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图书馆留言的吴桂春:“网红民工”与普通读者

林子树 GQ报道 2020-08-26

6月底,在东莞打工的湖北人吴桂春打算回老家,临走前他去东莞图书馆退读者证,当时写下一则留言,“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这则留言被拍下,从微信朋友圈传到豆瓣,传到微博,为人知晓。那两天时间里,他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外来民工登报登电视台,甚至因此有了一份新工作,留在了东莞。
吴桂春一直像“蜂鸟”一样悬浮在家乡湖北和打工地东莞之间,来回游荡。因家境贫寒,他辍学后务农,到县城摆早点摊,后来在机关单位的食堂找到一份后厨工作。1992年,单位改制公司,两年后吴桂春下岗。打了一段时间零工,就在一个冬天随着打工潮来到东莞,至今有十七年。
十二年前他开始到东莞图书馆看书,下班或工厂休息时就去。图书馆从早九点开到晚九点,他常常吃饱早饭然后在那里待一整天。
吴桂春看书很慢,十几年看了百来本书,但除了生活与工作赋予他的农民工身份,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读者。
以下是吴桂春的自述。



···············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

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6月底,我到东莞来的时候是打算回老家的,不准备回去也不会留那个言。

 

3月我就向一个湖南同事打听了,他们湖南疫情不重,就不受歧视了。我们一直到四月五月去东莞,厂里还不要湖北人。3月初东莞鞋厂纷纷开工,没开两天,照样没单,照样放假。我给同事打电话,“哎呀开了十来天又没单了,放假啦,放假啦。”

 

他们有些回乡,有些改行送外卖、做保安。所以四月我们那边解封了我也没有急着来。焦虑啊,但也不能怎么办,只能等待时机,又没有长翅膀飞得来。就是飞得来了,人家这边不好还是没工打。

 

我在东莞打工17年,今年是第6次回家过年。在家里不能出门,又没有电视看,有时到别人家去看一看,但不能天天到别人家去看。老家的房子给哥哥妹妹了,我没有房子,每次吃饭就是看自家什么堂哥什么兄弟什么长辈子辈,管他哪一家熟了我就吃哪一家,吃百家饭嘛。吃在别人家吃,睡也在别人家睡。

 

九几年的时候就没有田了。我家几块田在公路边,后来被卖掉,只剩下一些荒田可以种。那就算了,出来在鞋厂打工还好点。

 

6月24日上午十点我到东莞,在鞋厂那一带转了几圈,平时这里到处都是招工的,那天连招临时工的都没有。

 

十一点左右,我到图书馆去打算把读者证退掉。在东莞打工,平常没事做的时候我去图书馆。很不舍得啊,你没看到东莞图书馆有几厉害,一百多万册的书在里面。

 

退证的时候,我和另一个来图书馆办证的读者聊了十几分钟历史,后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让我给图书馆写点留言。我花了几分钟想,要怎么才能既不啰嗦又表达自己的感情,想好后我就写了: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吴桂春的留言

 

 

一棵树不能每一根枝桠都是那么茂盛,靠东南边总是叶子茂盛

读者证原本有100块押金,拿回后我就想,看来是要走了,也好做点路费。那天晴天,天气很好,和第一天来图书馆的时候一样。

 

我第一次去是有点紧张,看到大门口有保安,怕他们问要什么证件啊,或者要缴费,抱着这种担心的心态走进去时,他们什么都没问。图书馆里很安静,再一看,我的妈啊,这——么多书,一层二层三层都——是书,还包括四层,书柜上面标的有宗教、文学、医学,反正该有的都有,你不知道的也有。我就跟着那些来看书的人一起往里面走,找自己喜欢看的书。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喜欢看新中国成立的将领有关的书,因为都是现代文,好懂。有一次偶然在书里看到一个将军评价《红楼梦》说吊膀子,也没有什么,不好看。被毛泽东知道了,就把他从南京叫到北京,说你不把《红楼梦》读五遍你就没有发言权。

 

竟然有那么厉害的书。这个《红楼梦》如果真的没有一点看头的话,我们开国领袖,那么喜欢看书的人,不会叫他看五遍的。

 

