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悄然走红,能否成便民生活圈“标配”?
近日,话题“社区食堂为什么吸引了年轻人”登上网络热搜。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作为政府托底、服务老年人的一种便民举措,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如今,社区食堂把服务对象扩展到整个社区居民,也“圈粉”了不少年轻人。社区食堂究竟为何“出圈”?经营状况如何?能否成便民生活圈“标配”?本报记者深入新区多家社区食堂进行了采访调研。
“菜品多,味道好,价格便宜。”近日,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上班的“00后”小秦找到了午餐的好去处——家禾幸福里社区餐厅,一份秋葵蒸蛋4元、香菇上海青6元、杏鲍菇炒牛柳8元……小秦连呼“真香”。
家禾幸福里社区餐厅
“65岁老人15元、75岁老人13元、新就业群体套餐12元……”在餐厅电子屏上,醒目地标注着优惠套餐价格。“菜品实惠健康,环境舒适,感觉很不错。”虽然不能享受优惠和补贴,但能在离工作地不远的餐厅吃上一口实惠的家常菜是小秦选择社区食堂最重要的原因,阳光好的时候,她喜欢坐在窗边,“感觉自己像在街心公园里吃饭。”
“每天翻花样,烧得软糯,适合老年人,菜价比周边社会餐厅便宜20%以上。”负责人告诉记者,买菜做饭看似简单,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轻松,在一些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的老年人身上,这种困难还会被成倍地放大。
“凑合煮,将就吃;做一锅,管几天”等问题突出,助餐服务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内容,社区食堂目前采用“市场化+公益”运营模式,以市场化运营利润最大限度补贴老年人就餐成本,跟单纯的市场化餐饮商家有所区别。
虾仁豆腐、肉末豇豆、鱼香肉丝……从饭菜的口味上来讲,既有满足老年人喜好的清淡款,也有年轻人喜欢的麻辣款。
“居民可以来堂食,也可以自取回家,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由我们工作人员打包送餐上门,”孝诚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帆介绍,机构近年来延伸助餐服务触角,打造“一刻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目前配餐服务覆盖了周边6个社区,每天送出的午餐有100多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整,让社区食堂从面向老年人到“老少通吃”,涵盖更多年龄群体。
为居家老人
提供配送服务
居民可通过微信
线上下单
去年10月,住建部、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社区要“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可以说,带有普惠性质的食堂,已经成为社区应当配套的设施之一。
“办社区食堂,别想赚钱,不贴本已经很不错了。”一家社区食堂经营者李经理坦言。
李经理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他的社区食堂日接单量约200余人次,加上承担街道为老送餐上门项目的老年餐的制作,日营业额3000多元。“扣除房租、水电煤气费、原料成本及人工的住宿、工资成本等,如果没有一定的费用减免,很难维持。”
李经理介绍,目前,新区大部分社区食堂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免场地费、部分免水电煤气费。“这两笔费用减免,对社区食堂的运营很重要。”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社区食堂由社区主导,引入第三方公司承包经营。要么由街道或社区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经营,要么由政府出钱委托第三方运营,还有就是商业化的社区食堂,只是给老年人提供优惠。但不管方式如何,社区食堂由于客群、定价等问题,都很难赚钱,甚至大部分会陷入持续的亏损,只能靠补贴维持。
EN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