心应手。印度人根本不是对手。

 

所以,英国人的统治,一方面把印度组合成一个整体——此前印度就是个地理名词,类似于现在的拉美、北非等等,但同时又保持了印度内部的分化和隔阂,主要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隔阂。这种局面,最有利于英国的统治。



两大族群的隔阂,在议会民主制度的框架下,转化为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际上,穆盟就是英国殖民当局授意成立的,说起来是为了保障印度穆斯林的政治权利和选举权,但这样一来,势必形成越来越强烈的身份认同,强化两大族群之间的隔阂。

 

印度从英国学来的议会政党制度,看起来平和、文明,可以避免暴力革命,但这种政党活动的方式,却时时在强化族群的分化和隔阂,因为只有尽量利用本族群的特点,才能争取人心。玩议会政治,秘诀就是把抓住属于你的票仓。至于其他人,不重要。

 

圣雄甘地,一直反对印度的分裂,希望能弥合两大宗教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但甘地作为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在进行政治活动时,必然大量使用印度教的种种元素,这当然会引起印度穆斯林的猜忌。

 

至于尼赫鲁等人,对穆斯林更是无所谓。所以,国大党虽然初心是成为所有印度人的世俗化政党,并提出“一个民族”的理论,但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印度教徒的政党。而这就成为刺激穆盟持续发展壮大的最大动力。果然,穆盟后来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两个民族”的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被摧毁。现代土耳其国家成立了。土耳其的成立,对印度穆斯林触动很大。他们也开始想要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大力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也成为重要推动力。很多人相信,只要建立了独立国家,很多社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1931年,一个留学剑桥的印度穆斯林学生发明了PAKISTAN(巴基斯坦)这个新词。这个人造的新词由后来的巴基斯坦的几个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而成。正如这个人造新词那样,巴基斯坦也是靠理念人为造出来的国家,并不是社会发展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后来巴基斯坦面临的大部分困难,都来自于国家的这个起源。

 

二战爆发以后,英国急需各殖民地的支持,宣布印度进入战时状态。这时,国大党人表现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幼稚。英国正面临国破家亡的超级危机,处于极端焦虑和紧张之中,国大党却趁机和英国人讨价还价,要求英国立刻让印度独立。

 

英国人当然不会理睬他们。国大党在各地的高级官员就宣布辞职,并通过了让英国人“退出印度”的决议。这简直形同儿戏。英国人毫不客气地把包括甘地和尼赫鲁在内的国大党高层都抓起来扔进监狱。

 

在这期间,穆盟和英国人密切合作,英国人也大力扶持穆盟。于是,到二战结束时,穆盟的实力大幅增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党。他们决心独立建国。


 

英国虽然打赢了二战,但国力被极大削弱,加上这时候美国开始明里暗里敲打英国,打算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国。美国人的手段之一就是反对殖民主义,这实际上就是要拆散大英帝国。

 

当时英国的实力衰弱到什么程度呢?说一个小例子。

 

1947年3月,英国派出的新任总督,也是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来到印度,入住新德里辉煌壮丽的总督府。到达总督府以后,蒙巴顿夫人整理行装、安排房间。她吩咐仆人,给他们的两条宠物犬拿点儿吃的来。过了一会儿,仆人托着放在银盘里的瓷碟回来了。瓷碟里是几片刚刚烤好的鸡胸肉。

 

蒙巴顿夫人大吃一惊。她在英国已经过了好长时间的苦日子了,很少能吃到肉,甚至很少能见到肉。她看了看两条狗,又看了看碟子里的鸡胸肉,极力克制自己的举止,保持平静,对仆人说:“把鸡肉给我吧”。

 

贵为英国皇室成员、印度总督夫人,蒙巴顿夫人紧紧抓着放鸡肉的碟子,转身走进浴室,把门锁上,高高兴兴地把原来要喂狗的鸡肉吃了下去。

 

这么一个英国,当然不是膀大腰圆的美国的对手,只能节节后退,能保住表面上的尊严就不错了。既然美国人反对殖民主义,英国人也只好表示同意印度自治。当然,自治仍然是在英国的控制下。这时,还没提到印度的完全独立。

 

 

1946年3月,英国派出一个内阁使团,去印度做调查研究,提出自治方案。方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国大党和穆盟,也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时,穆盟早已明确提出要独立建国。内阁使团调查了一番,劝穆盟说:你们独立建国是幻想,根本没戏。你们自己看看,你们想要的那几个省,住着大量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你们想建立纯穆斯林国家。这些人怎么办?他们不可能接受啊。如果仅仅在你们穆斯林为主的地方建国,这没大多地方啊。就算建成了,那国家将会多么弱小啊,根本无法生存嘛。

 

内阁使团提出了一个联邦国家的方案。大致按人口分布划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有自己的自治区,中央保留外交、军事、交通等权力。大家继续在一个国家里共同生活,谁也别折腾了。

 

让印度保持统一和完整。在这方面,英国人确实很有诚意,也做了很多工作。

 

国大党和穆盟对使团方案都有些不甘心,但谁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大家想来想去,要不就这么着吧,有委屈也忍着吧,要不怎么办呢?

