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地名考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名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有的旧地名消失了,而新的地名又出现了,还有的虽然名称相同,但所指的地方不同,“蓟”字地名的使用,有蓟、蓟国、蓟城、蓟邱、蓟门、蓟县、蓟州、蓟镇等。特别是蓟县这个名称在古书中经常出现,并使用至今。历史上在蓟这个地方发生了许多事件,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往往人们一看到蓟就以为是今天的蓟县,而有相当部分的志书也是这样记载的。把“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汉高祖元年,封臧荼于蓟”,“献帝初平四年,瓒据蓟,建安五年袁绍灭瓒有其地”的蓟,都说成是现在的蓟县,《天府广记》如此。明、清《蓟州志》,民国《蓟县志》也是如此。因而,对蓟确有考究之必要。
“蓟”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有一个从蓟或蓟国——蓟县——蓟州——蓟县的演变过程(至于蓟城、蓟邱、蓟门、蓟镇等名称不在本文考证之内),蓟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周初,那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的一个诸侯国,《史记正义》曰:“封帝尧之后于蓟一一水经注云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这就是蓟作为地名的由来,那么蓟作为封国存在多久,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史记正义》有这样一段记载,能够说明蓟国的存在和消失的原因,“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这段文字记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因为蓟国的弱小,后来被逐渐强盛的燕国吞并,燕国不但吞并了蓟国的土地,而且还把国都迁到蓟城。蓟城就是这样成为了燕国的国都。关于蓟在什么位置的问题《辞源》是这样解释的“古地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
从蓟到蓟县,又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还需追溯到郡、县制的形成过程,县是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乃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蓟县作为古县名,《辞海》是这样说的:“蓟,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辽改析津。秦汉时为广阳郡,燕国、燕郡治所,隋时历为幽州,逐郡治所,唐五代与幽都同为幽州治所。”
历史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蓟州的名称,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元十八年分幽州之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取古蓟门关以名州。”州治设在渔阳县(今蓟县)。州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唐代以后就出现了蓟县和蓟州两个地名同时用一个蓟字的情况,这是蓟作为地名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幽州蓟县在今北京。一个蓟州州治在今蓟县,这种局面持续了三百年之久。到了辽代北京那个蓟县“改蓟为析津,而蓟之名没”,辽以后,蓟才与北京脱离关系。
从蓟州到蓟县又经过了若干年的时间。这需要从今蓟县的建置沿革说起,今蓟县的建置沿革简单的说,西周属燕国,春秋中期称无终子国,战国后期称无终邑,秦至隋初称无终县,隋大业末始改名渔阳,唐为蓟州渔阳郡渔阳县,五代以后名蓟州渔阳县,到明代,撤渔阳县入蓟州,清代仍称蓟州,乾隆八年变成散州,不再辖县,民国初年改称蓟县。可以这样说, 从唐代开始蓟的名字才指到现在的蓟县来。总之,蓟、蓟县作为地名,虽然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变迁,蓟县的名称还在使用,但却东西有别,两地相距90公里。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讲,将古蓟县与今蓟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搞清楚,目的是把历史上发生在两地的事件和有关的人物搞清,防止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并从中发掘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使人们清楚了,古蓟县就在北京城西南角。所说 “封臧荼于蓟为燕王” 。据《史记》曰: “臧荼反, 以卢绾代之,卢绾又反,周勃击下蓟, 汉高帝立其子为燕王。”这是在蓟这个地方发生的事,并且同燕联系在一起的,是封燕王,以蓟为都。所谓 “公孙瓒据蓟”,原来公孙瓒是幽州牧刘虞的部下,瓒杀虞而占有其地,以后袁绍又灭公孙瓒。这个蓟是东汉末幽州刺史驻地,是幽州蓟县。上述所说发生在蓟的事件,都是古蓟县(今北京)。
以唐代和辽代为界,因时间前后的不同, 而蓟的地理位置也东西有别。那么在唐和辽这段历史时期两地同时名蓟如何判定呢?那就得看具体情况了, 一般地说蓟还是指北京的多,蓟县还是说渔阳的多,因为蓟指北京,那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蓟指蓟州一个概括的领域。蓟州,管辖着几个县,具体的还是说渔阳。但是一些古代文人在文学著作中都喜欢写一个古代地名,好像是一种习惯,这就要看情况而定了。总之,唐后辽前,对于蓟,大多数是指北京。如果说蓟州, 无疑是指蓟县。
来源:《中国地名》2004年第3期
编辑:郑雨晴
校对:李露萍
选稿:周辰
责任编辑:黄馨烨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推荐:
历史文化名城地名的文化分析及保护策略 ——以喀什市和北京市为例
全媒体时代下地名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利用与保护探究——以台州温岭为例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