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⑬ | 张盾+吴文光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3-04-08

策展单元概念片剪辑:胡涛



「多棱镜向」策展单元 


影像折照多棱人生。


 线上直播:哔哩哔哩直播 

(草场地工作B站,https://live.bilibili.com/22675901)

映后讨论:腾讯会议室(ID:4084685267)


13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张盾:母女跨越困境


琬真导演映后谈到她创作的原则:「不带目的进行拍摄,做一个家庭影像的收集者」,慢慢地积累,而后道路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片中的母女二人似乎在那个时间都处于一种故障的、困境的阶段,女儿陷溺在青春期的化冻沼泽里,母亲则一直没有体会过精神生活的飞翔,她的前半生被家庭关系牵绊桎梏,她现在想要挣脱出来。非常有意思的是,女儿是作者,母亲也是作者,母亲不仅对周遭世界洞察深刻,同时也有强烈的自我反观意识,她创作出作品《是我吗》,将自己面庞、身体的各个部位拼贴重组。影片中的母亲甚至比作为拍摄者的女儿更能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

 

非常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影片尾端,母女二人环游欧洲,坐在一列火车上。窗外是美丽明媚的风景,母亲突然开始无预兆地谈论生死,谈到死后不必祭拜,又谈到女儿还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能和女儿一起出游非常幸运。我看到了一道二人超越困境、跨越困境的缝隙。

 

吴文光:DV精神


母亲影展第四轮“多棱镜像”第二场,陳婉真影片《是我吗/妈》,女儿拍母亲,拍出母女二人故事。努力挣脱“职业妈妈/家庭妇女”、“活出精神”的50几岁妈妈,拼命逃离母亲规训教导的20几岁叛逆女儿,相爱又撕扯,打断骨头了连着筋……估计不少母与女(或者也包括母与子)都可在片中“看到自己”。

 

我在片中感悟到作者借“阅读母亲”来“阅读自己”(所谓自身反观),本来想用“以母为镜”为题写看片笔记,但片中出现作者手持DV与母亲对坐画面吸住了我,作者手持的那款DV机貌似Sony B-35,我也曾经用过,2000年前后,俗称“掌中宝”,那是让我“影像道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一根撬棒,由此我从“高档摄影器材+拍摄班子+制作投资”捆缚中解放而出,摇身变成一个DV随身任意妄为影像自由人。

 

所以我改主意,要写篇“忆旧”文,说下来自20多年前的“DV精神”。

 

婉真说《是我吗/妈》是她的第一部片子,说她之前好像也没想过拍片子,在法国学电影专业方向是理论研究策展,因为和母亲之间纠缠日深关系让她难解,拍部片子似乎是一种“解脱”方式,“拍摄”由念头变成动作就是因为DV。

 

DV就是“Digital Video”(数码影像)缩写。被称作“DV时代”除拍摄前期设备轻便便宜外,还包括一台个人电脑可以搞定后期剪辑。也就是说,拍摄有自己的DV,拍完在自己电脑上剪辑,用我当时的话说,“睡觉的床距离剪辑电脑五步走到”,不用租剪辑机房(一大笔钱),当然也不用花钱租拍摄设备以及租拍摄班子(又是一大笔钱)。真正进入“摄影机像笔一样”。

 

婉真这部片子就是在2000年过后那几年拍的,四比三画幅,颜色没有今天高清4K的那种色彩直感,出自2000年前后特有的“DV味道”。婉真说她断断续续拍了六年(原因不是“没钱”,是思来想去片子该怎么弄)。这种自由任性真是奢侈。还是因为DV啊!没有DV不可能有婉真这部片子。

 

创作最需要的是自由,DV让影像创作自由落地成行。我可以体会婉真的“自由”,我的感同身受也是来自那个时候,1998年拍《江湖》就是DV干的,那是“自由尝试”最初,以后更多体会并尽情享受“自由影像”。

 

映后谈婉真谈到她并不是“想拍个片子就开始拍”,她说,“拍”是她的一种本能动作,所谓日常记录,“有片子”是之后的后续动作。

 

我以为,婉真说到了“DV精神”精髓要点了。创作源自内心,也发生于日常;DV如笔,影像由此而成写作。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① | 开幕片《两个家庭三代女“说母亲”》| 邵玉珍+洛洛朱朱+吴文光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② | 第一轮“二次分娩”《The River》《千年虫》| 庄炜+吴文光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③ | 第一轮“二次分娩”《与爱有关的日子》《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 吴文光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④ | 张盾+陈波+李新月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⑤ | 李新月+吴文光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⑥ | 吴文光 | 流水账记录与存档标识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⑦ | 徐小涵+李新月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⑧ | 吴文光:日常之异质与崩塌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⑨ | 吴文光:偏离与校正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⑩ | 张盾+李新月+吴文光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⑪ | 吴文光:“多棱镜像”→离散与重塑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⑫ | 吴文光:阅读母亲→阅读自己



