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道学研究 | 第1-32期简目

道学研究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19-05-29

ISSN:1728-7642


刊物简介


《道学研究》正式创刊于2003年,系以道家、道教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儒、释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学术研究期刊(半年刊)。本刊由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和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福建省道教协会研究室和厦门市朝天宫道学讲坛协办。主编为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


本刊旨在发掘道学的文化遗产,启迪创造思维,为现代人类的健康生存服务。自第一期起,本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采用专题与专栏相结合的办刊形式。本刊特设立多个栏目,包括①易学之道;②老庄新解;③医学养生;④道门思想;⑤经典发微;⑥三教关系;⑦洞天名胜;⑧道门建筑;⑨道门考古;⑩道教艺术;⑪道教文学;⑫科仪研究等。


本刊注重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的统一,力求雅俗共赏。欢迎专家学者赐稿,来稿一经录用刊登,即致稿酬。本刊所有文章均为作者研究成果,不代表编辑部观点。



2003年第1期

(总第1期)

  • 发刊词

  • 卿希泰:全真道的产生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 李明鸟、詹石窗:《红楼梦》大观园图正解——道教太极象数的艺术积淀探秘之一

  • 陈静:刘安成仙考释

  • 邓小伟:《周易》与龙——以乾卦为视点之探析

  • 张松辉:重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 盖建民:《服气精义论》的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略析

  • 吕锡琛:论道家健心养德的心理调适智慧

  • 李远国:道教“北极驱邪院印”考辨

  • 姜守诚:试论道教自然观的现代价值

  • 白奚: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

  • 刘泽亮:从《周易禅解》看三教关系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一)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一)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



2003年第2期

(总第2期)

  • 李刚: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 黄瑞林、詹石窗:略论道教万物同源的生态整体思想

  • 陈霞:道教整体生态思想初探

  • 蒋朝君、盖建民:道教生态伦理的规范和准则

  • 乐爱国:《抱朴子内篇》生态伦理思想之探讨

  • 林巧薇:“洞天福地”与道教生态智慧

  • 郭金彬:《周髀算经》与道

  • 王前:略论道家与道教的程序崇拜意识

  • 谢清果: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

  • 王风:刘牧的学术渊源及其学术创新

  • 朱亚辉:何道全“随机应化”的道学思想

  • 马汉钦:妙境即在有无间——试论道家审美境界

  • 谢金良:对《老子》研究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 苟波: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道教学解读

  • 陈全忠:厦门了闲道社述略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二)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二)

  • 全球第一个道教电视频道《道通天地》在香港隆重开播

 


2004年第1期

(总第3期)

  • 萧汉明:对庄子养生论思想转折的阶段性考察

  • 袁志鸿: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

  • 李鹏、詹石窗:《金瓶梅》的河洛卦理──道教易学象数的艺术积淀探秘之二

  • 黄键:道教色彩与世俗精神——泉州傀儡目连戏《李世民游地府》中的伦理纠葛

  • 吴鸿雅、李强:道教全真科仪音乐象限中的美学思考

  • 陈文水:浅论宋代道教文学的发展机制

  • 姜守诚、蔡振村:“生生之谓易”——试论《周易》的养生哲学

  • 李素平:《老子》对女性的尊崇

  • 陈强:老庄原创章句的现代诠释

  • 夏志前:道法自然尚无为──论老子对异化文明的批判

  • 刘建平:论《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

  • 傅小凡: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兵家之道”

  • 赖平:《抱朴子内篇》伦理价值的剖析

  • 刘晓艳:李西月与内丹西派

  • 任娜:闽南民间信仰活动中的“醮”

  • 高致华:略论“开台圣王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三)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三)

  • 盖建民:“香港暨华南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4年第2期

(总第4期)

  • 胡孚琛: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 黄友敬:略谈老子摄生之道

  • 谢清果:道法自然:老子文化技术运作范式的核心

  • 高明亮:生态法与“道法自然”

  • 张培高、刘剑:略谈《养性延命录》的养生原则

  • 乐裕贤:论医道源流与关系

  • 黄永锋:《太平经》医理后言

  • 付笑萍:魏华存《黄庭经》的医学思想

  • 郑晓江:《抱朴子内篇》的生死哲学解析

  • 盖建民:葛洪《抱朴子内篇》科学思维方法略析

  • 章波娜、孔令宏:葛洪的美学思想分析

  • 袁清湘:李白一生荣损与道教关系探微

  • 苟波:道教与“仙女降临”故事之情节要素分析

  • 张振国:《悟真篇》的艺术成就

  • 黄玉顺:论“超越”与中国“三教”的超越方式

  • 张思齐: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论黄帝的神格

  • 张泽洪:论瑶族道教仪式的伦理思想——以瑶族度戒为中心

  • 刘海燕:善书中的关帝:民间的道德守护神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四)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四)

