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交换生@PKU,未完待续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交换生 校际交流
考试周已经到了,暑假还会远吗?然而对于正在燕园的交换生而言,一门门课程的结束,也意味着别离的一点点临近。从寒冬走到盛夏,一学期的故事即将翻过终章。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同学们在北大会get到什么?北大的课堂风气、占座习惯、澡堂文化又带给这批交换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回答说……
1
1
1
" 第一次是因为图宾根大学的汉学系跟北大有合作,必须来北大交换。那时我都跟德国同学在一起,像旅游一样,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觉得如果再来一年的话会更好,于是申请了第二次的交流。"——小乔(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
像小乔这样选择第二次交换的并不常见。他认为,当今时代,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异常重要。再次选择来北大交换,除了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长期深入探索。当然,精进中文,也是重要的目的。
北大恰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北大“以空气养人”,漫步在未名湖、图书馆、百年讲堂间,便可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选大陆所有学校的交换项目,但北大的名气大,我也喜欢北大”,这是绿绿(来自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对选择北大的回应。
此外,许多学子走出国门,影响着世界对于北大,乃至中国的看法。日本的霜野莉沙(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坦言“我本打算去法国留学,但在中国室友的影响下,激发起了来中国留学的兴趣”。
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外,交换生也包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加拿大留学的章蔓萱(来自加拿大皇后大学)认为“北京大学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是具有情怀的。而我选择北大交换的理由很简单,就想感受中国第一学府的学习和生活。”
1
2
1
中国同学想象中的北大想必是神圣的、心之所向的最高的学府,具备最完善的设备、最好的师资、最浓厚的学习氛围,而大部分的交换生们对这里的想象并不如中国学生多。“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来过中国,对中国、对北大没有太多了解,也没有什么想法,准备来迎接惊喜。”来自英国乐露薇(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打趣地说道。
由于不想让想象和初步了解而导致的落差影响自己行为、束缚着自己,来自台湾的Jing(来自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来北大前对这里的生活不做任何预想。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测试在面对全新体验时的第一反应、接受来自未知的挑战,更想让自己彻底地融入这里,真正成为这里的一份子。
台湾的绿绿、日本的霜野莉沙和新加坡的林沁彤(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对北大的设想不约而同地落在满园的学霸身上。她们一致认为,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想必卧虎藏龙,高手如云,很期待可以遇见这些学霸。
“来之前就听说过这里是学霸汇集之处,一直想要能被学霸的魅力shock。”——绿绿
“ 来北大之前认为北大是属于学霸的大学。日本的大学生比较多的以课外活动为主,不像北大很多学生是以课业为主。现在的感觉,我在中国音乐学社里头,北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虽然很多人都是学霸,但是他们也是对音乐有热情,他们的学业和课外活动都兼顾地很好。”——霜野莉沙
来自台湾的王镇钰(来自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来北大之前觉得这趟北大之旅应该会很有趣,而现在的生活也确实符合他的期待。来自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章蔓萱回到自己熟悉的中国,来到梦寐以求的北大交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的理想中,北大有非常丰厚、走在社会前沿的学习资源。有最棒的教授、最优秀的同学、最可口的美食、最美丽的风景,而在北大一个月的暑期交流也没有让她失望。
1
3
1
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每个人都能在北大当中寻觅到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涯。因此每一位交换生在北大印象深刻的事情都各不相同,有人怀念社团生活,有人难以忘记期末的痛苦,有人始终钟爱北大的风光。当蔡靖恩(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回忆北大生涯时,她满脸笑容地说“我最深刻的印象在于,我在学院参加了对外汉语大赛,这个比赛能够有各式各样的表演,而我们选择了戏剧和舞蹈表演。筹备过程让我印象深刻,因为真的很有趣,我们的剧本也很搞笑”。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唯独提及教师及学生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北大的教授水准高,学生学习认真。王镇钰进入北大后,彻底地被北大学生的认真程度所震惊,曾在一次小组作业中,某个同学为了设计PPT,而动用PS,甚至使得了8页的PPT达到50M。Jing认为在北大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北大学生的“占座”文化。在中国台湾的大学里,大家都踩点到,而在北大上课却需要提前40分钟,甚至1小时去占座。文化冲击也带来思考。余紫勋(来自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坦言:“在我原先的学校里,即使同学间的感情不要好,也会互相分享作业或互相讨论、指导,但在北大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指导总是点到为止,并不会热心解答疑惑。