有关影片


作者的话


Covid-19期间,在香港留学的我不能够回家。仔细想来,我也一直没有与母亲打视频电话的习惯,甚至电话都很少打。我与母亲的关系就像是在互相折磨,不理解她与心疼她的情绪势均力敌。了解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样作为女性的我,对她年轻时的艰辛感到心疼,同时我又埋怨着她对我的忽视,造成我们今日这样的关系。她年轻时曾不顾一切去等待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在我长大之后,却告诉我,一个有能力对自己好的男人才值得爱。我对她矛盾的感情依然在进行着。我决定用她拍摄自己的短视频,以及视频聊天的方式,重新认识她。也许,我永远也无法认识她。


作者简介


邓缘圆,99年生广东客家人。本科就读于深圳大学传播学专业。现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艺术硕士专业。目前以影像作为主要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钟情于写实风格影片,努力呈现原始素材本身就具有的美感。


策展团队推荐


俞爽:好难过啊,我看哭了。题目《Face and Time》是对FaceTime软件的拆解,但是不止这样小聪明,作者真的在一堆虚拟碎片中有凝视到穿越过许多时间的妈妈的脸型(的一点点)。重点还是,我在好似什么都抓不住的数字海洋里吃到了一点点「她妈妈的人生」以及「我与妈妈的关系」的味道,欲语还休,此中有真义。


梦奇:仅仅是将三种元素编织构建:视频采访——与父亲、姨妈;视频通话——与母亲;抖音视频——母亲的网络虚构形象。形式之下,从视频采访叙述中“看到”母亲的爱情,在抖音虚构形象中母亲将分身浸溺在相貌俊俏时爱而不得的情愫。在面部特写的变换中家庭的“脸型”出现,宿命感蕴藏其中。


高昂:从形式上,对视觉材料和声音的使用,以及互相之间的搭建,有一种奇怪的和谐。成功的把情绪,感情,疑惑编织在一起。飘渺渺的,看完后却一下子就砸在我的心里。


张盾:手机视像作为私人档案的材料一种,作者从虚拟的、碎片的信息流中一点点打捞起母亲的面孔。分隔两地的母女用视频通话的方式互诉彼此的心事,女儿得以重新审视母亲、认识母亲,个人觉得采访父亲、姨妈,询问关于母亲形象的段落没有实践的必要,那些都是外部视角,不重要的,不如继续挖掘探求与母亲更深层次的对话。「母亲美颜唱歌视频」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有一次我去拍摄她,询问无关于她的事情,她很生气:“你拍我为什么不看看我的生活呢?”说着拿出手机,翻出自己拍的抖音,里面也有许多她唱歌的视频。

作者的话


莎麗的爸媽已經不在,每次照著記憶裡媽媽的家常菜做法,就彷彿回到媽媽在的時光;科雅回到柬埔寨娘家時,無形地從媽媽、太太的⾓⾊切換成⼥兒,⽽已成歷史的紅⾊暗影卻未曾消逝。那我呢?從未有過遷徙經驗的我,在國家邊境裡被移⺠官誤認為另⼀個⼈,此後,「我是誰?」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作者简介


陳惠萍,1980年⽣,紀錄⽚⼯作者。因為⾃⾝成⻑經驗,關注底層勞動者的⽣活與存在本質的乖離荒謬,影像在情切與冷眼間徘徊。但不論影像與現實的距離遠近,都是為了更加靠近⼼中的真實。近年個⼈作品為⽣祥樂隊⾳樂錄影帶《野蓮出庄》、紀錄⽚《漂流廚房》曾⼊選台北電影節「明⽇台灣」專題、臺灣國際⼈權影展、南⽅影展等等。


策展团队推荐


胡涛:从出生下来,我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外在移民”或“内在移民”,我感受到作者借以“流浪者”的视角,从他者和自己的家庭、关系、历史、记忆等来返溯自我。


章梦奇:huiping?还是huipeng?一次旅途意外让作者经历了一场“身份剥夺”的诡异事件,于是开启一场自我重构之旅。人该如何自我确认?是国籍?民族?历史?还是乡愁?家庭?食物?一场将自己反身入地的自我探寻之旅。


