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飘事件:中国企业面临的三重诱惑和一个困局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五一期间,有网友晒图称,在日本京和商店大久保店,香飘飘Meco果汁茶外包装上印有中、日文标语,诸如“无耻”“0.1%的土地污染了70%的海洋”“可以没有日本不能没有海洋”“海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等。
5月4日,香飘飘回应媒体称,事件疑似员工个人行为。这让网友一度担心该员工会被开除。不过,随后香飘飘微博称:“我们的员工是好样的!”5月5日凌晨,网上有人贴出照片,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深夜举着“欢迎香飘飘勇士归来”的旗帜,为从日本回国的员工接机。
但事情很快反转了。涉事商店是一家华人商店,店内产品标签都是中文,且游客手持的杯套与商店内饮料的杯套不同。涉事商店接线员工也回应称,“店里没有卖过这个字样杯套的奶茶,这个不是我们店里的”。
舆论开始质疑香飘飘炒作。胡锡进也表示,这是制造噱头,消费、愚弄公众的爱国情怀。
就在前几天,我还在和一个朋友谈,中国企业都面临这种爱国流量的诱惑。不到半个月,香飘飘的策划就出台了。在未来,这类策划还会不断出现。这是因为,对中国企业来说,这里面有三个诱惑。
首先,这可以带来直接的利益。
有媒体记者查询了第三方数据平台发现,事件引发热议后,5月4日、5日两日,共超千万名网友涌入香飘飘官方旗舰店抖音直播间购买同款产品,店铺直播日销售额由原来的2500元暴涨至100万元,涨幅高达400倍。除了销售,香飘飘的股价也涨了,5月6日,香飘飘涨停。7日,香飘飘开盘即大涨,迅速冲破8%,股价在盘中出现回落,截至当日收盘上涨1.15%,两日市值大增8.01亿元。截至2023年,近12年间,香飘飘花了逾80亿销售费用,一直从明星、热门综艺中撬动流量,拉动业绩增长,但收效一般。而这一次,几张图片,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
其次,这可以为企业带来安全。
对香飘飘而言,讽刺日本政府的行为,乃至日本民众,在日本并不违法,没有风险。到靖国神社门口去抗议也是可以的。香飘飘在日本市场的份额相当小,全部放弃也没损失。
受众在表达对任何企业的好恶时,在选择对任何事件的立场时,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的。所以,这种选择是情绪化的,也是很容易被影响、被定位的。
利益会驱动人的思考。比如,在购买手机的时候,要考虑产品的性价比、稳定性;在投资一家奶茶店的时候,要考虑加盟费、品牌力、产品质量;病人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考虑疗效;在为企业采购大宗IT设备时,要考虑综合成本。但在网上评价这些企业、品牌时完全不用考虑那么多,只需要考虑情绪。
而正因为是情绪化的,且没有利益联系,所以一旦被定位,是很难改变的。毕竟没有人愿意在“小事”上,打自己的脸,违背自己的立场,哪怕评价、立场和真实生活中的选择不同。简单说,一个人哪怕在生活中使用的是苹果,也并不妨碍在网络中,力挺国产手机,因为这并不妨碍自己在真实世界中使用苹果,与自己的真实行为、真实利益毫无关系。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所以,人在虚拟世界中更不容易改变立场。这就意味着,一旦某个企业做爱国营销,给自己定了位,它就可以永远地免于被批判“不爱国”,起码从最底线上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实际上,即便香飘飘,几乎已经被证实了就是做局哄骗公众,但因为公众与舆论已经被定位,公众并不在乎,香飘飘并未遭遇反转,而且,将来也不会。
第三,这可以打击对手。
爱一个人,在网上很容易自发转变为恨他的敌人。爱的反面是恨,恨才是有流量的,才能聚集力量。群情激愤的力量感吸引人,网上就会有人用愤怒引诱网民,聚集流量获得收益。这种愤怒自然要找个靶子。所以,在双寡头竞争,或者头部企业集中度高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中,当一家抢先占据爱国高点后,另一家可能就会陷入卖国的陷阱。
宗庆后去世后,社会各界自发悼念。但对网上追求流量的人来说,哀思是不够的,要愤怒、要仇恨才有力量、才能聚集流量。于是,几件陈年小事,再加上一些无中生有,对宗庆后的悼念就被转换成恨他曾经的竞争对手钟睒睒,在舆论场掀起巨大的风波。结果就是娃哈哈美誉度爆表,销量井喷,股价暴涨,而农夫山泉,销量暴跌,股价大跌。除了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市场上这种例子还很多。
正如前面所说,网络情绪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种认知定位一旦形成,率先发起爱国认知定位战的,就一劳永逸地获得了安全,打压对手,获得市场利益。“谁先出手,谁就一直赢”,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甚至形成一个困局:“谁后出手,谁就会一直输,无法翻身”。
爱国当然是对的,但用爱国来戏弄公众,这是对爱国的亵渎,这是愚弄群众,这不是爱国。
所有的情绪终会指向经济,指向反市场、反民营企业家。就像“战马”,吸引到所谓的“爱国流量”之后,他到一家普通超市,指控超市的价格太高。他要求大米的价格,不能过多地高于农民卖出的价格。从田里到商超,其中的运输成本、检验成本、批发渠道成本、商超的长租、人力成本、商业风险成本,战马既不懂,也不关心,即使懂,也装作不懂,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受众。
所以,这不是茶杯里的风波,而是蝴蝶扇动的翅膀。但对中国民营企业家,应该有这个共识,不做唇亡齿寒之事。但面对诱惑与困局,他们很难摆脱。
那么,谁来打破困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热文回顾: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