 

如果各方都接受这个方案,那么我们今天就会看到一个统一的印度,而不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好几个国家。可惜,尼赫鲁这时候又犯政治幼稚病了。

 

1946年7月6日,国大党召开大会,决议接受英国人的内阁使团方案。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尼赫鲁突然变卦,在结束大会的演讲中表示,国大党什么也没接受。三天后,尼赫鲁又表示,国大党可以任意改变或修改内阁使团方案。

 

这种临时变卦,希望借机多占便宜的做事风格,后来在印度外交中多次表现。不知道印度人这么干是基于什么心理。但不管是因为什么,这次变卦成为尼赫鲁一生最大的政治失误。

 

尼赫鲁的突然变卦,彻底激怒了穆盟。穆盟干脆掀桌子了事。7月29日,穆盟宣布:一、撤销接受使团方案。二、开始动手,也就是所谓“直接行动”。

 

 

此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就有武力冲突。但双方都有控制。这次,气愤之下,穆盟决定放手开打。印度各地的穆斯林开始攻击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三天之内就死了5千人。接着,印度教徒报复,又死了7千人。国大党和穆盟也就彻底决裂了。

 

这时候,英国仍然是印度的统治者,但英国那点兵力,根本不够用。派兵增援,总督夫人都吃不上肉的英国也无能为力。英国人一看啊,要完。这已经不是英国如何处理印度的问题了,这是英国人如何从印度脱身的问题了。如果骚乱完全失控,在印度的英国人,说不定全都得死。

 

当时的印度总督韦维尔,被夹在国大党和穆盟之间,已经里外不是人了。他所能做的,就是赶紧撤侨,把在印度的英国人尽快送走。撤侨计划命名为“疯人院行动”(Operation Madhouse),意思就是别想太多了,赶紧跑最重要。

 

那个末代总督蒙巴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接替韦维尔到印度上任的。他上任,就是接下烂摊子,把脏活干完,善后总指挥。英国人给蒙巴顿提出的最大任务,就是保持印度的完整和统一。这个任务很艰难,但作为英国国王的表弟,曾经的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正是这个艰难任务激发了蒙巴顿的雄心壮志。要是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就可以名留青史了。

 

蒙巴顿后来确实名留青史了,但他并没有完成任务,没有保住完整统一的印度。

 

蒙巴顿出发以前,英国政府已经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从印度撤出,印度独立。一年多的时间作为过渡。这时间已经非常紧张。英国在印度统治了350年,要在一年左右全部撤出,这时间根本就不够。

 

但是,蒙巴顿到了印度以后,和各方头头脑脑谈了一通,发现,原以为一年多的时间就够紧张了,但其实连一年多都等不到。国大党说,你们英国人赶紧走人,把政权交给我们。穆盟说,赶紧让我们独立,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所有的人都在催促蒙巴顿:快!快!快!

 

可以说,当时整个印度都处于急切和激动的状态,急不可耐地催促英国人赶紧走。好像只要英国人一走,印度就从此走上光明大道。他们哪里知道,巨大的灾难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们。急切激动的人们中的很多,即将惨死在灾难中。

 

 

既然任务是尽量保持印度的完整和统一,蒙巴顿就耐心劝说各方,大家今后还是在一起过日子,不要分家。蒙巴顿这个人有一个特长,那就是说服人。丘吉尔深爱大英帝国,坚决不接受印度独立。但蒙巴顿居然把丘吉尔给说服了。有此成功经验,蒙巴顿觉得,说服印度人也不难。

 

国大党这边勉强算是接受了。但蒙巴顿在穆盟这边碰上了钉子。穆盟的领导人,后来的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坚决要求独立建国,怎么劝也没用。

 

其实,蒙巴顿劝说穆盟不要独立建国的理由很充分。

 

一、印度穆斯林聚居的地区,不是一整块,而是分布在印度的东北部和西北部,中间不连着。不仅如此,虽然都是穆斯林,但这两部分人差别很大。

 

西北穆斯林,是雅利安种族,说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个子比较高,肤色比较白。东北部穆斯林是南亚人,说孟加拉语,个子矮小,肤色黝黑。这两部分硬要合在一起,中间还是不友好的印度。这很难维持啊。