  • 李醒民:无边光景一时新 ——评《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等书

  • 唐劭廉:道家道教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简评《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

 


2005年第1期

(总第5期)

  • 陈耀庭:道教研究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批评和反批评——读龚鹏程的《道教的性质》

  • 陈启新:陈国符先生传略

  • 杨英:魏晋道教“精舍”考

  • 樊光春:天水玉泉观元代碑刻综考

  • 黄景春:关于“罚不加满”

  • 林观潮:佛与道的交流:明末福清黄檗山禅僧的扶乩

  • 野川博之:论高泉性激提及仙的诗文

  • 黄黎星:雷思齐《易筮通变》占筮说评析

  • 谢金良:《周易禅解》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谢清果:老子学习观及其现代价值

  • 叶一萌:老子思想中“无”的内涵

  • 张金红:道家思想与园林建构

  • 安东溶:论韩国医学与道教之关系

  • 康惠英:柔弱胜刚强——太极拳的道家思想底蕴及其养生意义

  • 常培文:李签“大小有定”新解

  • 吴羽:徐神翁信仰研究

 


2005年第2期

(总第6期)

  • 卿希泰:道教文化与世界和平

  • 许抗生:当代新道家的伦理价值观

  • 吕锡琛、刘忠于:论《太平经》的道德教化思想

  • 徐晓望:从《闽都别记》、《海游记》看陈靖姑信仰的两大系统

  • 周高德:道教象征符号无极图及太极图与老子之“道”

  • 赵玉玲:“小国寡民”与“百谷之王”——论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 尹志华:试析北宋老学中的性命论

  • 赵芃:道教气象与生态美

  • 陈玲:《吕氏春秋》农学思想简论

  • 常大群:古典小说中的道教养生世界

  • 陈庆优:《养性延命录》养生思想探析

  • 谢清果:道学与传统科技思想的互动及其意义——盖建民教授新著《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读后感

  • 詹石窗、张慧远:《愿》剧与道教关系略说

  • 袁清湘:论李白金陵情结与道缘

  • 苟波:道教与中国古代“游仙”和“仙凡恋情”小说

  • 刘燕:叶维廉中西比较诗学中的道家传统

  • 游子安:香港道堂文献整理及研究——以经书与碑刻资料说明

  • 范正义: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网络的田野调查

  • 高致华:日本道教研究的近况及新作介绍

 


2006年第1期

(总第7期)

  • 朱越利:《周易参同契》的黄老养性术

  • 林安梧: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

  • 林忠军:论俞琰儒道会通的易象观

  • 刘泽亮:禅道交涉与道学重构论纲——从“平常心是道”的老庄化特色说起

  • 林可济:道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张世英先生的道学研究与道家情怀

  • 江峰:参同而同见天机——张积中对悟元子《参同直解》之节释管窥

  • 张崇富:试论陈景元的审美思想

  • 傅小凡:试论《太平经》的政治哲学思想

  • 吴大振:阳道生的“真诠”思想初探

  • 夏涛:试论王道渊的道教思想

  • 李倩:从《列仙传》看早期道教的“至人”理想

  • 盖建民:净明道孝道与医道关系略论

  • 杨玉辉:《通玄真经》的养生思想

  • 罗炽:中国民俗财神信仰的心理分析

  • 刘江:蒙元全真醮祀初探

  • 李志强:修炼成仙图—— 一件《太平经》道教思想题材的汉画像石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究竟境界第十讲(上)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养生修持类咒语选讲(上)

 


2006年第2期

(总第8期)

  • 卿希泰:精神永在 道业长存——沉痛悼念赖宗贤先生

  • 詹石窗:两岸使者 弘道先锋——悼念赖宗贤博士

  • 盖建民:深切怀念我们的学长赖宗贤博士

  • 陈静:身体的感觉:《女金丹》第二戒规的分析研究

  • 杨燕:道教禁忌浅议

  • 连镇标:《易林》道家思想初探

  • 萧登福:试论《神农本草经》对道经《太上灵宝五符序》及道教药饵修仙说的影响

  • 常大群:《磻溪集》的修道养生艺术世界

  • 丁强:汉末太平道的教团及其教职设置

  • 蒋九愚:老子天道观的人文主义意蕴

  • 林俊雄:韩非子解读《老子》的诠释学维度

  • 刘晓燕:老子“涤除玄鉴”的哲理内涵及其美学意蕴

  • 于国庆、商霄:《道德经》的知识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 江琼:古代水墨山水画中“道”的美学精神

