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晴 2018-05-31

写乡愁的诗人很多,但唯有一人的乡愁却直戳我们内心…那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先生昨日辞世,带走了属于他的最后一丝乡愁,带不走的却是流传至今却无处安放的文学作品……

写散文的大师很多,但唯有一人的文学一直启发我们,那就是木心。

木心先生于2011年辞世,带走了属于他的精神哲学,带不走的却是在前看到的木心美术馆的设计方案,一座只属于他的精神殿堂……

历史上画虎的名家很多,但唯有一人的虎画作品独领风骚,那就是冯大中。由他全程参与的冯大中艺术馆于2015年建成,将他的绘画艺术融于建筑中,将画家的艺术造诣留在建筑中,而不再留下遗憾……

那么,他笔下的虎为何不凡?他的人生又有哪些故事?以他名字命名的艺术馆又为何屡获大奖?


主题挖掘建筑师对冯大中的绘画作品形成一定的逻辑感知


即:冯大中艺术创作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以及其绘画作品的艺术性,从中挖掘出其虎画性格——严肃又含蓄,厚重又典雅。

冯大中以画虎著称,能够跳出传统的画虎俗套而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画虎风格,赋予虎以人文之神韵,并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被誉为“天下第一虎”。

《远瞩》——冯大中


主题提炼建筑师基于冯大中的虎画艺术内涵形成一定的情感意象


建筑师说:“希望用当代语言诠释中国传统空间美学,在解决快速发展的都市节奏与人文内心之间的冲突中,创造一个对内的世界……”

建筑由内而外展开,与自然对话,与城市对话,与内部对话。在艺术馆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建筑潜能,创造出一个静态的内部世界,让观者感受恬静深邃的文化内核。


主题表达A——结构安排——非线性叙事——空间功能并置


空间功能并置强调的是打破叙述的线性时间流,把三个同时发生的场景分开描述,展现同一瞬时发生的不同行为,呈现出空间化的特征。

这是专为冯大中先生设计的集居住、工作、展览为一体的艺术馆。三个看似相关又不相关的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中,以艺术家作为功能集合的主体,在不同的功能中构成多条场景线索。

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分离;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因而构成叙事空间中的场景并置。

在陶磊设计的建筑中,叙事同时从三个层次展开,每一个层次的物理位置成了艺术家的精神意义的标记。


在最低的层次上——居住空间


建筑师深谙艺术家的生活之道,在设计中巧妙安排家庭成员。

南部带后花园的空间主要服务于长辈,北部带前院的空间服务于晚辈,两个庭院共同形成一条南北向的空间轴线。

既能全方位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所需,又能保障每一位成员生活的独立性与私密性。二者有分有合,隔而不离。在这里,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创造无限旖旎的生活想象。


在第二个层次上——工作空间


建筑师在工作空间的创造上充分考量艺术家的工作性质与习惯,将工作空间置于西南角,用一个庭院将生活与空间进行划分。庭院内以“竹林”为主,在界定功能空间的同时有模糊了二者的边界。

“竹林”的光影变化将原本理性的,建筑界面充满生计,符合艺术家心随境转,体验变化的艺术情调。


在第三个层次上——展览空间


展览空间是以艺术家为核心却又区别于工作与生活空间的一个独立空间。

设计师将展览空间置于二层,内凹屋顶与3个庭院构建了一种封闭、半开敞与开敞的空间。

动态的展览空间在这里,既是观者脱离于日常生活,抵制和摆脱压力束缚的场所,又是艺术家精神意志的体现,它是不定性的、想象的、流动的、是梦想与欲望的折射。



主题表达B——情节定位——人物引出故事——空间从属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虎的文化传统。冯大中作为时代下的画虎名家,将“虎文化”的丰富深远的文化积淀以及审美与价值观念渗透到绘画作品中,在“传统”与“反传统”中寻找出新的画虎套式,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新的画虎技法,强化了虎画的意蕴与精神内涵。

建筑师将冯大中的绘画作品所关联艺术内核运用在艺术馆的空间从属关系中,使建筑形成自成一派的情感体系,传达出聚落内向集合性。

通过抓住人、建筑、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建筑定义情感的方式,表达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和谐感。其本质是要在建筑里勾起人,无论是观者还是使用者记忆深处的情感体验。


