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教学 | 第四学季第四周课程设计
Miss_Wednesday
(感谢音乐剧法国版《摇滚莫扎特》,里面的音乐陪我写完了这篇教学总结。)
这个星期给七年级的孩子们玩了猜灯谜(材料出自“中文百宝箱”),有一个谜面是“白里透红,生日祝寿”,大家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苹果”,经过我提醒孙悟空在当弼马温时偷吃整个果园的某种水果,他们才反应过来谜底是“桃子”。
因为另一个谜语的答案是“伞”,所以顺带给孩子们普及了一下中国送礼禁忌。“伞”“鞋”“白花”,有一个爱钻牛角尖的孩子指出中国人结婚也穿白色,并对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大惑不解。
正如班上一个华裔孩子尖锐地指出,“你只是对那个文化不熟悉”,是的,不熟悉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其它文化的过程,“世界公民”这个词我还是挺喜欢的。
从上周开始,六年级的孩子就“到”了丽江。丽江市所在的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省,所以我这次选择的与所在城市相关的主题就是“少数民族”。
但没想到,这个竟然让我踩了雷。
问题就出在《你好,中国》系列中“少数民族”这个词条上。
这个词条从女娲造人开始讲起,强调中国各民族同源同宗。但是视频里面的女娲姐姐,是没有穿衣服的啊!
视频里面的故事还没讲完,就有孩子直接说“我们不能看这个”,我听到后马上跳过了这一段。
没想到经常使用的《你好,中国》都会触雷,这更加说明老师在备课准备材料时,一定要把想要播放的视频从头到尾看一遍。
像我上次给七年级播放《功夫梦》,我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把不适合播放的亲吻、热舞片段时间给记录了下来,播放的时候就跳了过去(戳链接:在美教学 | 第二学季第七周课程设计)
截图选自《你好,中国》之“少数民族”词条
所以以后要更加谨慎。
配合着丽江的“少数民族”之行,我一边布置学习任务,一边播放了《国家地理·中国正在遗失的民俗》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探索中国西南部傈僳族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很多习俗甚至连我这个中国人都不知道,可想而知这对美国的孩子有多大的吸引力。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因为它的来源是爱奇艺,所以不能插入到公众号文章里面来。
教学总结就暂时写到这了,其它部分都是老生常谈,大家可以翻我之前写的教学笔记。
本周三学校组织所有的孩子去俄勒冈交响乐团进行以“古典音乐普及”为主题的field trip,我很欣赏美国学校对孩子们进行的“美育”教育。
到了之后我才知道来的不止我们一个学校,甚至有学校从华洲赶过来参加音乐会。我第一次见这么多校车,都停满了一条街。
整个过程是对“解说式音乐会”这个词的绝好诠释,讲解乐理知识--乐器示范片段--从头演绎全曲,指挥兼讲解风趣幽默,全程互动不断,现场气氛热烈。
阳光下的午餐,孩子们一天也不容易,能出门放风的时间不多,难得这几天天气都那么好。
其实我一直都很想写写,主修“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对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到底有没有帮助。
如果要“故弄玄虚”,我会选择《从把汉语构词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说开去——学习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题目,话虽这么多,但我的实际想法却是——
废话,肯定是有用的啊,不然我从大一到研一的学习、研二开始出国从志愿者做到公派教师,都喂了狗?
鉴于“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是以实践型为主,所以我还是用实际教学来举例吧。
八年级的孩子即将结束两学年的汉语学习,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进入高中之后将不再有继续学习汉语的机会。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更想教他们的是学习语言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某个句型、某些词语。
汉语构词法有主谓、动宾、偏正、动补、联合等形式,对于这些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就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展词汇量。我之前的一位学生Joe称之为“汉字的语法”,我觉得是很贴切的。
关于我和Joe的故事,请戳教学趣事 | 我“白”去教室了!
于是我对下面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也不管孩子们在课本上学过或者没学过。
当他们得知“机”是“机器”的意思,“手机”就是“可以放在手上的机器”、“飞机”就是“可以飞的机器”,有一个女生连连点头称是,说“真有道理”——
看来他们之前没有这种归类意识,中国人自然对此司空见惯,但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却是帮助非常大的。
下周三整个学区的教师会进行游行罢工,周四到周六牵老师会去参加北美中文大会(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所以接下来两周的教学总结会合并在一起写。
我争取在与会的时候每天都向大家汇报当天的会议情况。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