 

二、西北部的旁遮普省,居住着1600万穆斯林、1500万印度教徒和500万锡克教徒。旁遮普省经济发展不错,英国人修了很多运河,这里是印度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省是个很难分割的整体。硬要分,势必破坏很大。

 

三、东北部的孟加拉地区,核心城市是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对于印度,就相当于上海对于中国。印度绝不可能放弃加尔各答。这样一来,独立建国的穆斯林国家,就要失去核心城市,那经济上可就损失太大了。孟加拉地区的英国省长就预言:这里要是离开加尔各答而独立,就将成为最贫困的乡村贫民窟。

 

蒙巴顿还指出,巴基斯坦从印度独立出去的所有理由,今后都可以用来继续分裂巴基斯坦。他预言,巴基斯坦如果独立建国,顶多25年以后就得再分裂。

 

这个预言简直太准了。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24年后的1971年,东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成为又一个新国家,那就是孟加拉。

 

蒙巴顿的理由是如此充分,换了别人早就被说服了,可惜真纳就是不接受。他就是想要个独立的新国家。蒙巴顿用尽所有说服技巧,终归还是失败。终于,他认输了,知道自己不可能完成保持印度完整的任务了。蒙巴顿开始转而制定印巴分治计划。

 

其实,蒙巴顿是有机会完成任务的,只要他再坚持等一等。

 

 

蒙巴顿提出来的那些理由,基本都被后来的历史验证了。巴基斯坦果然进一步分裂;强行分割旁遮普,酿成大祸,数百万人丧生;而失去了加尔各答的孟加拉,果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到今天也是。

 

理解这些理由,并不难,所以,虽然真纳极力坚持,但穆盟里的大部分人都已经动摇了。如果没有真纳,他们就会接受蒙巴顿的意见,放弃独立建国。但真纳的威望极高——国父级别的。只要他坚持,穆盟就必须服从。在这个问题上,谁也绕不开他。

 

1946年5月,真纳突然发病,严重到都来不及送到孟买了,在郊区的一个小医院,医生给真纳照了X光片,发现真纳的肺结核已经非常严重,顶多还能活两三年。实际上,真纳在1948年9月11日去世了。

 

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后,真纳要求医生严格保密。他知道,如果英国人或者国大党知道了这个消息,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就没戏了。在穆盟里,真纳的领袖地位无人可以取代。他一死,穆盟不会很快产生同样强硬、同样有崇高威信的新领导人。英国人和尼赫鲁他们只要拖延,等他死去就行了。

 

于是,那张X光片就静静躺在郊区小医院的保险柜里。如果当时蒙巴顿或者国大党的人看到这张X光片,印度后来的历史肯定大不一样。

 

这就是国家领导人的健康信息必须严格保密的原因。

 

 

既然分家已经无可挽回,蒙巴顿就转而拟定了分治计划。最终分家的时间,就定在了8月15日,剩下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了。

 

印度政府的各种资产,都分成两份,就连词典也撕成两本,A到K归印度,余下部分归巴基斯坦。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印度军队的分割。

 

印度军队,算是英属印度中种群融合最成功的地方。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等多种群的官兵,在军队中成功地融为一个整体,并肩战斗。可现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选择自己的归属国。

 

巴基斯坦当然不打算接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军人,这两部分人也都愿意留在印度。为难的是穆斯林军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世代居住生活在印度。即使是分治以后,许多穆斯林军官的家乡也在印度。如果他们选择巴基斯坦,等于就此和家人天各一方,分属两国了。

 

选择虽然困难,但后来还要困难百倍。独立不久,印巴两国之间就爆发战争,许多原本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许多原来以为分开几年就会再团聚的朋友,很快就在战场上刀枪相对、互相厮杀了。

 

不过,战友之情延续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要长久。1971年,东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独立战争时,印度支持孟加拉,派军队介入,击溃了在孟加拉执行任务的巴基斯坦军队。

 

一支巴基斯坦军队战败,向印军投降。印军接受投降以后,两军中的军官们,这些二十多年前的老战友老朋友们举行了一场板球比赛。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客们非常尴尬和愤怒,严令禁止再有类似举动。

 

 

最困难的分割是旁遮普省的划界。

 

旁遮普省在印度东北部,是多种族混居的地方。因为很富饶,所以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很重要。PAKISTAN中的P,指的就是Punjab(旁遮普)。所以,只能一分为二,两国都得到一部分。

 

