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母亲影展随笔⑫ —— 特辑「观片笔记」
母亲影展随笔第⑫辑 —— 特辑「观片笔记」
章梦奇+郭旭宏+俞爽+戴旭+胡涛+张盾+刘晓倩+高昂+刘通
章梦奇→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母亲影展2022」共收到70部作品报名,选片+策展组9人,章梦奇、俞爽、高昂、胡涛、郭旭宏、刘晓倩、戴旭、刘通、张盾。每位在观影后需写下短评,策展构想,以及入选建议。到目前为止,在紧锣密鼓的看片进程中,所有提交的影片至少已有了一篇短评,最长的短评也有过千字。所有作品被看见,被阅读,策展组力图通过文字语言转换出对同一部影片的不同层面读解。我想对于我们来说学会阅读,以及看到他人如何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巨大的收获。
此次影展报名的影片最长137分钟,最短1分钟,创作者年纪最长的出生在土改年间,年纪最轻出生在电子计算机进入家庭的千禧年。所有收到的影片几乎都聚焦“母亲”,以母亲为镜,以母亲为力,以母亲为井。其中不乏由母亲为创作原点,辐射至母亲的母亲、父亲、祖辈、城市、国界等丰富的指向。在这些影片中,梳理自己与家庭关系,借助影像创作介入日常生活,尝试建构新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重新看见“母亲”的过程中反照自我。
列数出的策展方向如:对话、走近、进入、母亲身体、母亲的母亲、透视、棱镜、真实影像的应用/介入、和母亲坐时光机…… 在选片和展映之余,影展团队也在大开脑洞,试图开发出更多以创作为名,聚合、探讨、共学的不同形式的工作坊和对谈。希望影展不只于观与看,还愿激发更多创作之力!
郭旭宏→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母亲影展2022」目前所有收到的影片,已看过一半。总而言之即,「母亲」这个抽象的概念,渐渐有了其形象,落到了更具体的「人」。每个作者各自讲述着其「母亲」、其「家庭」、其「家族」等等,映照出各自的“我”。而这个“我”,又相互映射,卷入其中。细微的个体,却映射出时代的齿轮所留下的种种痕迹,清晰,深刻。“我”讲着“我”的故事,讲着讲着,发现讲的是“大家”的故事。「母亲」,仿佛不仅仅是“我妈妈”,而是每个具体而微的生动的个人。我不仅在观看,更是从中感受,令我不断反思。
俞爽→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从很大一部分报名影片中,我看到我的同龄人试图通过摄像机和母亲打交道,笨拙、青涩、鲁莽皆有之。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很能理解:因为时代变得太快,生活的模版变得太快,我们和妈妈太不一样;妈妈的历史如谜,被我们之间短短几十年的时差瞬间埋没;但是我们的现实又紧紧捆绑在一起,在新时代、新欲望、新自我、新危机的冲击下被打成死结。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所有拿起摄像机直视(或者偷窥)母亲的作者,都是很勇敢真诚的人,大家都在寻找关于自己生活的答案。作为观者的我也感觉被踢了很多脚,被踢回到自己的生活去做更多的行动。这也是“母亲影展”对我的意义,从创作反馈到如何生活。
以上是由我的痛点从七十部报名影片里对接感应到的某一种特定的节奏,还有很多不同年龄段、不同视角的创作,形成其他的节奏,同样值得被强调出来。
戴旭→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母亲影展即将来到公布入围名单的时候。作为一个线上的影展,包括策展团队的9人都分别身处天南地北的线上,各自推进看片节奏。
我在书店工作和看片工作中交替,这两天每天看片到凌晨3点,在看到第5部片之后,不禁发出了「看到那么多作者的母亲,真好啊!」的感叹。这样的感叹无疑是来自于我们所征集到的作品,看到作者们无比真诚的对「母亲」这个概念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经验,各位作者藉由影像的媒介重新审视、梳理、解构「母亲」。
讶异于那么多的人,对母亲的凝视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在自己的语言、写作方式下,对于我来说,让我看到了和我母亲同辈的人,独属于她们的瞬时或者纵深时间下的「成为」过程,她们不是为了作为「母亲」而存在的,而是她们如何在面对生活、工作、以及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种种经历的过程中成为了母亲,她在怎样的巨浪下起伏、她在怎样的对峙下完成、她在怎样的妥协中专注……她如此千奇百怪,但是她又如此的和「母亲」这个身份交互。
虽然我们意旨「母亲」是多元的,可能是“我”本身就是母亲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可能是“我”作为母亲审视自己的女儿也成为了“母亲”,或是“我不想成为母亲”,等等的讨论。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看片中,我透过「母亲」看到了和我差不多的更多同代人,他们的思考、际遇。我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励,也被温暖。同样作为作者的我,在看片的过程中也被不断反哺。
