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故事的重新发现

顾亚奇 综艺视听
2024-08-22


登上北京的“时间建筑”——鼓楼,抬头可见一碧万顷的开阔天际,俯首则将一条纵贯京城南北、古今辉映的中轴线尽收眼底。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7.8公里一贯到底的中轴线两侧,文物古建鳞次栉比,蔚为大观。《北京中轴线》《永恒之轴》《京之轴》《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影像作品,将兼具历史底蕴与新时代风采的北京中轴线呈现在世界面前,这无疑是对北京文化景观的重新“发现”,也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表达。
重新诠释文明符号。北京中轴线及其周边建筑群,不只是北京地表实体的中心标志,更是既古老又新颖的中华文明符号。2014年推出的五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以“国之轴”“城之轴”“民之轴”“情之轴”“心之轴”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影像表面看主要着眼于有形的建筑,实际上重在探讨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这部作品播出之时,北京中轴线虽然尚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它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打开现代和历史广阔的叙述与想象空间。2020年播出的五集纪录片《永恒之轴》对中轴线的概念做了更加精准的界定,展现了中轴线历经过的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城、清北平城几代都城的变迁,对这条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进行了细致的时间脉络梳理。值得一提的是,《永恒之轴》将人物命运与中轴线历史结合起来,使中轴线拥有了历史温度与人文气息,从中华文明标志物的角度诠释了“中轴线”的突出价值。

重新讲述中国故事。就北京而言,故宫、长城为公众广为熟知,“中轴线”可谓北京重新挖掘、着力打造的“新名片”。故宫、长城、中轴线,在北京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因此,以“中轴线”为载体讲中国故事,应充分考虑国际传播的诉求。2023年推出的纪录片《京之轴》第一次以国际视角讲述北京中轴线,它从20多位来自全世界的与北京中轴线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人物故事出发,既探寻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记忆与文明演进,又讲述今天中轴线上人间烟火的温暖本色。不同国家人物之间的故事,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京之轴》侧重对“融合”的描摹,即古今融合、民族融合、中外融合。宏伟建筑与日常生活交汇,微观视角呈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文化融会与多元表述正是当下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重新激活人文魅力。在移动互联的传播语境下,人文探索演绎类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将故事演绎和现实探索结合,以四大感官“视、味、触、听”为打开方式,营造互动场域,带领观众感知艺术,致敬中轴线上的高光时刻。《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综艺+影视”的方式拓展了创作边界,引入多元嘉宾视角,与观众一起通过“中轴时空列车”邂逅古人,打造高能穿越之旅,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还原历史印记、重返历史现场,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古韵与新潮。单霁翔被邀请为节目的“中轴丈量人”,专家学者的加盟为节目提供智力支持,明星构成的体验者团队带领观众一起探索故宫、永定门、钟鼓楼等知名景点。此外,情景演绎部分生动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中轴时空列车”让嘉宾重回特殊时间点,故事中的主角来到现实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让观众在古今对比中感受时代巨变。全新的人文综艺表达,激活了中轴线全方位的人文魅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故宫的红墙白雪,写就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古都新章。北京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线索,因建筑组群而有了具体形迹,它所蕴含的尚中之美、均衡之美、韵律之美正是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之美”的体现。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中轴线,它是一条历史之轴、一条文化之轴,又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轴。读懂北京中轴线,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读懂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顾亚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图片:豆瓣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END—
文章精选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综艺视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