  • 江峰:至诚则灵——中国宗教心灵感应修行探略

  • 盖建民:道学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 高致华:2005年度日本宗教学界最新研究快讯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究竟境界第十讲(中)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养生修持类咒语选讲(下)

 


2007年第1期

(总第9期)

  • 胡孚琛: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 萧汉明:葛洪与黄老之学

  • 徐晓望:元代道士薛茂弘与天妃信仰

  • 谢金良:《老子》的时间观及其审美观初探

  • 周高德:以《道德经》为根本的道教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尹志华:王雱的《老子注》探微

  • 傅小凡:《易传》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思考

  • 乐爱国:略论道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 曹剑波:道教心理保健的理论精髓管窥——以《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为研究物件

  • 黄丽军:《西游记》道教养生思想刍析

  • 黄永锋:道教服气术对佛教的影响

  • 崔娟:成玄英重玄学与儒佛道三教

  • 丸山宏著;张泽洪译:宋代与高丽道教青词比较研究——东亚背景下的道教仪式文书

  • 张雪松:法国学界对全真龙门派研究管窥

  • 高致华、蔡瑞婷:2006年日本道教研究力作介绍

  • 逄礼文:道教交叉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评介

  • 张振国辑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的诗词

 


2007年第2期

(总第10期)

  • 朱越利:唐代非参同阴丹术

  • 萧登福:宋后儒家经籍及修身法门的宗教化与道教化

  • 宋晶:“治世玄岳”牌坊的文化解读

  • 黄键:不对称的双重时间——元代道教度脱剧的时空体形式

  • 崔发展:小大之辩——从《逍遥游》到《齐物论》的思想进展

  • 刘建平:《庄子》中“丑”的美学意义

  • 赵芃:“无数劫来,混沌自然”——道教宇宙天体“混沌”说

  • 朱展炎:试论全真北宗修道思想与老庄哲学之渊源

  • 张松辉、周耿:论老子的“无”不是道

  • 陈龙:试论《原阳子法语》丹道思想及修道法则

  • 刘永霞:陶弘景与道教外丹黄白术

  • 黄永锋:道教养生与饮酒

  • 赵卫东:全真道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江海洋:从道学三式看道家哲学的社会历史观

  • 李育富:道教“身国共治”思想的演变及其特征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第一部分)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究竟境界第十讲(下)

 


2008年第1期

(总第11期)

  • 葛荣晋: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与“因循”管理之道

  • 张广保:纬书的构成及其思想渊源研究(I)

  • 尹志华:王常月传戒新考

  • 姜守诚:张三丰宝鸡行迹考——以金台观所藏明代碑石为中心

  • 盖建民:道教产生的医学思想渊源初论

  • 陈全新:中道——《养性延命录》养生原则探析

  • 姚勇、吕锡琛:论老庄思想对调治唯我心理的启示

  • 吴保春:道教竹文化琐谈

  • 唐竹:从马斯洛心理学论道家道德观、人生观的产生

  • 宫哲兵:以道治国,建立公道正义的和谐社会——老子《道德经》新译(I)

  • 余开记:道德行销初探

  • Kao, Chih-hua: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 of Guandi in Japan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II)

  • 黄丽军:历代道教饮酒诗辑要

  • 逄礼文:探索道教文化研究之真境界——卿希泰先生《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读后感

  • 黄永锋:《石竹山道院文丛》评价

  • 胡孚琛:在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胡孚琛: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2008年第2期

(总第12期)

  • 胡孚琛: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再论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 张广保:纬书的构成及其思想渊源研究(II)

  • 张泽洪:道学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

  • 高致华、张丽娟:龙的图腾与民间信仰

  • 徐朝旭:原始生产祭祀礼中的科技伦理萌芽

  • 赖萱萱:论国家机器在儒家伦理向民间神明信仰渗透中的作用

  • 赵卫东:由丘处机到《太乙金华宗旨》——全真道龙门派内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I)

  • 何振中:道教内丹水火及其医学养生意义初探

  • 黄永锋:道教饮食谨和五味析微

  • 罗伟国:宫观的组织管理形式

  • 常大群:全真道诗词中的清净丹法

  • 常珊珊:全真语录中的丹道要诀

  • 宫哲兵:以道治国,建立公道正义的和谐社会——老子《道德经》新译(II)

