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不可“穿新鞋走老路”
作为全国首批,同时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获准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国家级试验区——贵州省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如何才能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呢?8月19日,在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贵安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贵安新区绿色金融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等方面的1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能为发展绿色金融而发展绿色金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在研讨会上指出,贵安新区发展绿色金融,应立足于贵州的实际情况,要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的背景下去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贵安新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禀赋良好,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比如以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就很可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所研究室主任吴庆也认为,发展绿色金融首先应该紧抓特色、把握趋势。特色就是要立足贵州的实际,不可盲目进行;至于趋势,就金融而言,重要的是把握好前沿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变革。如果不能很好把握,就会变得很被动。
吴庆以近来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遭遇滑铁卢的事实提醒,如果站在前沿技术及商业模式上进行布局,“厨房里的革命就会演变为餐厅格局的变化”。
“发展绿色金融绝不能走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盛朝讯认为,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要从产业的角度考虑,哪些适合喀斯特地貌遍布的贵州的发展,贵州又具有哪些优势?只有将现状和未来高度契合,绿色金融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贵州的产业气质决定了贵安绿色金融发展的气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研究室的赵海认为,作为现代服务业,绿色金融不是无本之木,必然会依托其自身的产业优势。作为传统农业省份的贵州,绿色金融的着眼点除了高端的绿色产业布局外,对于传统农业也应有所探索。比如,在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赤道原则是国际上发展绿色金融时的通行准则之一。”作为我国最早研究绿色金融的专家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国研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核心专家蓝虹指出,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它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实践,并发展成为行业惯例。作为国家试点项目之一,要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之路,贵安新区也不能例外。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也认为,强化绿色金融理念可以从实施赤道原则入手。黄志凌指出,在中国树立绿色信贷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绿色金融实践。比如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其中的“赤道”象征着南北半球的平衡与协调。
“赤道原则不同于国际监管准则,需要由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主导发起,并自愿执行国际金融行业通用的社会和环境政策、程序和标准。”黄志凌表示,虽然赤道原则只包括环境和社会评估、适用的环境和社会标准、独立监测和报告等10条原则,但管理体系很健全,既针对融资项目方,也针对项目融资者;既有管理流程规范,也有管理标准规范;既有内部行为准则,也有外部约束机制;这是一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绿色信贷体系,是银行业信贷价值观进步的体现。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金融体系就必须补上绿色的短板。”刘培林指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仅靠市场的力量发展过程会很缓慢,为此,必须借助行政的力量,政府监管也必须跟上,包括绿色产品的确权、定价与核算及交易各个环节,政府都不应缺位。只有这样,绿色金融的发展才有规可循。比如,在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问题上,一直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这样,对某些项目的认知就不明确,不同的政府部门对于同一个项目是否属于绿色金融扶持范畴就会给出不一样的意见,银行就无法判断是否该予以支持。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不明确,干扰着企业、投资者和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识别,也延误了企业、投资者和银行对绿色金融投融资的机会。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主任助理应习文指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就应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产业,从而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补短板还体现在各类金融运行主体及金融运行载体上。”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认为,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应适当引入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担保等金融机构,还要引入各类呼叫中心、数据备灾中心等。最终形成集资金汇集、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金融产业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书记李明奎指出,政府应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支持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绿色信贷方面表现优异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同时,给予其在绿色债券发行和金融服务管理方面更多的便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绿色企业贷款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的授信政策;探索将金融机构支持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相关举措的实施效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形成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推荐阅读】
★ 《雄安新区绿色金融规划报告》发布!央行马骏详解“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姜业庆 范媛,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拇指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