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试谈云梦泽的由来及其变迁

宋焕文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自从《尚书•禹贡》,提到“云梦土作X”这句话以来,古云梦泽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现在有些学者对此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两湖平原古代有个大云梦泽。



从汉代到清代,许多学者对古云梦泽作过研究,他们都承认古代有个大云梦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都有论述。近代人也多同此看法,史念海在《河山集》中讲道:“洞庭在《禹贡》中是称为云梦的,云梦泽相当大,拱于江的附近,春秋时代还有称江以北为云,江以南为梦的。”该书中附有三幅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地图,都标出了“云梦泽”的具体范围,基本上是东起黄梅,西及枝江,南连洞庭,北抵钟祥这一硕大地区。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春秋楚郢都》中说道:“今湖北省境,古时多水,云梦泽方八、九百里,跨江南北。”近年,湖南出版的《长沙史话》也提到:“在古代,从洞庭湖到广大的江汉平原,都是浩渺苍茫的湖泊和沼泽,叫做云梦泽。”

我是同意上述看法的。在远古时代,长江中游的确存在一个跨江南北的大云梦泽,它大约形成于大禹治水以前的洪荒时期,也就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演变,是和整个地球的地质物理变化,以及人类的开发密切相关的。形成与演变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存在一个先形成后演变的固定程式。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壳发生过一次猛烈的折皱和断裂运动,形成了江汉——洞庭湖凹陷。到第三纪的衡山运动,被慢慢夷平。至第四纪(一百多万年前),人类形成的早期,地壳又出现新的构造运动,使地面受到破坏,有的级级抬升为高山,有的重新陷落为盆地。大约三十万年前,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过冰川现象,此后转入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环境,盆地呈现一片水网密布的地貌景象。因此,从地层构造的地质科学理论来说,今跨长江、汉江两河流域的湖北省江汉平原,以及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远在人类岀现于地球的初期,即为面积辽阔的大湖盆,其间分布着许多湖泊、沼泽,也有陆地和丘陵,是一个水陆交错的地区。

根据古书上的记载,远古时,我国境内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之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可以想见,当时这一地区的长江、汉水,以及湘、资、沅、澧诸水,和盆地四周山岭的无数河川,都向心地倾注到这块凹陷地方,潴溜难泄,因而形成了一个范围很大的水网地带。《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诗•周南•汉广》:“江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古云梦泽的掠影。这种面积广大、地形复杂的水网地理景观——“泽”,除《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有零星记载外,还有些古籍也直接或间接谈到过。《淮南子•本经训》:“尧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下注:“畴华”为南方大泽。当是指云梦泽。《吕氏春秋》:“菜之美者,云梦之芹也。”当是指产于云梦泽中的水芹。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道:“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当是指包括洞庭湖在内的云梦泽之畔。据《尔雅》所载,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分布着十个大泽,云梦泽只是其中之一,这是符合当时情形的。

在进入人类历史时期,大约从大禹治水以后,许多河道被疏导通了,特大洪水逐渐消退,大江南北出现了由泥沙淤积的一些“高地”,可以垦殖耕种;这大概是“云梦土作x”的意思。嗣后,由于人类经济的开发,战争的破坏,大量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加大,湖泊不断淤填,水面日益缩小。随着江河两岸的逐渐淤高,江河之间和岗地边缘就相对形成地势低下的洼地,因渍水汇集而又成为新的湖泊(这种现象目前还在按其演变规律进行着)。因此,这个大地区就自然地划分为几个小单元。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即在进入人类历史时期,水域辽阔、广及两湖的古云梦泽早已解体,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湖泊沼泽群,可能以洞庭湖为最大。所谓古云梦泽只有江汉平原的三小块之说,实际上就是在大云梦泽解体后,形成的几个自成体系的小单元湖泊沼泽罢了。湖泽群的分割独立,并不排除在大水年份洪水泛滥季节仍可继续相连,就在现代(如一九五四年)也还出现过这种情况。