1
4
1
“北大的环境很好,这所大学包含了衣食住行。”霜野莉沙评价道。章蔓萱则认为在北大的生活很惬意,她回忆起道:“我交换期间最爱做的事就是每天换着食堂体验伙食,然后骑着共享单车在校园里瞎逛。” 他们当中,也有比较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北大的夜生活枯燥,我很常怀念台湾的夜市。”王镇钰觉得北京很冷也很干,夜晚的生活比较枯燥,学校附近比较少可以在夜晚去吃的店,这让他很怀念台湾的夜市。
小乔认为未名湖周边的环境,是他在北大生活的写照。来北大之前,他已经来过中国几次,所以对中国有点了解。北京的城市规模很大,人也很多,节奏很快,但是北大的校园很安静,自然环境很好,有很多植物,像世外桃源,可以慢下来。此外,他还喜欢晚上的景山公园,日落的时候和夜景都很美,晚上还有老人在聊天跳广场舞,节奏比较慢。
二维码支付、支付宝、外卖等互联网科技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平日里很宅的余紫勋觉得提起经常吃的外卖猪肘饭,露出了满脸的笑意。林沁彤觉得微信课程群也很方便,却对此进行了一些反思。她认为微信课程群强烈要求回复信息的及时性,导致学生要时时关注手机,不像日本使用发邮件的方式,可以自己先缓一缓,消化一下信息。这样会导致学生没办法跟老师好好写email沟通,也让她觉得在这里没有手机就活不下去。另外,因为日本的新加坡社群比较小,没什么感觉,来到这里,在新加坡群体中,家的感觉比较浓厚。
1
5
1
大部分的交换生都觉得北大对交换生很友善,也对学校给交换生的安排感到满意。二度来北大的小乔认为这里的同学很友善,留办举办的留学生集体活动很有效地帮助交换生们尽快融入北大的生活。港澳台办的也举办了不少类似的活动,例如集体到故宫、南锣鼓巷、西安等地方游玩。偶尔面对语言问题的霜野莉沙认为,北大的老师对交换生很包容。余紫勋则是因为得到了留学生宿舍管理层的破例安排而觉得北大对交换生特别友善。
然而,也有一些交换生觉得学校的安排还有一些可以被优化的地方。章蔓萱觉得国外大学的“报到”程序更为周到和系统化。参加的是暑期的交流项目的她认为自己无法及时获得有很多信息,导致她们入学第一天很懵,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从什么手续做起,造成了很多的不便。蔡靖恩和林沁彤则是认为自己在交换期间比较难认识到其他院的学生,所以希望校方可以多举办一些交换生交流的活动。霜野莉沙也有同感,她觉得自己在国际文化节已经很认真地到处玩耍,但依然无法拉近与本科生的距离,只能依靠中国音乐学社认识其他本科生。选课网站的精进也是交换生们的诉求之一。硕士交换生王镇钰认为无法登陆选课网,只能通过和教授口头约课,很没有保障和安全感。生活上的一些小困难也包含北大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绿绿则是希望宿舍的澡间有待改善,比如增设放衣服的地方。余紫勋则是难以适应食堂的营业时间还有一直不太稳定的无线网。
1
6
1
不少交换生在短短的燕园时光里都拥有了专属的难忘经历。霜野莉沙在中国音乐学社的经历最难忘。原本完全不会演奏任何中国乐器的她,出于好奇加入了中乐社,没想到自己不仅被接纳,加入了中阮组。作为一个日本人留学生,她还得到担任指挥以及独奏的机会。“他们从来不介意我不会中文,只看音乐的部分,给我很多表演的机会。”同样觉得中华传统文化表演经历很难忘的还有乐露薇。她在北大get到了身穿中国传统服装在北京大学首届校园戏曲节晚会“燕园寻梦”的舞台上表演,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机会。她表示,虽然只是在歌手后面转伞的舞蹈演员,或许分量不重,但是参与表演和排练特别难忘,也特别好玩。
在交换生最想珍藏的北大回忆里少不了社团经历。绿绿加入的山鹰社和风雷舞团让她觉得北大同学玩社团都玩的很认真,有很多厉害的人,社团的强度也很大,训练很密集。“我在台湾可能要积累两三年才能达到的舞蹈层次,我在这里一学期就达到了。”Jing所在的散打社是每周上四次课,可以学习到比较正统的中国武术,而这个社团让她觉得北大激励人不断追求更上一层楼。
难忘的经历往往源自于生活中小小的一些温暖和感动,比如:蔡靖恩会怀念和朋友也有未名湖、王镇钰跟大陆同学组团去旅行。尴尬的场景一般也让人印象深刻,章蔓萱回忆在东门正门口骑车摔了一跤,觉得特别丢人。在北大的最难忘经历比较不好的还有林沁彤,在北大的第一个期末让她彻底崩溃,由于要背的东西太多,她感觉自己有些许应付不来,两周无法好好入眠。如今背的知识点忘记了,但是承受巨大压力的感觉,她却铭记于心。
1
7
1
交换生加强了两校之间的深层交流,他们有着更多的校园经验,因此他们眼中的两校差别及对北大的建议,值得我们聆听。
“很喜欢北大的古典建筑,台湾学校比较小,我们学校的范围大概只有三教到理教的大小”——Jing
“早大的校园环境很小。所以北大在这方面完胜。”——霜野莉沙
“马来西亚Monash校园和北大相比很小”——余紫勋
北大与其他学校相比有着更为宽阔的校园,因此北大凭借着庞大的校园环境和具有古典特色的建筑获得了交换生们一致的好评。但北大的校园不仅大,而且基础设施样样俱全。绿绿描述自己的大学时,如此说道“台湾大学的食堂数量很少。我们学校只有一个食堂,而且在山上,因此我们一般在学校外面吃饭。” 蔡靖恩也表示“加拿大的大学没有食堂,都是自己做饭,或者少部分的人会选择去外面吃”
“北大的课堂比较严肃,台湾上课像闲聊,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是聊天。”——Jing
“北大的作业量很大,没有重新检查修改的时间”——林沁彤
“小班制的教学模式更能因材施教,但北大大部分都是大班制。”——林沁彤