主题表达
C——空间叙事——氛围强化空间——显性表达


随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纯的线性生活被打破,我们正处在一个急速发展的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点与点、团与团之间的相互连接与缠绕,将我们捆绑在一个网络的社会里而不可自拔。

因此,我们急需在城市中寻求一方净土,在建筑中寻求一方安慰。

于是,需求产生空间,空间产生意境,意境产生美。

冯大中艺术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意境的建筑。它的意境是诗意化的,同时也是轻盈的,这种轻盈总是附着于一种诗意美学的抽象性。

建筑师将其作品定义为“意境的、也是厚重的;安静的,也是内敛的”。这与冯大中所走的艺术道路不谋而合。因此,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用细节来营造氛围,用氛围来强化空间。


显性表达——凹形屋面


凹形屋面将三个庭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区别于离心式的负空间,而形成具有围合倾向的向心空间。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将人、自然全部吸引到建筑内部。在这里,人不必去理会日常繁琐,而只需要看山、看水、看画,感受自然的和谐,感受心灵的宁静。在这里,你就是你,而不再依附于任何人。


显性表达——砖表皮


建筑师用砖来传达建筑及艺术的永久性。双层院墙的设计形成外实内虚,内墙做成渐变镂空形式,将传统“漏”窗的功能和空间意境相契合,正是这种间隔戏剧化地生成了一种美感,将平常事物变得可观,在模糊室内外空间界限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影影绰绰,若即若离之感。



主题表达D——场景营造——院落转译场景——再现庭院空间


冯大中艺术馆取名“凹舍”,顾名思义,就是在方盒子中插入三个院子的造型,这种“屋中院”的手法,让建筑虽然地处闹市,却形成了一个外部严谨厚重但内部灵动的独立世界。传递出艺术家含蓄内敛的性格本质,以及骨子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三个院子分别取名——书院、竹院、山院。插入的三个内院就像黑暗中的点点灯光,照亮厚重体量,照亮自然景观,将自然引入内部,空间变得丰富而有诗意,并带来了无限的戏剧性。


场景一——书·院

——再现“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场景

屋中有院、院中有屋,院落被置之于里外之间。人坐于此,读书静望,相对外边是里面,相对里面是外边。


场景二——竹·院

——再现“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的场景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建筑师将绿意延伸进每一间屋子,使用者通过竹院与天地、与艺术融为一体,进而达到“以天地为栋宇”的人生境界。


场景三——山·院

——再现 “插架书多须可读,日长山院杏花红”的场景

用院落来转译场景,就是把庭院当作一个中介空间,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联系在一起。在庭院的这种内向性间的限制下,分别营造三种不同的场景空间,既让人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与“聚合”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自然,让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变得随意。

冯大中的绘画作品极尽精微,虎虽凶猛,但在冯大师的笔下却含蓄内敛,他在画作中将虎静化、柔化,在静态的造型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这与“凹舍”所营造的内向性与静态之美相契合。画作在威猛与柔静之间铿锵有力,建筑在闹市与自然之间散发勃勃生机,一切仿佛浑然天成,体现着生命的厚度与宽度。


后记


无论是没有纪念馆的余光中,

还是没看到美术馆建成的木心,

还是全程参与艺术馆设计的冯大中。

对于我们而言,这些建筑可能只是一栋建筑。

但是对于老艺术家而言,那可能是他们艺术思想的集结地。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艺术家们在世时造一栋属于他们的精神殿堂,

而不是在其死后,仅凭着我们对艺术家的一点了解而建一座后人个人意志宣扬的建筑。

博物馆系列文章:

(点击标题回顾)

1、你真的了解牛顿吗?

2、你会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建筑吗?

3、“名人”纪念馆到底为了"成就谁"?

4、晴师妹の博物馆|黑马的战争,是选保时捷呢还是法拉利?

5、“谁还没有个小时候了”——安徒生童话pk木偶奇遇记

6、书店凭什么做网红?

7、【非标准暑期游记】在混沌中寻求宁静

8、听说建筑师的灵感来自……双手?

9、建筑师为什么爱堆方块?

10、告诉你个秘密,俄罗斯方块其实是……

11、在日本,遇见‘侘寂’美学

12、关于“圆”的那些事儿

13、原来你是这样的博物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