至于有人根据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钻孔资料,主要是河相沉积,而不是湖相沉积,就得出结论说:远古时期根本不存在一个汪洋一片的古云梦泽。这个结论未免做得过早。前面讲过,当江汉——洞庭湖凹陷在三十万年前的冰川期过后,进入温暖多雨的气候时,到处大雨滂沱,河流挟带的泥沙与江、汉冲来的裾沙,共同汇聚,经过多少世纪反复淤塞,凹陷盆地被填升了起来。只有在江河洪水泛滥,水位提高时才能成为内陆湖泊。当江、河水降,泽水也随之消退,大部分地方渍水时间不会太长。因此,现在取到的地下岩心大量为河相沉积,完全是合乎规律的。这恰好说明了:古云梦泽这块凹陷盆地在地质年代开始新生的过程。



二、从文物考古资料得到的证明



人类对云梦泽的开发是很早的,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自从一九五西年在湖北京山县发现屈家岭文化以来,在江汉平原许多县和洞庭湖东北部一些县份,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它们大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或湖泊边缘的墩坡上,有的遗址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内涵十分丰富。例如,湖南省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1974年发现),属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个发展阶段,出土的陶器与湖北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树、江陵毛家山的大溪文化器物很相似,在上层岀了不少典型屈家岭文化的器物。安乡县安全公社刘家大队汤家岗遗址、安障公社福昌大队度家岗遗址(1978年发现)也出土了许多陶器,与澧县三元宫所出器物形制相似,此外,在靠近洞庭湖滨的华容、平江、长沙、湘乡等地,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湖北省的应城、汉川、云梦、安陆等县,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址三十余处,釆集到石斧、石镰、石箭镰、骨鱼钩、陶纺轮、陶网坠、陶罐、陶豆等许多较完整的器物。石器为磨制,陶器多饰绳纹、网格纹、涡纹、弦纹,有的遗址(如汉川乌龟山遗址)还发现了古生物化石拉玛象牙、剑齿虎牙等,同时还发现有稻谷壳、红烧土、草木灰等遗物。在荆州地区的荆门、监利、京山、天门、洪湖、公安、松滋、石首等县,均先后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述这些古遗址的发现,都说明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入类,在这里广泛使用石制工具,有相当发达的制陶工业,基本上是以渔猎为生的。遗址里发现的稻谷壳,表明那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许多地方已由沼泽变成为可以发展生产的沃土了。但是在这一广大地区,目前没有发现比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早的文化遗址。这就说明在此以前,这一带是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只有当大片水网沼泽冲积淤塞、分割解体后,出现了比较固定的陆地,原始社会的人们才能迁居到这里来生养繁息。看来,“云梦土作x”这句话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三、 “云梦”是泽名还是地区名?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古人定名为“泽”的含义考察一下。现在从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泽”字,最早见于战国《印陈簋》铭文,字形为

,此后在其他战国彝器上也出现过,字形演变为

。从全字的组合、偏旁的变换,可以看到“泽”是一种可渔、可耕、可牧的地貌,泽中的水,也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在左、有时在右地变化着。《国语》:“泽,水之钟也”;《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错名之为泽。”可见,“泽”是不同于江河或单一的湖泊,而是包含着以水为特征的复杂地理景观。

至于“云梦”,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在这种沼泽地区,经常遇到云雾,好象迷失在梦幻里。于是就把发生同一现象的相邻地区统称为“云”或“梦”。近代学者姜亮夫在解释“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故事时说:“烟雨风云之变既甚,奇诡不经之说浸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应当认为,出现“云梦”这个名词时,已是云梦泽形成许久以后的事了。古人不可能将其范围划分得很具体,只要是地貌现象大体相同、地理景观基本一致,就可以认为它们是这个名词所包涵的一部分。因此,“云梦”一词,从它出现时起,就既是泽名,又是地区名——以泽为特征的地区名。

此外,据考古楚语呼泽为“梦”,“云梦”即“云泽”,后来又将规范化的汉语“泽”,加在后面,是与本意并不矛盾的。

四、 “云梦”是否楚王田猎区?