我们通过「母亲」,一来试图理解和我们最密切关系又有时不知该如何与之共处的人,我们被她塑造,又想在自己不断往前走的时候回头牵起这个塑造我的人的手。这样我们重新拾回对一个人的理解、一段关系的理解、一种群体或是家庭的理解。
二来我们想要看见自己,以至于更理解这个当下的社会,以及我们经历的时代。我们无法涵盖一个时代变化浩大无边际的所有,但是通过她,我们或许能重新知道我从何而来,这里不是意图想表示影像作为一个人内心疗愈的功能,而是想表达在影像建构之中的思考,我们能够完成自我的再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我们能够更独立存在探索的第一步,走近母亲,就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我们脚踩的当下。
我们从母亲身上的汲取从婴童时代开始,是一种物质上的充盈,而在此时通过影像去写作母亲的我们,亦是再次被母亲所滋养,是精神上的敲钟。我们在看到一个人「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更能知晓自己要向何处「成为」。
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走向同样的方向,我仍旧能够看到在作为影像写作的过程中,本是好像在做着拍摄——剪辑——成片一样制式的事情,但是没有思考、或思考的偏颇,让我觉得我们仍旧还有长远的路要走下去,有太多觉得本不该不必再说的话还要再说出来,因为我们已经是在面对「母亲」了,怎么还能做出这样的功利的利用的影像,那不仅仅是发问的问题,而是要不断去身体力行一些事情。
当然欣喜是多的,这种欣喜不仅仅是看到特定的结果,而是看到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会不会在未来生发,这种可能会不会有延续下去的方式,这也是对于我们来讲可能会要去努力的方向。
而此时,说最简单的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就是:
“做母亲影展是一件太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胡涛→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这个月的晚上是我观看“母亲影展2022”参展影片的固定时间,观看地点是在老家我爸妈结婚的老房子里,我也出生于此,这段期间,家里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生活。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作者创作出关于“母亲”的片子,观看影片映照着我的现实处境,非常感谢投递影片的作者!
参展影片观看过半,在现实生活中,创作者从多元视角思考“母亲”,从不同维度呈现“母亲”。参展作品既有初出茅庐的惊喜之作,也有成熟作者的力作;既有“他者母亲”,也有“自我母亲”;亦有“我”。“母亲”成为记忆的隧道、时代的缩影、家庭的谜语、自我的镜子。
尽管创作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创作指向行动,行动孕育出改变。透过“母亲”折射出现实困境、自我怀疑、人生思考。
埃里希·弗洛姆《论不服从》提到“从被动地生根在自然和母亲的子宫里,人又再次生根——这次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和所有生命结合在一起。”我钦佩创作者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勇气。我也坚信,关于“母亲”,这只是开始……
张盾→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在「母亲影展」连续观片,我的最深感受就是七十部关于母亲的影像聚合在一起,拥有了无比丰富、深邃而又迥异的层次。
我看到了各个空间的母亲:漠北荒原、异国他乡、南方之南、废墟、卧室、厨房;我看到了各种状态的母亲:疲惫、开心、愤怒、孱弱、恍惚;我听见了各个母亲的声音:南腔、北调、沙哑、尾音向下、沉默。
“母亲”让人褪下面具,裸身赤诚地面对自我,追溯母亲,追溯源头,同样也是在寻找自己。我敬佩那些创作者们拥有拿起摄像机,与母亲坦诚对话的勇气,他们在书写个体与家庭的私人纪事,区别于冷冰冰的、符码化的公共档案,私人档案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存在留下证据。
观影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创作者们关于「私人档案」的构筑方式。他们不惮于在影片里使用一切涉及记忆的材料与媒介——旧物、日记、录音、静态照片、古早录像;他们把最难堪、最愤怒、最甜蜜、最无言的日常时刻放置到作品关键处;他们一步步靠近生活表象之下的、人与人间隐秘的联结。
这是一次珍贵的观影体验!
