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极致去:探寻东京新商业底层能力
编者按
越来越多国内企业,这些年将目光投往东京。
因为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的共情,因为7-11、MUJI、茑屋书店的管理思想和商业方法,也因为中国商业的正在发生——策展式、艺术感、无界化,多像是一个繁华东京的未来镜像。
相对于国内的场景万千,一向以「慢」「匠心」示人的东京商业,也基于全球化潮流和在地性动因,悄然涌现新的变化。2019年3月,场景实验室团队赴东京考察,走访TRUNK、hotel koe、9Hours、日比谷MIDTOWN、Sony Park、LEXUS MEETS……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总结这一轮新商业嬗变,从「在地性、社交性、潮流性、共享性」四点特征可见端倪。
2019年11月,场景实验室全员再赴东京,基于两次考察的大量案例走访和探讨,我们想进一步探寻——日式商业的「极致性」是怎么实现的?它的底层能力模型到底是什么?对中国当下商业进程有什么更具落地意义的启迪?
考察团走访了东京今年11月最新开业的大型TOD项目——SHIBUYA SCRAMBLE SQUARE,2019年开业的KASHIYAMA DAIKANYAMA(佐藤大nendo设计工作室设计)、MUJI HOTEL GINZA、原宿猫街Tiffany @ Cat Street(Tiffany亚洲首家咖啡)等等。以及茑屋书店(Ginza Six店、代官山店、中目黑高架下店、二子玉川茑屋家电)、Ginza Six、NEWoMan、BEAMS JAPAN、文喫书店、GR8、Spiral、猿田彦、Book&Bed等等商业空间代表。
《吴声造物》今天分享这次考察的一些总结,探究日式商业的极致性,可以从四方面去思考:零售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极致颗粒度个人化解决方案,社会文化的真实构建与沉淀,以及基于场景算法的「造物」可能性。
恰如其分的「厚积薄发」,回归文化母体的价值共生,「自私」之心指向的利他性,以及「暮气沉沉」的国民性相对照的无与伦比的新商业,我们感受到一轮新的脉动——向极致去。
日本人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更多认为是「转瞬即逝」,觉得所看到的宇宙,本质上在不断接近一种可能性,又远离一种可能性。
无论是新海诚、宫崎骏,甚至黑泽明,似乎是完全不一样的影像风格,但背后都有相似的底层的逻辑——「要去珍惜当下」。所以二战尾声时,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日本文化总结为「菊与刀」。
张爱玲曾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城市本土性性格的表达——《到底是上海人》。后来也有人说「到底是日本人」,什么意思?日本人的复杂或者纠结源于几个维度。长期以来,日本人对环境资源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单从地理来讲,日本不是简单的海洋文明,也不是典型的陆地文明。
所以日本人没有特别多的「过去感」和「未来感」,他们只有「当下」。姓氏来源也多与这种「此时此地」有关,在田中间叫田中,在松树下叫松下,在河口旁叫渡边。
这种当下感所定义的侘寂,是日本非常重要的设计语言和美学态度。它的本质是,残缺才会产生美,「美来自于丑」。很难去定义,美和丑哪个是更准确的描述。可以看到的是大量日式的锡器、铜器、陶器,都有着一种再现材质的能力。
美来自于丑,却又更加极致。一期一会,世当珍惜。对于当下即将面临的不确定性,去形成一种拥有、分享、珍惜和注释的能力。这些思索,都能够完整地体现在日式商业、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各个关键点上。在这些关键点中,所有场景,所有商业形态,都是非常具体而微的。
但是这种「具体」,又常常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限」。「枯山水」为什么是无限的?日式庭院规划了一种想象空间和可能性,虽然它或许表现出脆弱、衰败,甚至是让人「莫名之悲」。
我们讨论东京商业,就要去思考东京商业的极致性是如何完成的。第1个思考的关键点是「供应链能力」——商业的基础设施能力,零售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
对于日式商业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不言自明的要求。倘若能够理解其作为很重要的前提,那么我们再去看,很多的问题都会在上面长出来答案。
譬如几个考察小组都提到了「颗粒度」,都提到了提案、企划以及场景解决方案。什么是日式商业的企划能力和提案能力? 背后都是供应链管理能力。厚积薄发长出来,所以叫作「轻薄的输出」,能够形成饱和攻击。
以一个很小的点来讲,东京谷中的HAGISO定位「最小文化复合设施」,一楼是咖啡与艺廊,二楼设有售卖空间以及hanare酒店前台。「麻雀虽小」,提案能力却很强。hanare旅店的slogan「整个城镇都是你的旅店(The Whole Town Can Be Your Hotel)」,用整个社区来接待游人,让每一个旅者深度融入社区,享受当地文化。HAGISO的二楼则解决了hanare的check in、收银问题,将旅店登记台与入住空间完全隔开。这种在地性文化唤醒新的生活方式,以融入的方式完成新的价值创造。
反过来,若整体上没有这样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没有基础设施能力,就没有这种轻薄的输出和多样性提案。这是与国内商业非常不同的地方,我们处于供应链管理能力正进一步的时间段,现在称之为「产业互联网」,也就是加入更多的数字化环节、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要素和数字化流程。