这就是活生生的撕裂社会。一个在经济、文化、生活上都高度融合的地方,在很短的时间里,要人为地撕开,变成敌对的两部分,可想而知其中的人会有怎样的遭遇。

 

如果时间充足,慢慢划界,尽量照顾界限两边人的实际生活,让划界尽量符合各种自然和经济的分布,那样损失会少很多,但当时印度人急不可耐地要求英国人走人,要求赶紧独立,留给划界人员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多月,而且是在印度那炎热的夏季。

 

如果划界人员对旁遮普的情况非常熟悉,划界也会合理得多。但尼赫鲁自作聪明地要求必须派一个对印度一无所知的人,他觉得这样才能确保划界公正。

 

这个任务落到了一个可怜的英国律师头上。他确实对英国一无所知,他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做任何实地调查。他唯一的工具就是并不精确的地图。

 

在印度炎炎的夏日里——当时还没有空调,这位英国律师埋首在地图上,做着次大陆的肢解工作。他只能凭借经验和猜测,对着地图竭力想象现实情况。他深知,随着自己铅笔的每一次起落,无数人的生活就将改变。

 

在旁遮普,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的居住区域彼此交织、密不可分。任何划界方式都无法做到合理无争议。谁也不知道,一笔画下去,是不是就把一个农民的住房和他耕种的土地分开到两国,也不知道,一个族群聚居小区域会不会被错误地划到相反的国家。

 

时间太紧促了。平均一天要划界30英里。到后来,英国律师已经不敢出门,因为出门就会遇到大量游说他的人。他像囚犯一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午夜工作。陪伴他的只有两个生活助手,为了避免嫌疑,他甚至不能和助手进行讨论。

 

这位英国律师只能竭力把工作做好,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无论他怎样努力工作,“我的工作结束之日,就是他们互相杀戮的开始之时。”

 

 

果然,划界完成以后,两国都怒气冲冲不满意。不过,这恰好证明了这位英国律师并无偏向,但大量的失误和错划是必然的——怪谁呢。

 

接下来,旁遮普省内就开始了大迁徙。按照划定的界限,印度这一边的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这一边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迁往印度。旁遮普的大地上,在炎热的尘土中,疲惫不堪的人们在艰难跋涉。

 

同时,还有互相的大屠杀。关于印巴分治中可怕的大屠杀,说起来又可怕又冗长,这里就不说了。其中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是,这年秋天,一群在难民营中忍饥挨饿的人们向一名路过的英国军官喊道:“英国人还是回来吧!

 

相比旁遮普的可怕灾难,东北部孟加拉地区的秩序要好得多。这主要归功于甘地。甘地用彻底的自我牺牲,在加尔各答抑制住了人们互相屠杀的野蛮欲望。就凭这一件事,甘地就足以跻身世界最伟大的人之列。我曾经对甘地很不以为然,但了解了1947年甘地在孟加拉的所作所为以后,我彻底改变了对甘地的看法。甘地对印度的奉献和牺牲,无人能及。

 

但甘地毕竟不能在整个印度抑制人们疯狂的互相屠杀。这场突如其来爆发的大屠杀,把印巴两国领导人都惊呆了。他们对形势的误判,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他们以为,分治就像兄弟分家一样,分治以后,印度所有的族群、教派冲突就会彻底消失,可是现在,仅仅分治本身,就已经酿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屠杀。看着眼前这场自己完全束手无策的大屠杀,他们只能求助于此前自己很想尽快赶走的英国人。

 

 

1947年9月6日,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的尼赫鲁和另一位印度领导人帕特尔,来到蒙巴顿的办公室。他们看着大总督,“就像两个因做错事而挨罚的小学生”。

 

旁遮普的局势已经失控。移民数量远远超出他们的预计,政府根本无从安置,只能任他们自生自灭。首都新德里也发生大规模骚乱。刚独立的印度可能就此倾覆。南亚次大陆看来就要陷入不知何时结束的大混战之中。

 

“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我们的经验只存在于制造混乱而不是管理,我们在平时就连组织良好的政府也运转不善。现在是法律和秩序行将崩溃的紧要关头。我们无法面对这一切。”尼赫鲁老老实实承认说。

 

事后很多年,蒙巴顿对尼赫鲁这一软弱无助的形象严格保密。他知道,这个形象公之于众,对一个大国领导人来说是致命的。尼赫鲁去世多年以后,这次会面逐渐为人所知,果然极大刺痛了印度人的自尊心。他们愤怒地否认有这件事,认为这是对尼赫鲁的丑化。

 

但事实就是,英国人恢复了对印度的管理。蒙巴顿成立了紧急委员会,政府的各个部门被协调,各种资源被调动。蒙巴顿以军人斩钉截铁的工作方式应对飞速发展的局面。席卷北印度的可怕灾祸,在几周以后,终于得到了控制。

