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启讲坛|何晓卉:孙女眼中的何兆武

何晓卉 世界历史评论 2024-01-15

编者按:2022年5月28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历史理性的重建——何兆武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在线上举行。何兆武先生的家人、何兆武先生生前在清华大学的同事、后学,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十余位学者参会。本次追思会意在于何兆武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从为人与为学两个层面缅怀先哲。本刊选取了其中的若干发言纪要,以飨读者。

孙女眼中的何兆武
各位老师好,我是何兆武的孙女。感谢清华大学历史系组织这次追思会。昨天彭刚老师邀请我参加,本来我想就作为听众,了解一些爷爷在学术上的情况。彭老师希望我可以随便说一点爷爷的事,不需要跟学术相关。那我就讲一些爷爷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吧。
我爷爷在家里从来不跟我们谈学术方面的事情。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有温情、真挚、朴素的一个人。我们家里,每个人的性格都非常不一样。爷爷是温和而柔软的,我们平时跟他住一起的几位,都比较强势。爷爷在生活中基本上不会勉强我们做任何事。
比如说,我小的时候,他希望我能每天睡午觉,休息一会儿,但我非常不喜欢睡午觉。他发现我总是抗拒,就拿了一张非常普通的纸条,写上“中午睡午觉”几个字(参见图1),把纸条放在我桌子上,从此以后,言语上不再提这件事。他知道我不会听,但是他用他的方法,在不引发对抗的情况下,告诉我他的意见。

图1  何兆武先生写的字条


我长大以后,也成了别人的妈妈,才发现他的这种状态非常难得。因为人总是容易对自己的小孩有一种很强势的态度,想要让他/她按自己的要求和生活方式来做,但我爷爷不一样,他更多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你他的意见,如果你不想听,他也不会多说。
再比如,他其实也对中国古诗词非常感兴趣。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听他在吃饭的时候聊起李煜、李商隐,讲他们的句子如何之美。一开始,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他也不会强迫我去读或背,他只是讲自己为什么特别喜欢。因为经常听他讲,后来我逐渐长大,到了一定年龄,慢慢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之中的这种美。我想,爷爷对人的影响,就像涓涓细流,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另外我还想讲一点他对朋友的感情。他自己真正视为朋友的人,其实不算多。他的老朋友几乎都是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学,在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简单真挚的情感。刘北成老师也提到王浩,王浩跟我爷爷完全是神仙一样的友情。我后来在整理爷爷遗物的时候,发现他保留了一些信件。一般信件就是堆放在抽屉里,但是王浩的信是单独收在一个地方,摆放得整整齐齐(参见图2)。我读了几封,都是王浩从美国寄来的,里面谈到很多事。比如,王浩写道,他最近读了一本书,觉得很好,问我爷爷是不是可以翻译;还会聊以前同学的近况,甚至王浩个人情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他也会跟我爷爷提起。

图2  王浩先生写给何兆武先生的信


记得我小时候,每周都有那么几天,一到晚上9点多,电话铃就会响起。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接电话,每次都抢着接起来,总是听到同一个声音。久而久之,我就会问爷爷,这是谁打来的,爷爷就说,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叫王浩。他还跟我说,王浩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是研究人工智能的。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叫人工智能,也不了解王浩先生的才华,但是我能感觉到爷爷对这个人的情感,很欣赏,也很珍视。后来王浩去世的时候,爷爷难过了很久。
爷爷还有一个跟他关系非常好的老同学,是联大物理系的郑林生先生。郑先生住在中关村科学院的家属楼。在他去世前的那几年,我爷爷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看望他。那时候,郑爷爷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下楼,每次是我开车带我爷爷过去。我还记得,有一次,郑爷爷因为脑溢血不太能说话了,但是还认识人。我爷爷去看他,郑爷爷看见我爷爷,非常激动,一直紧握着他的手,流泪。我爷爷温和地笑着,冲郑爷爷点头。我当时也非常感动,觉得即便不说话,他们也能懂彼此的意思,彼此的存在就是一种安慰。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老先生,地质大学的韩德馨先生,也是我爷爷的好朋友。韩爷爷在我印象中非常高大,有气势,我小时候他经常来我家看我爷爷(参见图3)。每次来我家,他们其实就是老朋友聊天,聊的都是以前西南联大的事情,或者联大的同学。每次韩爷爷来,都可以看出我爷爷也非常开心。后来韩爷爷不太能出门了,我陪爷爷去看他,他们两个近百岁的老爷爷,开心得像小孩子一样。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因为过了不久,韩爷爷就去世了。我爷爷就非常感慨地跟我说:“我的好朋友都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我明白他那时的孤独,但是无法切身体会他的难过。他跟这几位老先生都有毕生的感情,淡泊,真挚。

图3  何兆武先生与韩德馨先生(摄于2009年2月)

以上就是我自己见证的,爷爷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平时跟人相处中那种简单、朴素又真挚的温情。我长大以后才意识到,对俗世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我就说到这里吧,谢谢。

|本文刊于《世界历史评论》2022年冬季号,作者何晓卉,何兆武先生孙女。

|平台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参考原文。

编辑:胡平阳
往期回顾:
评论|何源:从“服膺帝国”到“逆写帝国”——19世纪以来国外“约瑟夫斯与罗马帝国”研究的学术史
专论|法国社会主义者与北非殖民问题——以让·饶勒斯与摩洛哥问题为个案
光启讲坛 | 卡洛斯·诺瑞尼亚:古罗马的共和主义和帝国主义
光启讲坛 | 赵世瑜:历史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专论 | 谢勇:萨瓦卡尔与甘地思想的异同
专论 | 尹宁:盛世与威权——论安敦尼王朝时期的政治转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启讲坛|何晓卉:孙女眼中的何兆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