我从这个书里受到一点启示,去地摊上也买了一本《红楼梦》,5块钱,顶两个快餐。去图书馆看书前,有三年时间我在地摊上买书看,可惜一本书看完放在家里就没用了,有时候不想买了就又回去看前面的。我买的那本《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以为是全部,到了图书馆才看到后四十回。它和现代社会这么贴切,善的恶的,喜的悲的。

 

是在2008年夏天的时候,我听人说图书馆书多,有空调——对于农民工来说,有空调的地方确实是一种享受,东莞热,我们厂里和家里常年只有电扇。每次走到那边真的就是享受感,一方面有空调凉快,最重要的还是碰到好看的书收获很大。

 

到过春节的时候,我没有回家过年,这里的图书馆过春节也放几天假,闭馆,所以我就办了证借几本书,等到我把书看完了馆也开了。

 

反正放个把月的假,回去呢又是多花钱,在这里呢也没有什么爱好,再说东莞这边的习惯不太一样,连拜年都不兴的。所以好像很平常,就是放了假,人少了一点,没有什么不一样。我就是想看什么书赶紧看,把这一个月打发掉回到厂里。

 

一般我从住的地方走过去,很近,也不带什么东西,有时候阴天带把伞。我基本都在三楼靠墙边窗户的地方,明亮,而且只有那边书柜有喜欢看的。

 

我喜欢看一些历史书,清朝、明朝,里面有提到古人的内容,一点都看不懂,不懂就干脆把它放下来,从秦汉开始,从东周列国看到秦汉再一直一直往后看,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也都看过。从刘邦、项羽一直到民国的演义都写过,写得很好。把前面看完看后面就感觉很通了。

 

读完一本读下一本,一整套一整套地读,越读越有滋味啊,有的还要看两遍三遍。现在再去的话要带笔记本了,这样理解更透彻。

 

其实很多字我看不懂,就带一个小本子记下来,回去查《新华字典》。上古中古时期的历史书看不懂的字多,看一点就觉得很累,有时候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

 

吴桂春看的书

 

我不是一个从小喜欢看书的人,读到七年级的时候就不读书了。不可惜不可惜,那个时候在想着家里支付不起了。物资相当匮乏,没办法。而且上到六年级七年级根本没在学习,哪一门功课都是零分,根本就是在玩,哪里是在读书。所以那时候本身就不想读了,我们都看到县城省城的高中生上山下乡,回到乡里来,农村的读一个高中有什么呢,还不是耕田。

 

我自己跟父母讲,不要再浪费那个钱了,就算给我钱报名也不会学一点知识。他们当时说,那你就不要后悔,我说不后悔。

 

如果我现在不看这么多书的话,看到别人有点文化我还有点羡慕,现在读了这些书已经不后悔了。那么多故事,其实说的都是最基本的,教人明白道理,教人怎么做人。

 

《中国当代小说大全》里写到我们的历史,改革开放啦包产到户啦。看到那种年代还是叹息,伤心,哎,以前的城乡区别太大,也不注重人才,太可惜了。

 

但是呢,好像一棵树一样,一棵树不能每一根枝桠都是那么茂盛,有好的有坏的,靠东南边总是叶子茂盛,谁叫你生在没有阳光的那一边。把自己比成自然,你就不后悔。

 

 

自己认了命,上了班

就有班上,下了班就图书馆看书

退了读者证,我一整个下午都在南城转,鞋厂的工作不行了,想找点零工。一个下午都没有进展,好多店关着,贴出转让通知。我想后天就回去吧,今年54岁了,不好找工作。

 

2003年我随着打工潮一个人到东莞来,先到湖北人很多的桥头镇,在老乡的宿舍住了三天。每天出去找工作,那时候厂少人多,招工苛刻,超过25岁都不要的。当时我都快40岁了,怪自己年龄大,可也没办法。离了婚,但儿子还在读书要花钱,实在找不到回去,可能比现在还要惨一些。

 

后来到南城这边的小鞋厂做杂工。小鞋厂不稳定,有时候一年要换好几个。

 

2005年我到一个鞋厂,11月份的时候,鞋厂喷油的地方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着火了,厂里所有人都跑了。我们有三四个人到处拿灭火器喷,本厂的用完了就到二楼三楼去拿别人的,直到把火扑灭。