学业上,交换生们也认为北大与其本校有较大的差异。Jing和霜野莉沙都认为,北大的教学模式与本校不同,北大的教授在课堂上让人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与学生互动较少。林沁彤认为早稻田大学的教育模式与西方教育相似,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学习的自主性较高,但学习氛围很轻松,作业没北大那么多,所以每一份作业都可以不断修改到满意为止。北大的学习压力大,作业也较多,因此每一份作业几乎都不具有检查和修改的时间。除了学习氛围外,林沁彤也认为北大大班制的课程较多,这些大班制课程的作业反馈机制也不完善。早大则以小班制的课程为主,课下学生与教授的交流也较多,较能因材施教,对于作业给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北大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闻名世界,霜野莉沙对北大的校风赞赏有加,她认为北大的“思想自由”和早大最相似,早大和其他日本大学相比都更加开放包容,甚至能够在校园里探讨些较为敏感的话题。因此,她认为早大与北大在“思想自由”方面相当相似。而Henry对于北大的“兼容并包”也印象深刻,他认为北大的教授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希望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但他的本校教授较为保守,不乐意学生在课堂发表过多看法,甚至当学生看法和教授不一样的时候,教授还会不开心。因此Henry认为教授非常开放,北大的确“兼容并包”。
1
8
1
交换可以是单纯的一次体验、一次交友的机会,更有可能成为改变一生的经历。这趟交换之旅加深了汉学系小乔对中国文化和中文的喜爱,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跟它打交道。这让他想起在德国时老师曾经跟他说:“现在要退休了,但是一辈子都在做跟中国有关的东西,现在想做点其他的,发现很难。”学习语言,是让人永远在路上。来北大交换帮助本来在迷途中的羔羊霜野莉沙确认了未来专业的方向,也让她遇见中国民族音乐,爱上中国民族音乐,还学会了中阮,在中乐的音乐会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换带给同样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林沁彤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校的学习氛围、社团文化、教学模式、课业任务量和生活体验等,她因此而觉得自己很幸运。
认识到更多的、多重面貌和身份的朋友是大部分交换生最大的收获之一。从小接触西方教育的蔡靖恩在北大认识很多不同国籍、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朋友,接触到了东方思维,使得她的思想更为全面。王镇钰也认为认识国外的朋友,帮助他吸收不同文化的思维,结合自己因为国内人口众多的养成的宏观思考角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原本的学校偏重于文科的绿绿则是在北大收获了更多理科的同学,有了更多元和综合的社交圈子。认识北大的学生让小乔觉得很特别,跟中国同学交流时,一些关于北大、关于国际政治的问题讨论,让他发现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
乐露薇在交换期间习得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拓宽视野的机会。到中国各地旅行,让她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加深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爱。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乐露薇从一开始来到这里完全听不懂外卖小哥、出租车司机等人说话,到如今可以对答如流,语言是以汉语为专业的她最大的收获之一。同样认为到中国各地旅游给了自己最多收获的余紫勋,在半年的时间内,到了古北水镇、秦皇岛、内蒙古、西安和水库等地,感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
来北大交换这一程,给Jing的感悟比较独特。她发现,原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台湾鼓励生育,一般的家庭里至少会有两个小孩。因此,他们都是“自由生长”,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期待和束缚都比较宽松。反观大陆的家庭,父母的关注和资源都花在一个孩子身上,大部分的独生子女从小就要在父母的安排下学很多课内课外的技能。而在台湾,一般都是由孩子主动提出,父母才会提供资源。对于这种区别,Jing有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她认为,独生子女掌握的技能确实很多,但是却难以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台湾的孩子对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就比较明确,无论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做的事情,即使很多人说某个行业难熬,也难以动摇他们的决定。
结语
交换生在北大,通过加入不同的社团、参与不同的活动、接触不同的朋友,在北大的各个角落留下足迹,而北大也在每一位交换生的思维、社交、文化、生活等方面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以后是否还会再来北大、来中国?交换生们有的想来读研、有的想来旅行、有的表示不在近期的规划中、有的不是很确定,但无论会不会有下一次,都希望他们不虚此行。
致交换生,你们的北大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致非交换生,你身边的交换生有着什么样的北大故事?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采访 | 陈锦雯、连晋宏、陈一芃
文稿撰写 | 陈锦雯、连晋宏
制图 | 陈一芃
编辑 | 陈一芃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