  • 经纶:《庄子》生命之“顺”——兼析“无以故灭命”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III)

  • 肖海燕: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郝爽:拓展道教与中国养生文化研究学术新空间的高水准论著——詹石窗教授《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评介

  • 郑长青:《道教服食技术研究》评介

 


2009年第1期

(总第13期)

  • 胡孚琛:开悟禅定第九讲

  • 唐爽、谢金良:略论佛神与道神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 林榕杰:大变局中的不易之言——郑观应论中学与西学

  • 张晓华:老子的“道”与巴门尼德的“存在”——一个存在论层面的比较

  • 高致华:医药神个案研究——黄大仙信仰的转变与发展

  • 罗伟国:道观的世俗化与道教神祇的民间化

  • 谢清果:道家语言传播方法的艺术神韵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之二)

  • 江峰、董继祥:试析《赤松子中诚经》的生命意识与劝善倾向

  • 张欣:“谦”与老庄身国共治思想的关系

  • 王虹:《庄子》作者归属续考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IV)

  • 吴成国、田学辉:大著照眼放光明——简评张泽洪著《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

  • 黄丽军:《民俗八神》评介

  •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纂《百年道学研究精华集成》通告

 


2009年第2期

(总第14期)

  • 陈耀庭:在不中不和中求中求和

  • 姜守诚:“业秤”小考

  • 肖海燕:王秀学思想中的道论

  • 崔海亮: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 鞠磊:论李荣的重玄思想

  • 杨子路:天师道的法治与法律神圣性观念

  • 李海林:回归与背叛——从道家“心与道契”看叔本华认识论困境

  • 王恒、蒋朝君:对《道德经》之“道”与《约翰福音》引言中的“道”的浅析

  • 叶明生:张圣君信仰文化发祥地永泰方壶岩考察

  • 高致华、曾慧婷:浅谈关帝神话

  • 蔡清旭:道教俗神中坛元帅联谊会在台湾

  • 李秋香:近三十年来魏晋南北朝道教信仰研究述评

  • 林啸、谢清果:道教刊物与道教文化的弘扬——以厦门大学《道学研究》为例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之三)——大道、阴阳五行与生命关系论

  • 黄永锋、吕苗苗:医术与信仰:传统道教对瘟疫的策应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索引部分)

  • 王萃婷:醍醐灌顶——读詹石窗教授《道教文化十五讲》有感

  • 周克浩:武当文化研究的奇葩——《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评述

 


2010年第1期

(总第15期)

  • 唐明邦:一言止杀,功垂万代 ——读《长春真人西游记》

  • 赵芃:《山东道教史》研究的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肖祥、吕慧:道家人己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申喜萍:张雨美学思想试探

  • 李铁华:道教山岳崇拜现象初探

  • 林美容、释印隆:承天禅寺传悔法师的梦与境

  • 林榕杰:《老子》“柔”、“弱”范畴研究

  • 夏晓平:老子生死观的思想渊源探析

  • 慕鹏帅:浅论庄子的思维方式——独具特色的直觉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

  • 张琴:何谓逍遥?如何逍遥?——《逍遥游》浅析

  • 周克浩:《周易·乾卦》卦辞对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 张永宏:宋代以前两丹书的药物略论——《契秘图》、《历验抄》探讨

  • 刘永霞:陶弘景的服食养生术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之四)——生命、 中和与无为

  • Kao, Chih-Hua, WAN, Chao-qian:A Special Matsu Celebration:A Cult Introduction of Imperial Fair in Matsu Temple of Tianjin

  • 姜家君:妈祖信仰与儒家的“仁爱”精神

  • 罗伟国:水神及水神庙

  • 梅莉: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更新——态铁基主编的《中国庄学史》读后

  • 沈文华:《丹道法诀十二讲》书评

 


2010年第2期

(总第16期)

  • 詹石窗:许地山《道教史》研究

  • 姜守诚:新获北凉“缘禾二年”冥讼文书所见之勾魂术

  • 张思齐:在比较视域中看孟郊诗歌的道意

  • 杨建波、杨志翔:道与道家美学

  • 于国庆:文学视角下传统兵学与神仙文化之互动关系略论

  • 刘嗣传:论道教道术转型与运用

  • 余秋华、谢清果:老子的和谐传播观

  • 孙磊:论老子的具象传播思维

  • 刘文娟、谢清果:老子言语传播观念探析

  • 庞笑:精神良药何处寻?——谈网络时代对老子内向传播思想的新认识

  • 周耿:论《易传》与老子人性论之会通

  • 魏小巍:试析全真道创教早期的“神通”现象

  • 刘文丰、刘文昕:皇城道观大高玄殿建筑述略

  • 方遥:“充实而有光辉”——《中国道家之精神》评介

  • 钟华:道家精神永驻——《中国道家之精神》读后

  • 林啸:道家思想研究的新进展——评读《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

 