 

火刚刚扑灭,消防的也到了,厂房周围围了好多人。我们眉毛、头发、身上都是灭火粉,都是白的,连面相都不知道,一出来人家就笑,“哈哈哈哈哈哈”,好像看到怪物一样。

 

也有同事说,老板这下要请你们吃大餐了。结果呢,结果他连一瓶水都没有买给我们喝。啊——别人还说这样了老板要请吃大餐了,过几天他把厂房重新装修了,一声谢都没有谢,起码的道理都不讲。你说这样的老板还跟他做有什么意思呢。

 

换过了几家厂,也搬过几次家,都是最便宜的那种,一百多块房租,什么也没有。我跟住的地方那些邻居也不熟,不聊天。以前还有个朋友,江西人,是个退伍军人,每个月休息的时候他都会买好菜让我去他那里一起喝酒,每个月都是这样。三年前他去世了。

 

没有什么孤独不孤独,自己认了命,上了班就有班上,下了班就图书馆看书。看完了回来就睡觉,第二天又去上班。

 

有时候在厂里做事,无聊的时候聊天还是聊一下,他们聊什么我也一起聊,都是一些老男人,有什么正经的啦。其实一天一共也只聊了几十分钟,上班的时候就不行,有几分钟休息的时候说几句话,各把各的事做了就下班,也聊不到好多知识的东西。下班交流更不多。

 

去年春节吴桂春在湖北老家

 

2003年刚刚到这里来,要查暂住证。那个时候厂里下班之后赶紧收拾了到住的地方去,哪里还敢乱出去。

 

现在有得玩。有时候我建议工友们去图书馆,他们都不干,说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哪里去看书,要么去打麻将斗地主,要么到处去玩。我不去他们玩的地方,条件不同,有的两口子加两个小孩子在这里赚钱,当然有钱去花。我用了剩下的钱全给儿子,他高中、大学成绩很好,我在外面打工很少见他,没什么可以给的,就尽量多省钱。

 

去年他正好到这边办事,来看了看我。可是我这里住的什么都不方便,那几天也是白天他玩他的,我上我的班,晚上一起吃饭。我们一直是那样,不太亲,有时候电话打通了也没有太多家常,我们都不太擅长表达。不过现在不同了,他去年毕业后赚钱了,今年三月四月都寄钱给我用。

 

有时候我看书看到亲情的故事,真的看得流眼泪,父子啊母女啊,因为一些原因失散多年,各有各的苦难过程,最后团聚,那样确实很感人。

 

在东莞除了图书馆,那就是每天下了班要回家到那个床上要住。十七年来都是这样,不这样怎么办。

 

有时候骑一辆没了锁的共享单车到江边去看人家钓鱼,三四十根钓竿放在那里,看半个小时,看到人家钓到一条鱼还有点意思,看到人家半天都不拉杆的时候还是回来了,没味道。

 

我也没钓鱼竿。他们说了,几百块钱买一根钓鱼竿,半天时间钓不到一条。就算钓到一条三五斤的大鱼,我一个人怎么办,卖也不是的,吃也吃不完。何必去钓呢。

 

我喜欢在东莞,这里气候好。我一个大男人,东莞这个地方比较热,一年四季都不穿别的,只穿一件两件,穿多了洗衣服特别麻烦。平常在鞋厂打工一个短袖两个短裤,白天就是三件衣服,用水一浸第二天揉两下就好了。如果回去的话冬季洗澡一换一大盆衣服,谁想洗,就凭这点洗衣服的事我都不想回家。

 

但是也没有把东莞住的地方当家,顺其自然吧,打工能打到什么时候就打到什么时候,不能再打了就回老家。这一辈子在东莞打工是买不起东莞的房子的,不可能在这里安住。现在东莞的房子四五万一平方嘛,想都不想,再打两百年工还差不多。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退证那天找了一天没找到工作,第二天继续去找。走到到南城银丰路附近的时候,一个记者打电话来说要采访我。到了下午,人社局(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来电话了。

 

人社局给我打了三次电话,第一次还有点意外,第二次问我对职业有什么想法,我说可以去做保安,可以干力气活,只是想离图书馆近一点。晚上八点,第三次来电话,跟我说匹配到了一个,到附近物业做绿化。