 

 

纵观整个印巴分治的过程,确实不能说这是英国人的阴谋。印度人,包括后来的巴基斯坦人,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冲动要为印巴分治中的种种悲剧承担主要责任。

 

想想其实也不奇怪。在英国人到来以前,印度甚至没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在国家治理上长期处于松散状态。历史记载也是一片模糊。印度并不缺少智慧,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印度人确实乏善可陈。

 

19世纪后期以来印度国大党等政治组织的政治活动,也无助于印度人增加政治智慧。这些政治活动,主要就是演讲、宣传、辩论、开会、拟定各种计划草案等等。这些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往往脱离社会基层,“精英”味儿太浓,成了少数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长期沉迷于这些政治游戏,没有经历过艰苦的革命锻炼,没有真正深入社会底层,没有和人民深入彻底的结合,当然就会缺乏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更不会有动员社会、改造社会的组织和能力。

 

所以,尼赫鲁们才会对印巴分治这样撕裂社会的大事轻率而为,甚至任性胡来。政治,事关无数人的生死命运、身家性命,但在他们的经验里,政治就是种种表演和游戏,实在玩砸了,还有英国人兜底。可他们又赶走了英国人。

 

二战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和铁幕等原因,出现了好几个分裂国家,比如东德西德、南北朝鲜、我国的海峡两岸、南北越南、南北也门等等。

 

这些分裂国家,要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恢复了统一,要么坚持追求统一结束分裂。相比之下,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则要尴尬得多。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不但完全没有重新统一的愿望,在经过了几十年以后,两国依然没有建立起正常和平的关系。一个克什米尔问题,几十年也不能划定分界线,要持续进行武装冲突。

 

如果两国因为想要恢复统一而互相较量,也可以理解。既然已经分家,也不想再统一了,就各自过各自的日子,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发展经贸关系呗。何必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地打来打去呢?想要打出个什么结果呢?是要彻底消灭对方吗?你们自己觉得可能吗?

 

这样打来打去,战略目的不明,打得也毫无章法。从巴基斯坦的角度说,本来就是贫穷落后的国家,还要因此长期失血。从印度的角度说,在身边给自己制造出一个敌对国家。因为要共同对抗印度,我国和巴基斯坦结成了近乎同盟的关系。我国因此在南亚有了大把的机会可以利用。从我国的角度说,这是大好事,但印度这是图什么呢?

 

从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的过程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其实印度人也不图什么,他们就是缺乏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办事就是这种水平。就像尼赫鲁自己承认的那样,印度这个国家,包括国大党,本质上只善于制造混乱而不是有效管理。他们至今也没有摆脱英国殖民的影响,他们就是给成年人捣乱的小孩子,还没有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对中国来说,这是好消息吗?

 

既是好消息,也不是好消息。

 

是好消息的原因是: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印度都不会成为中国这样整合为坚强整体的、有着强大行动能力的国家,不足以真正威胁中国的安全。

 

不是好消息的原因是:身边有这么一个体量超大却智慧不足的家伙,也挺烦人的。他们会不可理喻地制造出事端。无法以常理度之,只能跟着他们折腾。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当时中印关系其实挺友好,没什么大问题,根本不必打起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真心想和尼赫鲁友好相处。但不知为何印度人突然闹事,以至于主席说,想了三天三夜也不明白尼赫鲁这是要闹哪样。虽然印度人最终把他们自己弄得灰头土脸,但我们不是也得跟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吗。真是宁和明白人打架,不和糊涂人说话。

 

就拿划定国界这件事来说,如果印巴之间都迟迟不能划定边界,中印两国边界的划定,看来也是遥遥无期。中国曾经提出过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但印度不知出于什么理由,就是不接受。

 

还记得1946年7月尼赫鲁突然变卦激怒穆盟那件事吗?看来啊,那就是印度人的标准行事风格:莫名其妙、心血来潮、没有大战略、为了小便宜宁可放弃大利益。一言以蔽之,任性过瘾当时痛快最重要。

 

或许,神灵太多的国家,就是这样“神叨叨”吧。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为什么会有吼爸吼妈

“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正确姿势

毕竟还是大时代

虽然中德关系很友好......

原来美国人并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

如果你是美国白人

美国骚乱中的抗议者想要什么?

这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为什么如此歇斯底里地打压华为?

中国要接受国际疫情调查吗?

新冠确诊破百万,美国人怎么还不在乎?

新冠战役是一场刺激了整个西方的新甲午战争

中国在防疫中展现的超强国家能力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