2011年第1期

(总第17期)

  • 葛荣晋:“形神双修”与道商的健康人生

  • 李远国:雷法、丹道与养生

  • 宋学立:碑刻材料所见的明永乐朝武当道教与皇室的往来

  • 李瑞振:陆西星生平事迹考

  • 刘江:北宋道士林灵素史迹考略

  • 闫合作、李修忠:长春第一观考证

  • 刘永霞:试论陶弘景的“梦通术”

  • 郑长青:《太平经》与早期道教清静思想

  • 董涛:汉代的祝诅

  • 高致华:西王母周穆王恋爱物语

  • Kao,Chih-Hua, Wan Wang, Chao-Qian:Belief and Culture Patter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Kai Zhang Sheng Wang

  • 黄永锋:试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

  • 蒋艳萍:试论道教“存思”修炼的现代意义

  • 张永宏:石竹山考察记

  • 杨芳、谢清果:上善若水与媒介的社会责任

  • 曾艳辉:论老子传道的说服策略及技巧——以《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为例

  • 刘守政:紧扣时代脉络,阐扬“道”之真精神——读孙亦平著《道教文化》

  • 刘嗣传:丰厚而独着,广博堪为典——评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

 


2011年第2期

(总第18期)

  • 李丰楙:官箴与劝善:黎贵惇《见闻小录‧箴儆》的善书化

  • 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

  • 修功军:涡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 王干城:老子困知录

  • 张钦:略论华佗五禽戏的养生功能

  • 詹石窗:扶摇高士陈抟睡意诗

  • 于国庆、李铁华:陈抟道易思想略论

  • 陈莹、羽离子:中国神祇都天考

  • 萧友信:台湾民间宗教信仰下的丧葬思维——以吉祥用语为例

  • 黄永锋:道教药学若干问题探究

  • 方晴:简论道教音乐的审美路径

  • 张丽娟:《关尹子》研究现状与思想路向探索

  • 刘江:略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史料价值——以林灵素篇为例

  • 冰慧:从爱因斯坦的“两个背向旋转的光子”说起

  • 张崇富:全球化时代的道士形象刍议

  • 林銮生:《中国宗教思想通论》评介

  • 郭晓东: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述评

 


2012年第1期

(总第19期)

  • 姜守诚:台南灵宝道士度亡科仪中“放赦马”

  • 张珣、洪莹发:进钱补运科仪分析——以台南安平妙寿宫小法团为例

  • 詹石窗、邱沛轩、梁玲:2011年道教文化新气象

  • 徐平:道教在历史上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及现代意义

  • 马汉钦:形神理论源自道家考

  • 田诚阳:道教修炼学十大宗旨

  • 高致华:横浜关帝庙关帝祭分析

  • 陈锦平:行气玉器用途辩证

  • 简一女:《道法会元》符咒道法的体用兼全观

  • 宋峰:《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成书年代与作者考辨

  • 谢清果、杨芳:交流的无奈:老子与彼得斯的不谋而合

  • 陈全新:论《道德经》的廉洁思想

  • 罗昭华、刘升荣:从纳西古乐探讨梓潼洞经音乐发展途径

  • 雷宝:《道教在当代中国的阐扬》评介

  • 郑腾飞:老子管理智慧的全新阐释和拓展——评《和老子学管理》

  • 王乃考:一种导向和谐的媒介生态观——评《和老子学传播》

  • 王昀:传播学本土化的革新与探索——读《和老子学传播》

 


2012年第2期

(总第20期)

  • 李远国:论《性命圭旨》的理论与内炼法

  • 张思齐:楚辞中的水意象与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上)

  • 姜守诚:中国古代“送瘟”习俗考源

  • 张永宏、田甜:神圣的表演:拓荣马仙信仰迎神赛会的仪式——一个戏剧人类学的考察

  • 周克浩:《周易》的治家思想

  • 于国庆:试析道教医学之思维模式对传统兵学的借用

  • 祝涛:《太上感应篇》与《佛说十善业道经》劝善思想比较

  • 宋野草:从《论语》中饮食养生说开

  • 杨子路:佛道双修——宗教对话与和谐的典范

  • 田诚阳:修真内景谈

  • 彭展:试论《清静经》的修道境界

  • 谢清果、王昀:老子的人际异化批判及其突破

  • 沈朱珠:《道教服食技术研究》评介

  • 王巧玲:中国迄今为止最详实的地方道教史之一——《江西道教史》述评

  • 黄永锋:读刘嗣传道长《演道录》有感

  • 曹艳辉:老子养生学研究之新境界——兼评《和老子学养生——老子的健康传播智慧》

 