 

新工作跟原来的工作也都一样是工作,只不过新工作的环境好一点,劳动强度要轻一点,舒服一点。

 

面试了之后就入职,大公司的宿舍有空调,又有电视。公司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还是住宿舍,三个人一间的。下了班,我想往后的话可以找人聊聊天,热闹一点。

 

吴桂春的新工作环境

 

我在图书馆看书,没有想过靠它改变什么。也不完全是要去弥补小时候没读书,只不过是打工在外有这么个条件,图书馆又有空调很舒服。厂里不比公务员,有活的时候往死里加班,没事做的时候放个把星期的假。这样去兼零职也难得找,万一刚找到一个零职厂里又有单子来,就不好。所以就顺其自然,有单的时候就加班没单的时候就休息。不必要去兼零职,赚了钱还是辛苦,该休息还是休息,多赚了两个钱也发不了财,何必那么累呢。

 

想通了的话,在厂里打工心态其实跟农民种田是一样的,谁知道今年有洪水谁知道今年不下雨,收成要看一年,不看一日两日。

 

像今年,最大的损失可能不是农民,16年考大学的那批人找工作也很难。这是我说的一个人的命运,刚好被他撞到了,谁知道呢。对于命运应该想通,顺从,是天意。《三国演义》里面刘备二顾茅庐碰到崔州平,崔州平说,历史更迭是有规律的,人再强也没用的,“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你不认命怎么样,比诸葛亮还行吗?

 

想不通就是烦恼。我只是看了几本书,也不是有很高的文凭。

 

记者们问我看书的快乐和满足在于什么地方,我好像没有觉察到,也没有思考过这件事情。我一直觉得看书是件实用性不那么强的事,平时在图书馆只是自己慢慢看,也没有和人讨论,也没什么看得特别激动的时候。只不过看的时候想里面的道理,越想越觉得深奥,越想看更多。所以我说“书能明理”,看书就是明白一些道理,是给自己的。

 

最近儿子给我开了一个公众号,我现在自己想写,但是功底太差了,又没有人教,要是有个人教我我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

 

前几天一个记者给我一本书,繁体的,好难认。说完全学不了那我也放弃,偏偏有一半还是看得懂。但我觉得那个记者很了解我,我要提升自己一定要迈出这一步,如果只满足眼前现状的话我书也不看了,这么说的话,提升自己是很快乐的。

 

你说我现在真正有多余的时间,哪怕以后老了睡在床上,我也不会干别的,还是想看点书,就够了。

 

《东周列国志》我看了三遍,《红楼梦》看了四遍,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那五本书我看了两遍,伯牙摔琴为子期,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我现在总结它的话,真正看懂了《三言二拍》,真正知道怎么做人,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做哪些事会得哪样的结果。

 

我们和年轻人受的文化不一样。刚刚开放的时候,就是80年代初,农村基本上还没有电视,唯一能听到的就是收音机里面的评书。而那时候收音机的评书一般都是杨家将啊隋唐演义啊,老一代的也是整天讲那些。

 

所以我也喜欢看历史,它好像一篇很长很长的故事,从炎黄到现在,都是有历史记忆和逻辑在的。不过历史书也只有50%真的,都是经过装潢的。《后汉演义》开头就是写,《三国志演义》脍炙人口,但粉饰者十居五六。不必全部当真。

 

太假的东西我不喜欢看,虚构的好像离历史很远,无法放到一个整体里去理解。我很不喜欢看小说,没有耐心看下去。你说《还珠格格》清朝的时候明明女子都不能出门,那些人哪里有那么厉害,还有那个武打小说,一个人把一座山都可以移动,我说他们是拿文字来骗钱,文学骗子,高级骗子。

 

也可能是我的一种偏见吧。回想我经历的人生,好像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

 

现在再看这件事呢,虽然一开始觉得突然,但也像历史故事一样背后有必然性。有个记者采访的时候问我,当这个网红是什么感觉?我说网红也是一阵风,还得靠劳动,不劳动喝西北风,我还没那么好的肠胃。    

 

看完吴桂春的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留言里告诉我们吧。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采访、撰文:林子树

编辑:靳锦

图片:受访者提供

运营编辑:二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