旭宏:開篇關於「身分」的疑惑與困擾,牽扯出龐大的「家族漂流史」。廚房中,記憶「媽媽」的家常菜做法,留住家鄉的飯菜之味,提醒著自己的來由。蔬菜,廚房,洗衣房,母親,父親,街道,鄰居,族人,所有的「日常」逐漸拼湊出一個「我」,訴說著基因中的記憶往事。


作者的话


2002年,我第一次看到媽媽的動態影像作品
做了她二十幾年的女兒
我突然覺得『她』好像是一個陌生的人
但又好像還是我熟悉的那個媽
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的想透過攝影機去看看『她』
後來,在拍攝的過程裡
我逐漸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和她之間
看到了多年來積壓的回憶和情緒。
透過那些作品,她在尋找什麼呢?
而我透過拍攝她,又在尋找什麼呢?


作者简介


陳婉真,女,1978年,畢業於法國里昂盧米埃大學表演藝術所電影組。現為獨立影像/文字工作者,從事紀錄影像製作、紀錄片研究與評論。將紀錄片視為探索真實的工具,專長研究領域為第一人稱敘事紀錄片、紀錄片中的虛構與真實。


策展团队推荐


梦奇:母亲用DV探索人生的可能,女儿用DV探讨母亲与自我的捆缚。母女两人似乎借助创作奔向内与外的两级:一个是通向更大世界列车,另一个是返回母体的隧道。在直面母女关系最残酷的日常对话中,这趟相反的路途却将两人带回彼此看见、也重塑自我的原点。


旭宏:母女二人拿起攝影機,對準生活,對準彼此,對準自己。作者的畫外音讀白,緩緩道來。「母親」瑣碎的日常中,不僅「看到」她,也窺見「自己」。片中作者一直同其媽媽爭吵,她想紀錄下母親喜歡“強加觀點”的樣貌,卻發現自己才是每次爭論都要“佔上風”的那個人,兩代間的溝通方式太不同了。片中媽媽的觀點是“先吃肉”,先把好的吃掉,而作為女兒的作者堅持自己喜歡先吃米飯再吃肉。媽媽說“剛做好的肉好吃,吃完米飯肉就涼了不好吃了,而且也吃不下了”“有食欲的時候先把好吃的吃掉”……確實,想到吃水果,我總會把壞掉的不好看的先吃掉再吃好的,為什麼不先吃新鮮的呢?等新鮮的壞掉後再吃?就像自己總想著以後掙了錢財務自由再去創作拍片,為什麼不趁現在去做呢?會有財務自由的那天嗎,即使有,還會有創作的動力嗎?


刘通:影片就像一个女儿和妈妈之间的精神桥梁,时而克制时而不克制,这可能就是女儿和妈妈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摄影机的作用。本片不仅仅是作者本人在阅读其妈妈,也是客观的把我带入进去在阅读母亲,使我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妈妈。片中音乐是我注意到的一部分,带有作者的情绪,最后的音乐伴奏是非常舒心的,我想我一下子就放心了许多,因为给我的感觉母女之间的种种,通过这部四年拍摄的作品给化解掉了,似乎各自找到了一个出口,不再是吵出个输赢,而是相互理解和包容。



「母亲影展2022」嘉宾论坛 ① 

  Dr. Ian McDonald  


网络研讨会编号: 945 9807 5297

密码:1234567

ZOOM会议链接:https://zoom.us/j/94598075297?pwd=MlZZa2x5R281OVF0Y2xXTWNQZkpLUT09


导演作品《谁是欧洲》(参加论坛请提前观看此片)


线上观看链接:

https://vimeo.com/374676834





「母亲影展2022」影展团队:

章梦奇、戴旭、张盾、俞爽、刘晓倩、高昂、郭旭宏、胡涛、刘通


 影展缘起: 始于「草场地工作站」周末线上放映,截止目前已经进行到41场,以延展线上放映的可能,母亲影展以「非竞赛」的方式,不以「热闹」为目的,强调「放映对话」,以助推真实影像创作者的「长线创作」,对话不同参与者个体的思考和反馈。期待更多试图通过创作解答当下问题的新作者,以此为契,落地创作。


 影展宗旨: Mother,Mother,just Mother!母亲影展2022(FILM FOR MOTHER 2022)在现实皱缩时刻,发问真实影像要走向他乡还是故乡?我们期许一种像说话、呼吸、心跳一样的原生能力,自由并负重的进行影像表达。藉由真实影像穿过当下生活,逆流照镜存档记忆,影展宗旨为从自我的照亮到众人的照亮,将创作视作生命之车,一生驾驶伴随。——戴旭执笔


 影展排期: https://mp.weixin.qq.com/s/vek7QaLjQx-Mfw9e9CjL9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