有人提到,“云梦”是楚王的田猎区,以此证明这里是森林茂密的山陵原野,有虎豹犀児出没,肯定不是沼泽之区了。此说似有道理,殊不知在云梦泽这一广大地区,虽有一望无际的湖泊沼泽,同时在各个部分也散布着一些低矮的丘陵和岗阜,正如大海中有岛屿一样。《尔雅•释丘第十》:“泽中有丘都丘。”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在现今汉阳和汉川两县之间的平原湖区,就耸立着好几座海拔一、二百米以上的山峰,江陵、荆门以及天门、应城等县的部分地区,也分布有一些丘陵岗阜。在几千年前,这些地方都生长着茂盛的林木,当然也就成为虎豹犀兕栖息之所。汉川县曾出土过古生物化石,说明在古代这一带沼泽区边沿是有茂密的林木的。即使是现在的湖泽芦苇丛中,也常有狐、兔、漱狼之类的动物生存,但并不能得出广大“云梦”不是沼泽之地的结论。

当春秋战国之世,的确有好几位楚王曾经到这个大泽中的一些地方进行过游猎活动。但也不能认为凡是楚王进行过田猫活动的地方,就永远是固定的游猎之区。事实上,战国时的楚国虽然很强大,但经常处在战争环境,后期受秦国严重威胁,哪里有很多闲工夫到离郢都很远的地方去进行田猎活动呢!


五、历史的变迁。



前面,已经详尽地论证了古云梦泽存在的历史事实。古文献《左传》、《战国策》中多次出现的“云”、“梦”,就是古云梦泽的各个部分,因为到春秋战国时,古云梦泽早已分割解体。可是后人对这种变化迅速的地貌现象,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到汉、晋时,人们无从论述其具体范围,所以杜预在注《左传》时只好说:“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其实这些每处有“云梦”其名的地方,就在古云梦泽的广大区域内。

江汉平原在三国六朝时期变化很大。南北朝前期,这里只有竟陵、江陵、沔阳、京山、安陆等几个县份。到了梁朝后期,仅仅一个安陆县就析置出云梦、应城、汉川、孝感、汉阳、安陆等六个县。可见,那时这里得到了较大的开发,人口增加很快,荒坡湖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但是,湖泊沼泽面积应该还是相当大的。后来随着唐、宋经济重心南移,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围湖造田,加速了云梦泽的解体、消失。《新唐书•地理志》中就载有,曹王李皋修江陵古堤,开辟良田五千顷之多。由于这里地区辽阔,那时不少地方仍然人烟稀疏,荒湖野洼很多,面积较大的湖泊可能也不少。一直到十六世纪明朝中叶,还有几个百里以上的大湖。《嘉靖汉阳府志》载,“治西一百里九真山南有太白湖,水接沔阳,广袤二百余里,春夏与新滩、马影、蒲潭、沌口等湖合而为一,秋冬水落,各湖始分。”明代人戴金认为它是楚的七泽之最,与洞庭、彭蠡(今江西鄱阳湖)相伯仲,可是这个湖泊到十九世纪时已经不存在了。

解放前,古云梦泽遗迹之域常闹水灾,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穷困,力量单薄,无法抗御大的洪水灾害。解放后,修建了巨大的荆江分洪和杜家台分洪工程,加固长江、汉江大堤,整治了洞庭湖区的堤垸河道,修治了江汉平原的东荆河,进行了府河(涢水)及其它河流的改道,新开挖了汉北河。这些工程的修建,有效地控制了洪水泛滥,使许多原来的沼泽区变成了良田。现在,古云梦泽的遗迹一两湖平原,成为全国闻名的粮棉油重要产区之一。

来源:《求索》1983年第5期

作者:宋焕文

编辑:方梦瑶

校对:周辰

选稿:周辰

责任编辑:黄馨烨


往期推荐

彭蠡泽与鄱阳湖考

上海路名与上海海洋文化

语言学视角下的辽宁地名研究

浅议地名命名的几种心理和价值取向

中国植物类行政地名的空间分布及原因


扫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