社区融入的在地性问题,除了文化层面的理解,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日式商业:到底是个体式还是集体式。毫无疑问,日本是追求集体一致性的国度。日式的应援文化,集体行动,现场十分有秩序。
这时的个性是被泯灭,甚至是被苛刻的。集体一致和以人为本、个体文化,如何实现平衡?需要极强的个人化解决方案的能力。
「自私之心」所形成的利他性——不给人添麻烦本身就意味着自给自足。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的,需要由商业来完成。以日本商场、酒店的卫生间为例,体贴入微的完整性,许多国内五星级酒店可能都无法做到。日本许多社区场景把颗粒度做到极致,这是集体的极致,其背后更个性的极致。
茑屋家电所在的二子玉川是日本的富人区,他们每年的旅行有非常细分的场景,比如放松式旅行、养老式旅行,健康式旅行、保养式旅行,每一种都是细致入微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日本可以看到养老、便利店等一系列商业形态,表现出的友善性和个性化。
茑屋家电不单单售卖家电,空间内还大比例地售卖杂志、书籍、影像,以及各种生活器物与服务专区,仔细逛逛会有许多小惊喜。如果是摄影爱好者,还能在相机专区找到哈苏相机,周杰伦今年新歌MV《说好不哭》中男主看上的那款。
我们研究新一代消费者,洞察年轻商业,可以理解为中国是日本下一个镜像,正处于从物质到服务转变的拐点。进入互联网下半场,人口结构老龄化,养老社会正在加速。
我们还处于一种「竞争时代」,它从个体幸福感的觉知上给我们带来焦虑,带来困惑和焦灼不安,但是它有火辣辣的生命力,有蓬勃的生机。
在 TRUNK Hotel 看到的日式婚礼,不单是日本年轻人的婚礼,更是社会文化和生活审美被真实建构。从这个维度,可以理解中国当下正翻涌的古风、国风、国潮和新国货。所有这些最后会沉淀成一种精神资产,一种文化留存,一种仪式感。
TRUNK作为东京知名主打「社交」的精品酒店,拥有自己的商店和餐厅,餐厅白天售卖日式团子,晚上售卖涩谷流行的街头小吃「烤串」。酒店主张文化的包容与多样,同时大力融合日本文化。顾客能够在酒店食用地道的日式零食、购买精酿啤酒,唤起现代人群新的生活方式。
社会文化建构的同时,伴随着解构。关于24节气、关于生肖、关于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故乡,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判断——无论食材、风俗等人文习惯,都存在着大量对场景的重构和回归,形成新的记忆。可以称之为商业的机会,是一个「心法」,叫回归文化母体。
BEAMS JAPAN 作为日本最早的服装买手店,通过新的语言诠释,将欧美文化带入日本年轻人日常。在没有买手店的年代,成为70年代日本年轻人能够接触欧美潮流的窗口。东京新宿的BEAMS JAPAN 旗舰店一共六层,分别命名为「食、祭、衣、眼、器、匠」,代表食物、传统工艺品、流行时尚、合作企划、艺术以及传统手工艺。90 年代 BEAMS 开始售卖旗下自有品牌 BEAMS Boy 和 BEAMS Plus。现在,BEAMS 旗下包括男装、女装、潮流和高街,公司业务范围也拓宽到艺术策展、餐饮、杂货、服装等领域。
我们今天并不需要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而是需要去回归到一个文化母体,以新的商业逻辑去认知这种理念,重构精神联系。这种回归本身,对于我们的下一步商业思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预测。
你看到日本新商业,在一系列创造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是无与伦比的精细化运作。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造物」基于「场景算法」,拥有无穷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口头禅,它的的确确表现在具体可感知的「物是人非」中——我们要思考,基于一种新商业变化,基于新审美的趋势洞察,如何从概念创新到可视化分析,进而研究、推导和输出。「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他自有韵律」。
NEWoMan为新女性提供帅气的生活方式,地处新宿站枢纽,便利的交通带来巨大客流量。当下「网红」品牌都在商场设有店铺,品牌首店率(包括日本首店、新宿首店)高达80%,整体定位精品大众和轻奢小众品牌。此外,优质体验与生活方式售卖也是一大亮点。每一家店铺都围绕NEWoMan的生活态度精心挑选,不断刷新消费者对颗粒度的理解,每一个微小需求都值得被完整解决。
涩谷作为日本流行文化的策源地,也是日本城市青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音乐、电影、潮流精品店、俱乐部错落。尤其在70、8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于老成持重的商业中心新宿,激情、活力的涩谷文化迅速成为东京潮流的地标。因为2020东京奥运会,「涩谷复兴」计划启动。位于SHIBUYA SCRAMBLE SQUARE之上的展望台SHIBUYA SKY,已于2019年11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游客可以选择顶层户外展望平台、46楼的室内展望回廊,和14楼-45楼的移动空间游览参观。站在东京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体验360度的城市景观展望。
这次东京新商业考察,会有局限性,因为摒弃了传统新零售考察团的路线。但是,正是这些新鲜、刷新的空间和场景,它们将带给我们什么?只有真实感受到,切身体验过,才能去深入提炼,才值得超越性思考。
MORE | 吴声深度
● 东京商业「菊与刀」:一场提案能力之上的秩序之美 |吴声深度
● 吴声谈「魔都逛街」:这座城理应诞生伟大的「日常」|吴声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