2013年第1期

(总第21期)

  • 詹石窗:关于“平安道”的几点思考

  • 张思齐:楚辞中的水意象与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下)

  • 李海龙:2000年以来国内道教与养生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 韩焕忠:引用佛语明南华——浅谈钱澄之对《庄子》的佛学解读

  • 邱沛轩:论《无能子》的修道思想

  • 陈锦平:发现1622年《天仙正理》文献——《内炼金丹心法》辨疏

  • 张新焱:简论林灵素与蔡京之关系——以《宋史•林灵素传》为中心的考察

  • 萧友信:柘荣马仙对“道法自然”之体现

  • 姜家君:妈祖信仰的功能解析——以个体的“显隐”功能分析为例

  • 詹石窗:道通中韩,真情暖人——2012年11月访问韩国随笔

  • 张永宏:四川大邑鹤鸣山考察日志

  • 林銮生、孔德章:揭阳道教娘宫观纪略

  • 张党珠:论《庄子•人间世》及其权变处世观

  • 王小贝、谢清果:优化公共领域内口语传播的学理省思——老子语言观的视角

  • 陈起兴:《夜读老子》编者纪要

  • 颜文强:易道平安书:传统书法的新发展——癸已年仲春月詹石窗教授访谈录

  • 玄牡子:鹤鸣山二日小参抒怀(组诗)

 


2013年第2期

(总第22期)

  • 胡孚琛:丹道实修须知

  • 章伟文:陈抟“龙图易”及其对道教史、易学史的贡献

  • 魏义霞:厌生还是乐生——庄子生命哲学探析

  • 田湖、蒋朝君:道学中的“坐忘”思想及其意义——以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为主体之展开

  • 江钰林:试论古灵宝经中早期的“劫”——从《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到《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 陈云鹤:炁的本质——当代道医对于“炁”的理解和认识

  • 何文庆:厦门与槟城的玉皇殿之异同论述

  • 庞理:东厨司命灶君新经

  • 林銮生:灶神信仰传播的新形式——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馆长李电萍女士访谈录

  • 叶姿含:道教名胜探幽之行——从大邑鹤鸣山到西宁土楼观

  • 张永宏整理:人居天地尊德性 鹤鸣千古悟道光——鹤鸣山道观杨明江道长访谈录

  • 洪燕妮:《云笈七签》三种道教宇宙生成论探析

  • 陈林:《云笈七签》宇宙论思想论略

  • 王治伟:从《云笈七签》看道教的善恶思想

  • 邹秀季:《云笈七签》心性思想探析

  • 刘晓艳:张素卿的道教绘画及其影响

  • 詹石窗:研道未名湖——调寄“点绛唇”

  • 逄礼文:道教宗派研究的创新性成果——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评述

  • 李海龙:《凝眸云水》评价

 


2014年第1期

(总第23期)

  • 詹石窗:盘古开天神话的平安精神

  • 姜守诚:清代文昌宫与地方慈善事业——以浙江廿八都的保婴碑为中心

  • 谢世维:《正统道藏》本《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的成书考察与结构分析

  • 陈锦平: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诠释回顾和分析——“真人之息以踵”研究

  • 徐强:西方汉学界庄子哲学研究的类型初探

  • 颜文强:“道教人文医疗”概念考探

  • 田诚阳:试论养生修炼学与道教复兴的关系

  • 申小红:明清佛山民间的神祇崇拜——以北帝神为考察中心

  • 杨荣涛:中国西南的阿昌族及其道教信仰

  • 李铁华:娲皇圣界 万众神往——女娲神话与涉县娲皇宫

  • 林采佑:从《道德经》第十一章看老子的“有、无”观——以现象世界的理解方式为中心

  • 陈洁:“其邦夬夬”邦民之辨

  • 陈起兴:《道德经》是一部廉政宝典

  • 卢伟:从水的意象看《封神演义》的艺术特色

 