刘晓倩→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2月15号征片结束后开始集中看片子,现在还没全看完,但看第一部的时候情绪就被吊起来了,原来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上的母子画面内容,多年后再次被作者谈起,并从自己与母亲之间探索复杂深刻的东西。有时在想,“母亲”这一角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承担了我们生命中的哪些部分,又是如何去承担的。
创作者们打开自己,对准自己的家庭,自己私密的东西,或者说最本质的就是对准自己探寻自己,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自己,而不是另外一个人呢,母亲和自己成了彼此相互的映照,看到了一个不同层面的母亲和自我。
对于母子关系,始终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强大的勇气把镜头对准自我和母亲,如果对准,我想我和母亲的关系是不是会发生变化,我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我,母亲也许会变成另外一个母亲,我们都变成不是现在的自己,但变成怎么样子呢,还不知道。因为摄像机里也不全是亲密和谐的东西。
创作者们80后90后不少,甚至00后也拿出了成色很不错的作品,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在这些不同作者的镜头里,“母亲”这一形象变得多元起来……
高昂→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从开始策划母亲电影节到征片结束,马上就要开始举办电影节展映了。我们一群人,好像就开过三次会,每次会议的时间也不长。但整个过程进行的却极其顺利。清晰的进行完整体规划,很快地认领了自己想做的工作,接着就稳步的进行下去了。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绝对话语者。就是一群人因为热爱,一起坐着一件想要做好的事情。我很喜欢这种方式。不拖沓,不耗气力,享受其中。
最近可能是我第一次如此集中的看片,而且是看关于一个话题的片子。70部谈论母亲的作品,我是惊呆了的。想到了关于“母亲”这个话题的厚度,但没想到会有如此丰富的表达方式,如此多角度的关系探索。看的哭了,笑了,恼了,乐了,是“母亲”的话题自带感染力,也是我们收到的作品不乏真情实感的流露,真正内心的探索。我学的很多,也很受启发。
这些影片好像在说,即使是这世上最亲密的关系,我们也在用心的反思。看似好像没事儿找事儿,但这里面,有我们的怀疑,质问,对抗,妥协…… 是一次次的扒开了,往里去看。看那些不堪,看那些忽略的,看那些遗忘的,看那些细小的,看那些多面的……并试图理解。
刘通→母亲影展随想——观片笔记
有幸参与母亲影展,真的很有幸,也是人生第一次,人生太多第一次,但珍惜的第一次能有几回?影展影片大多数都是人生第一次这样那样去观察母亲,看似简单的这样那样,却被我看到,而使我在怀疑自己有没有这样那样的去观察过母亲,我甚至不在这样那样之内,我就在这样那样的之外的内部,我就是母亲的一部分,我是一个被观察者,而从未抽离出来去观察阅读过母亲,真的让我难过。
如今我在积攒有关于母亲的素材,以这种方式去试探对方的动态,有时候我会很烦,有时候我又很需要,我在这种徘徊中与我的母亲在各种角力,我无法摆脱,我甚至越陷越深。
通过影展影片的表达方式及内容,我开始了反思,我反思我爸口中的我母亲,我哥口中的我母亲,我弟口中的我母亲,我嫂子弟媳口中的我母亲,我两个小侄子口中的我母亲,我口中的我母亲,我全家人口中的我母亲,与我内心的母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母亲随着他们口中的表述愈加清晰但也愈加的模糊,就像迷雾中我寻找那位被家人伤透心的女人一样,从模糊到清楚,从清楚再到模糊。
(编辑:戴旭)
「母亲影展2022」影展团队:
章梦奇、戴旭、张盾、俞爽、刘晓倩、高昂、郭旭宏、胡涛、刘通
影展缘起: 始于「草场地工作站」周末线上放映,截止目前已经进行到41场,以延展线上放映的可能,母亲影展以「非竞赛」的方式,不以「热闹」为目的,强调「放映对话」,以助推真实影像创作者的「长线创作」,对话不同参与者个体的思考和反馈。期待更多试图通过创作解答当下问题的新作者,以此为契,落地创作。
影展宗旨: Mother,Mother,just Mother!母亲影展2022(FILM FOR MOTHER 2022)在现实皱缩时刻,发问真实影像要走向他乡还是故乡?我们期许一种像说话、呼吸、心跳一样的原生能力,自由并负重的进行影像表达。藉由真实影像穿过当下生活,逆流照镜存档记忆,影展宗旨为从自我的照亮到众人的照亮,将创作视作生命之车,一生驾驶伴随。——戴旭执笔
影展宗旨:
1. 征片类型:征片作品聚焦「非虚构」影像,强调作品主题和「母亲」相关,Mother,Mother,just Mother!
2. 作品限制:不限时长、不限年份、不限地域
3. 展映方式:B站线上直播
4. 征片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2月15日
5. 报名方式:扫码下载报名表,发送至邮箱ccdworkstation2020@qq.com
6、参展作品需提交:
① 影片链接(首选百度云a,其他地区可提供vimeo可下载链接)
② 海报或者剧照 (以邮件附件形式提交)
③ 影片需要内嵌的字幕(华语区需要中文字幕,其他地区需要中英文字幕)
母亲影展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