2014年第2期

(总第24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信仰表征探究

  • 白照杰:唐前期道籍的宗教性追溯:仙籍考论

  • 秦国帅:明代藩王与山东全真教

  • 常珊珊:孙不二与全真道的发展

  • 申小红:北帝灵异传说及其形象变迁——以元明清佛山地方叙事文本为考察中心

  • 陈锦平:《内金丹》内炼图形符号研究

  • 吴静:《云笈七签》符图部探究——以山岳真形图为中心

  • 于洪涛:道士诗与受道教影响的文士诗

  • 梁村:探究老子治国思想的视觉传播向度

  • 曹艳辉:国家治理者角色认知下的老子政治传播思想探析

  • 罗凤华:从“法自然”到“任自然”——老庄的自然思想及其实践途径

  • 邓梦军:庄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探究

  • 李海龙:一位热衷于研究、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韩国学者型道士——金辰哲博士访谈录

  • 张崇富:皇皇巨著 厥功甚伟——论《道藏通考》的成就与贡献

 


2015年第1期

(总第25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状态预测

  • 白照杰:道法外传与“经需师受”——兼论中古道教崩溃之原因

  • 李长青:金元时期胶东地区全真道教斋山派考略

  • 刘藤:《真灵位业图》的神祇谱系与版本源流

  • 申小红:明清佛山冶铸行业中的水神崇拜

  • 于笑夏:地方志所载马仙“旱祷辄应”资料汇编

  • 汪增阳:“名可名,非常名”众妙之门的钥匙——《老子》关键字集注

  • 李惠生:试论“道”的三种形态

  • 李立政:如何打响王屋山道教养生品牌的思考

  • 邱沛轩:论《道德精华录》的坐功思想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一)

  • 颜文强:道教医学的特色与当代价值

  • 路鹏飞:庄子与伊壁鸠鲁自然观、人生观比较

  • 詹素娟:一部探索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好书推荐《签占与中国社会文化》

 


2015年第2期

(总第26期)

  • 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的理论结构、学术史回顾及其价值、意义

  • 李刚:天随——道家个人与集体观念的审视与重构

  • 梁玲:《医道还元》思想考论

  • 张剑伟: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的一个标志性命题

  • 吴靖梅:《道德经》中的“谷神”二字探析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二)

  • 白照杰:《无能子》“杂以释氏之说”新论——兼谈《无能子》的历史地位

  • 张行津:《上清大洞真经》诸版本比较

  • 姜守诚:《抱朴子•登涉》中的知名劾鬼术

  • 王亚:《道藏》所载梅福崇拜观宇研究

  • 孙启鸿:沂蒙山区道教神仙史话(一)

  • 张海澜:试论北顶娘娘庙的碧霞元君信仰

  • 于笑夏:东亚视域下的道教研究方法及资料运用——《东亚道教》读后

  • 孙三虎:遇见散落于古经中的传播惠世之道——评《《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

 


2016年第1期

(总第27期)

  • 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的理论结构、学术史回顾及其价值、意义(二)

  • 戈国龙:修道智慧与生命科学

  • 赵芃、梁琛:论天人合德的本质及自然作用

  • 程旺:老子哲学中的“身”及其意蕴

  • 姜守诚:试论《抱朴子·登涉》中所见的辟蛇术

  • 阮玉凤、林銮生:越南民间灶神信仰仪式初探

  • 孔含鑫:先天与环中:陈扶易学“太极之先”的本体境界

  • 李小龙:有关道教前史的几点思考——从道教的形成过程看先民自我认知的转变

  • 袁伟:《道藏》本《洞神八帝妙精经》考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三)

  • 吕师:曲靖洞经会初探

  • 张毓婷:论道家道教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

  • 张行津:道教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 陈钰宁:《东北全真道研究》评介

 


2016年第2期

(总第28期)

  • 祁履泰著;肖涵露译;陈霞校:三世纪的道教

  • 寇风凯:老子研究五种书目提要

  • 杨子路:庄子研究著作提要四种

  • 李冀:大陆地区《文子》著作提要概说

  • 屈燕飞:百余年《周易参同契》研究相关著作提要

  • 林贵泼:张宇初天师易学思想探要

  • 代秋彬:庄子的逍遥境界与濠梁之辩新解

  • 田子耕:《道德经》“民之利器”的本义及其历代注释研究

  • 张海澜:试论西王母的形象变迁及其信仰衰退

  • 张素:试析杜光庭的书法艺术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四)

  • 颜文强:试论孙真人“续命煮散”对中风的治疗原理

  • 郭学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道解——胆是元阳,是十一脏之父

  • 苏庆华 范正义:林国平《签占与中国社会文化》评介

  • 廖芷蘅:老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及其时代价值考量——读《道德真经精义》有感



2017年第1期

(总第29期)

  • 陈霞:论《老子指归》对《老子》的继承及其以易阐道的特色

  • 姜守诚:近世中国送瘟习俗研究的学术回顾

  • 何欣:内丹学典籍整理注解书目提要

  • 张永宏:丁酉年夹钟丽月天台山传统文化田野考察记

  • 周克浩:《云笈七签》戒律思想研究——以《周易》卦为视角

  • 彭必生:勘尽旁门话金丹——以陈楠《罗浮翠虚吟》为例观南宗金丹之术

  • 付腾月:白玉蟾入道原因略考

  • 李立政:老子悟道王屋山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五)

  • 阮氏和:观音形象与越南民间文学创作

  • 王亚:宋元江西买地券中的梅福信仰

  • 陈钰宁:历史变迁中陈靖姑形象的多元构建

  • 谢怡晴:融合与变异:漳州阎山小法仪式调查

  • 董方霞:第十一届两岸宗教学术论坛“空间、网络与宗教”综述

 


2017年第2期

(总第30期)

  • 詹石窗:论“谷神妙用”——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 萧登福:试论民间宗教即道教

  • 莫妮卡撰;田茂泉译:清代道教与密教互动关系之一例——“龙门西竺心宗”

  • 郑长青、赖萱萱:祖先崇拜伦理思想的理论探源

  • 徐荟:浅析丘处机环境美学思想

  • 宋浩钰:厦门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药签海外药物探析

  • 任中慧:厦港朝宗宫“成年礼”探访

  • 刘金成:三官道院通灵妙,四海同学悟玄机——记2017年“跨文化视域中的新道学工作坊暨三官道院道学文化体验营”活动

  • 信宓:常养吾浩然之炁 时守我虚灵之神一一纪念师父田诚阳真人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六)

  • 彭梦思:文以载“道”——詹石窗教授《道教与戏剧》评介

  • 吕苗苗:探究宗教本源与未来:从信仰到仪式一一兼评《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

  • 肖驰:道教在韩国的传播发展与宗教样态的新研宄一一读孙亦平教授新著《道教在韩国》

  • 黄建兴: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宄》述评

  • 罗倩:《养生学》评介

  • 李小龙:寻幽探微,烛见新知——评王皓月《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

  • 逄礼文:《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评介

  • 张海澜:朴实的呼唤一一《规矩草》读后

 


2018年第1期

(总第31期)

  • 詹石窗、胡瀚霆:道家“知止不殆”的文化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莫尼卡撰;田茂泉译:清代道教与密教互动之一例(二)——“龙门西竺心宗”

  • 早岛妙听:道家生存法:生涯现役幸福论

  • 姜守诚、蒋丹丹、杨继承:淸末民国初期老子研究著述提要八种

  • 白照杰:回归自然与攀登仙道

  • 管国兴:上德之“得”——《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管见

  • 周天庆、彭倩:《庄子》伦理思想的底色及其旨归

  • 陈晗:论“至人”境界一一从《庄子》中的列子形象说起

  • 刘晓艳:颜真卿仙化传奇的历史因缘和文化争议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七)

  • 李小龙:道门早晚功课经考述

  • 南信云:闵智亭大师记忆中的李理山方丈

  • 赵可意:唐宋试经制度考略

 


2018年第2期

(总第32期)

  • 李黎鹤、李远国:五显、五通、马元帅与华光大帝的历史考辨

  • 姜守诚:历代道书中所见的“发愿”

  • 王超:韩元震对《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解释与批判

  • 金文卓:从自然、个人到社会:《阴符经考异》生命哲学思想发微

  • 陈璋:张三丰道教哲学中的修炼思想及借鉴

  • 陈李凡平:田公元帅渊源的史料及田野考证

  • 叶锦华:戊戌年孟夏漳州道教与民间信仰田野考察

  • 孙君恒、刘可馨:习近平对老子思想运用的创新

  • 李怀宗:健康之“道”

  • 纪尚坤:道教心性炼养对心理养生内涵拓展的启示

  • 宫哲兵:海灵格“纠缠”与道教仪式的比较

  • 李唯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道家哲学的相似性对比

  • 褚国锋:卿希泰先生与新加坡道教学院二三事

  • 李小龙:困境与挑战:道教信仰的叙述与理解——评程乐松著《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道教信仰的观念史视角》

  • 黄林杭:观道史古今,探玄门兴——评刘康乐着《明代道官制度与社会生活》

  • 杨贺淞:“盛世修志”——评《北京东岳庙志》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